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许纪霖: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

范俏佳
2016-08-01 16:39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迈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更多地依赖网络来获取资讯,更少地捧起书本阅读,然而即便互联网为我们接收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书本也是不可被抛弃的,阅读对人类而言仍拥有重要的价值。

7月30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史学会理事、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大今文化研究院常务顾问许纪霖在“行走的文化中国大讲堂”上分析了互联网时代坚持读书的意义。

人们对文字的感知越来越迟钝

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人们大量的阅读是通过手机进行的。许纪霖提到他的一个朋友,在微博上看到这次的活动预告以后,写了一条有意思的评论,说短短数年时间,人类已经变成了“低头动物”。从猿发展到直立行走的人,经历了一个进化,今人因为有了手机,慢慢变得习惯低头行走,这究竟是进化还是退化?对此,许纪霖认为,人类正在面临着一场身临其境的革命。

在许纪霖看来,“上一次涉及到阅读的革命发生在四到五世纪之前,被称为‘近代印刷术革命’,在这之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欧洲,阅读都是一个很奢侈的东西,文字写在羊皮纸或竹简上,这是很奢侈的,所以很少有人识字,也很少有人阅读,但是有了近代印刷术以后,书本就变得很廉价,阅读报纸杂志就变得很方便。这次革命整个改变了人类的文化,我认为如果没有近代印刷术的革命,就没有启蒙,也不可能出现百科全书派,革命使知识得以向大众传播。”人类历史上任何一场技术的革命,都会相应带来一场阅读、文化的革命。许纪霖感到革命今天再次发生,也许我们还感觉不到我们的文化、思维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但这个趋势明显正在形成。

有人认为手机阅读也是阅读,且手机能存储大量的书,使得人们读书更加方便了。但许纪霖表示,手机的阅读和传统印刷术的阅读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手机阅读。早些时候,我们相信图片,认为有图有真相,而今天是有视频才有真相。许纪霖认为,今天视频冲击着人们的阅读,人们越来越信任图像视频,而对文字的感知越来越迟钝,在这个时代里,读书显得何等的奢侈。

我们看手机所接受的东西严格说来是资讯,而不是知识

屠格涅夫代表作《父与子》里面反映了父辈与子辈的冲突,许纪霖发现,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上,父子两代也存在着巨大的裂痕。父辈倾向于阅读印刷文字,而子辈习惯于从网上阅读。“今天两代人的阅读方式不同,年轻的一代,觉得印刷书本只和学习有关,平时的阅读不是在电脑上就是在手机上,这和他们父亲那一代完全不同。”

许纪霖将这个时代称为“轻阅读时代”。这个词来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流行起来的轻音乐。轻阅读文本的特征是好看,有故事情节,文字轻松幽默,带有很多网络语言,和过去那种一本正经的、微言大义式的文字不同。互联网出现以后,整个改变了很多年轻人阅读的方式、偏好和口味。

今天年轻人大量阅读微信上的文章,很多人认为这也是阅读,不一定要阅读纸质书。针对这一点,许纪霖说:“我们看手机所接受的东西严格说来,不是知识,不是knowledge,而是information,是资讯,资讯和知识是不一样的,资讯是破碎的,像快餐一样,知识是成系统的,有结构的,这就是知识和讯息的区别。”我们在微博、微信上读的文章表面上是知识,但事实上这些知识是以一种碎片化的方式传播的,它的表现形态是资讯,实际上是非常破碎的。很少有人会心平气和地、逐字逐句地读网络上的文章,这样的阅读是扫描式的,“每天脑子里面千军万马践踏一遍,有些人就找不着北了。今天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已经把各种各样的知识粉碎了,变成资讯了,如果你自身有一个很强的知识系统,你可以把这些资讯拼凑成一个你理解的、想象的世界,如果你稍微弱点,那么对不起,你每天就在被各种资讯糟蹋,人云亦云。”

移动互联网,更多提供的是知识碎片化的资讯,而不是知识。许纪霖认为,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资讯很重要,但是更需要学习成系统的知识,而学习知识最好的方式,还是应该通过纸质书的阅读。

“知识是需要一个肉身的,需要一个物质的载体,手机算不算、电脑算不算,好像也算,但是一个电脑、手机里面可以装很多书,你很难把它看成是一个物质性的载体,因为它太方便了,储存量太大了,而书不一样,每一本书都有一个肉身,有具体的知识,放在手里也是沉甸甸的。有时候阅读这个东西,仪式大于实质,阅读也是一种仪式,当你有一本沉甸甸的书捧在手里的时候,你对它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你会对它有一种敬畏。”

书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神圣性,不要说是书,连一张写有字的纸也有神圣性。在许纪霖的老家,写过字的纸不能随便扔掉,要很恭敬地放在焚纸炉里焚烧。过去书本是被少数精英垄断的,是神圣、令人敬畏的。“书的神圣感通过它的肉身,纸质的存在体现出它的价值。英文中作者(author)和权威(authority)是同一个词根,作者是代表着权威的,不像今天谁都可以是作者,当年作者是很神圣的,君子圣人才是作者。但是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作者,所以作者不再有神圣感,这就是今天这场革命给我们带来的变化。”

读书是一种修行

许纪霖认为,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修行。他感到在一个嘈杂的环境里面读书,特别是读好书,很难能够读出一种韵味,读书往往需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特别到今天这样一个令人烦躁的年代,书制造了一种乌托邦、伊甸园,让你突然离开了现实生活的各种烦恼,沉静在另外一个世界。所以读书不是像看手机阅读,无时无刻都可以来的,它是需要有种仪式的,让你觉得心能够静下来,当然有时候读到本好书也会让你激动,我读到一本好书是会越读越慢,一本好书看到精彩的妙语,我就非常兴奋,我的内心被点亮了,让我会产生各种想法,迫不及待地要把读书的想法用笔记的方式记下来。”

许纪霖表示,文字为人们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文字的世界是要靠你的生活经验去加以扩展想象的,人的世界和书本的世界有个内在的对话,但是有了图片、视频以后,它告诉人们真相就是这样,使得想象空间很有限。

少读时人之作,多读经典

阅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你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就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思考,你碰到一个不认识的人,你不知道他的政治倾向如何,你只要试探问一下他读什么报纸,立马就知道了,道理很简单。读书更是这样,很多人是朋友就是因为大家彼此共同欣赏一本书,或者某一类书,否则你有你的知识结构,我有我的,大家没法交流。”

许纪霖认为网络时代的典型特征是后现代的,不存在一套普遍的话语,如果一定要有真理的话,那只有局部的真理,以碎片的方式存在。他发现整个网络提供的一套所谓的知识是碎片化的知识,彼此之间缺乏内在联系,许纪霖明显感觉到这对年轻一代已经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人的阅读喜欢抓标题,标题抓到了就以为了解了,不再有耐心细致品读,而当这样一种文化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思维的时候,会慢慢地改变我们自己,使得我们过去所赖以生存的成体系的知识被淡化了。

“今天大量地阅读实际上严格上来说是一种消费、娱乐,不具有生产性,就是赏心悦目、打发时间的轻阅读。我们需要一些认真、沉重的阅读,因为阅读对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不仅是消费性的,我们希望它还是生产性的,希望它能点亮我们的内心,点亮我们的灵魂,激发我们自身内心的一些思考,然后自身能够生产,培养自己一种批判性思考能力,这是一个健全的人格的核心。”

他强调我们在读书时不仅要学知识,还要注重智慧。“智慧就像一把撒在汤里的盐,你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在好的知识里面,你会品味出智慧,有智慧的知识才是好的知识。而智慧是不能教授的,这是要靠自己去体会的。所以我很难想象在地铁里面嘈杂的环境里面能读出智慧。”读书需要在一种特别的氛围里面,在心灵上产生对话,我们才能品出书本里面的微言大义。

很多人在选择阅读的书籍时会很困惑,无力分辨书的好坏,许纪霖就经常被问哪本书比较好。在一个书太多的时代,即使大家愿意读书,最大的困境就是读什么书。许纪霖的看法是:少读时人之作,多读经典。“我这不是说活人写的书一本不要看,而是要更注意去读经典。经典一般出版五年、十年以后还会有人看,会不断地再版,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甚至超越了时代,时间是最好的检验。”

也有很多人问许纪霖一本书读了有用没用,他认为其实人文学科的书读了都没有用,但是有很多好书,所以真正读书,不要去问书有没有用,而是要问好不好。“就像数学这门学科,对很多人来说是没用的知识,但这是一门好的知识。像我数学好,训练了我比较严谨的思维,我写文章每一步都会讲清楚,这是数学为我带来的一种思维。数学一步步解题的那套思维方式就像智慧一样内化到我的整个思维里面。所以好的知识和有没有用没关系,它能够提升你的思维,让你变得智慧,让你的心灵变得开放,所以好是最重要的。”

往往失败的人,没有自己核心知识,什么都知道一点,是知道分子

阅读是要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一套知识结构。许纪霖最怕被人要求开书单,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心灵是一样的,他说他的学生有个特点:五花八门,这很符合他的一套自由主义的教学理念,他认为不能按照他的模式来塑造学生,越是塑造可能越是失败,因为只有平庸的人才能被塑造,一个真正优秀的心灵,是不可能被改造的,只能按照他自身的纹理来培育他。许纪霖反而会要求学生“倒开书单”,他的每个博士生会先自己给自己开书单,开出来以后他再来做些调整。

“不要以为所有的知识你都要花同等的时间,要成为知识很渊博的人。阅读最重要是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有句话是说:‘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and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每个人所感兴趣的是不一样的,所以都应该量身定做自己的书单,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涉及到你的核心的、感兴趣的、所从事的工作,你必须是一个专家,但是你仅仅是专家不够,你必须还对所有的事情都知道一点皮毛,这构成了你的一个背景知识。所以一个优秀的人,会读书的人,通常有两套知识,一个是他的核心知识,那就要读经典,一个是背景知识,需要你泛读,有这两套知识组合起来,能做好任何事情。”

许纪霖发现,往往失败的人,没有自己核心知识,什么都知道一点,是知道分子;有一些专家,自己专业领域做得非常好,但是离开自己专业就一无所知,往往这些人能达到的高度也很有限,因为他没有背景知识来让他进行创新突破,而真正的突破往往靠专业和背景知识的结合。

读书就是形成只属于自己心灵的知识结构,然后慢慢随着自己岁月的增长来体会这当中的智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许纪霖也鼓励大家多了解资讯,因为资讯即使破碎,也能增加人的一些背景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好好地读书,形成自己的核心知识,这样背景知识才能像围绕恒星运转的行星,不脱离轨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