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什么陈忠实最满意这一版《白鹿原》?

梅生
2016-07-29 06:24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白鹿原》剧照。

7月的最后三天,陕西人艺出品演出、胡宗琪导演的话剧《白鹿原》,将亮相上海文化广场。

该剧之前在北京、天津等城市演出时,不负陈忠实“最满意的改编版本”的评价,得到了圈内圈外观众的“交口称赞”——这个差不多快被用烂的词,在该剧面前,回归了它的本意。

陈忠实的原著以关中平原上白鹿村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情仇,映照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扛鼎之作。

因时间跨度久远、人物支线繁多,字数近50万的小说被改编成其他艺术门类时,创作者很难抓取游走于字里行间的筋骨,用有限的时长一窥原著精髓。

王全安执导的电影《白鹿原》,时长220分钟的试映版或者188分钟的柏林电影节版,是否浓缩呈现原作风貌,并不具备意义。广泛流传的公映版,会让没读过小说、冲张雨绮的美貌或段奕宏的身材进入塬上世界的观众,误以为陈忠实是位专写情色小说的老手。

陈忠实几乎没有对包括电影版在内的众多改编版本提出过批评。大概是因性情里带着陕西汉子的淳厚,同时深知“二度创作”的改编,过程耗费的心神,也许并不比他构思、写作《白鹿原》少。

《白鹿原》剧照。
他数度公开表示过支持与赞赏的改编版,唯有陕西人艺这版《白鹿原》。得知家乡的剧院要排心血之作,他版权费分文不取。创排时,他鼓励主创演员排演出地道的地方特色。西安首演大获成功,他希望全国观众都能感受陕西风情。北京首演结束,他为观众的叫好而兴奋。

这一系列的事情发生在陈忠实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身体跟不上这版《白鹿原》“从无到有、开枝散叶”的步伐,但他的心始终与该剧同在。

这版获得观众认可的最大原因,的确如陈忠实所希望的,是因为陕西风味浓郁。满台的陕西话虽然经过改良,却无疑蕴含着能让原作充分展示魅力的适宜土壤,拉近观众与故事发生地的距离。

它虽与林兆华执导的北京人艺版《白鹿原》共用孟冰的剧本,却并没有因北京人艺版“珠玉在前”而自乱阵脚。

而陕西色彩的另一代表,因陈忠实去世被写入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的华阴老腔,剧中亦有直抵人心的使用。比起林兆华版中老腔的“高亢亮嗓”,胡宗琪异常克制地将其嵌入剧中,若有若无更能勾连陈忠实笔端塬上众人难绕过的,被“祠堂”倾轧的命运。

田小娥的尸骨被焚烧镇于塔下,一群彩蝶翩然飞舞,一口老腔哀婉滑过,一票观众噤若寒蝉。——观众现场感受到的灵魂冲撞,春晚或综艺节目里谭维维的一声吼远不能比。

故事的结构和逻辑上,该剧抽取的两条主线互相纠缠、互为表里。一条在白、鹿两家展开,旧时代父辈们围绕土地、新社会子女们关于权势的较量,明争暗斗中其实都在被时势驱赶,父权站在背后,试图一直板起脸孔彰显威严,无奈造化常常弄人。

《白鹿原》剧照。
这其中公开向父权宣战的,正是电影版中的绝对主角,第二条线上的田小娥。而原著中能参破天机的朱先生,在该剧中依旧是关键性人物。

如果说陕西方言的贯穿、华阴老腔的妙用以及逻辑结构的清晰,让不止陕西籍的观众深有共鸣。该剧巧借的古希腊悲剧中的歌队,则引领台下在座不分来自何方,均能与鸿篇巨著的血脉相连。

如今在戏剧舞台上,已很难见到歌队。可是在古希腊悲剧中,悲剧的产生正是由歌队催发,而叙事、抒情以及教化功能,亦由歌队参与完成。

观众熟知索福克洛斯笔下的俄狄浦斯杀爹睡妈,而他悲剧的宿命,正是借歌队一步步呈现于观众面前的。但歌队对俄狄浦斯的情感,除了不时同情尚有诸多指责,这是因为神灵“藏匿”在悲剧的幕后,他需要告诫对俄狄浦斯生出怜悯的观众,他的神谕不可忤逆。

《白鹿原》剧照。

今年首都剧场春季邀请展上,来自罗马尼亚锡比乌国家剧院的《俄狄浦斯》,以当下视角、现代手法,重新解读《俄狄浦斯王》。演出开场,是索福克洛斯另一部“忒拜剧”,不为普通观众熟识的《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随后《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才进入观众视线。

剧中的俄狄浦斯并不愿意为了天下苍生直面自己的残酷人生,反而享受美酒与音乐。歌队也被拆解为身兼多个角色的群演,逼迫着他被动地摘掉头上的王冠。然而,他走向深渊的全程,依旧被“歌队”见证。

陕西人艺版《白鹿原》的伊始,是白嘉轩与鹿子霖换地这场戏。小说里白嘉轩看到白鹿仙草后,经过朱先生“指点”,想到“发家致富”的方法。换地迁坟的原因被他视为秘密深藏于心,即使老娘愤怒责骂,他仍然不动声色。

可是在舞台上,这个秘密却被清一色着装的村民公开谈论,观众深知此种“昭告天下”,是面向台下说出“别人心灵的秘密”,代入体味的是白嘉轩的伪装与暗爽。

《白鹿原》剧照。
这已不能将村民理解为戏剧舞台上常见的一众配角,而是对古希腊悲剧中的歌队,古典意义上的借鉴。

其后,这种借鉴在剧中随处可见。在青砖门楼推拉挪移建构的种种空间里,村民数度集体现身,或推进剧情发展,或合议人物命运。小说中的线索或人物被裁选调整,依旧不脱本色,充当缝补作用的“群口”功不可没。

歌队在特定场景中出现时,起着深化悲剧主旨的作用。下半场朱先生上吊身亡,表现方式近似中国戏曲里常见的意象手法,他手拿三尺白绫卧倒在坐了大半辈子、写出无数文章的椅子上,村民上台把他重重包围,齐声说道“朱先生死了”,而村民走下舞台时,台上一片干净,只留下纯粹的悲痛。

与歌队的整齐相对应的,是剧中所有演员,均贡献出了高水准的表演。不像林兆华版汇聚濮存昕、宋丹丹等一众今天仍颇有人气的明星演员,陕西人艺版的演员没有一个叫得响名号,但该剧院老中青三代演员齐上台,有模有样个个出彩,表演节奏不疾不徐,一举一动牵引观众。

《白鹿原》剧照。
美中不足的是这版《白鹿原》的舞美。高耸的牌楼和庄重的祠堂,的确抓住了关中文化的精魂,其上的花纹装饰也尽显细致。然而场景切换时,厚重的景片却成为舞台的“负担”——因换景耗时太久,音乐只好屡次在一片漆黑中“救场”,但这不影响全局。

《白鹿原》剧照。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