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双创”,深圳“优”在包容

陈宪/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2016-08-09 16:0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包容,首先体现在进入门槛和创业门槛低。 视觉中国 资料

近日,我利用在深圳面试2017年交大提前批MBA考生的机会,对深圳何以成为中国的创业热土、深圳的南山何以成为中国的硅谷,进行了一次访谈。尽管这些考生现在大部分是职业经理人,但他们中的不少人不乏将来创业的想法,或者已经在进行一些尝试。其中,也有几位是创业者。我抛给他们的问题,就是“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圳“优”在哪里?

这些年轻人对深圳几乎众口一词的评价是:她是一个包容的城市。他们认为,在深圳不需要依凭关系、出身等前置性条件,而只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愿望、目标,乃至梦想。在听到他们对深圳的这些赞美时,我立刻想起最近刚看过的一本书《繁荣的真谛》。该书作者,美国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路易吉·津加莱斯在书的“序言”中写道,对美国来说,我是一名外来移民,逃离意大利,是因为那里根深蒂固的不平等制度。移居美国,在于意识到这里能够比我的祖国给自己带来更加光明的未来。到美国后,现实也没有令我失望。他说,“我终于来到了这样的国度,梦想的边界不再依赖于我认识的人,而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能力。”(不过,津加莱斯以后失望了)居然那么多来到深圳的年轻人也有和津加莱斯当时相同的看法,顿时使我对深圳刮目相看,觉得应该剖析一下“双创”的“深圳现象”。

包容,首先体现在进入门槛和创业门槛低。这是在与中国其他一线城市的比较中看出的。在中国的一线城市,所谓进入门槛,主要是指落户条件。一位考生提到,深圳的落户条件比北京、上海低。一个数字似乎并不支持这个说法。到2016年上半年,深圳的常住人口为1137.89万,其中,户籍人口400万(2015年末)。从数据上看,似乎许多常住人口未能落户成为户籍人口。其实不然。在深圳的常住人口中,有不少来自中国其他城市,包括北京、上海的年轻人,以及海外留学回国人员,他们符合落户条件,但他们因为各种理由未落户。在北京、上海和广州,未落户的常住人口基本上都不符合落户条件,而在深圳就不尽然。而且,比较发现,在这四个一线城市中,深圳城镇户籍的含金量是相对最低的(不是相对于北京、上海和广州,而是相对于深圳的非户籍人口),所以,是否深圳户籍,在深圳不像在其他一线城市那么重要。大家都很清楚,试图在北京、上海发展的年轻人,户籍实在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它关乎一系列福利和许可。或者说,留在或去北京、上海发展的年轻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为了那一纸户籍。这本来就是一个异化,是不应该发生或应该消除的东西。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四个一线城市中,深圳具备户籍制度改革的最好条件。

注册企业不需要验资,取消了注册资本限定,取消了经营场所审查,免交注册登记费……改革大大降低了创业门槛。2013年初,深圳在全国率先实施新的商事主体登记制度。如今,这里已有100多万家企业,意味着不到20个人就有一家企业;平均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达116.2户,商户密集度居全国首位,可以说九个深圳人中就有一个在创业。2015年,新登记商事主体45.5万家,其中企业数字23.7万家。数据还显示,作为经济增长生力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中受益,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新登记企业为35623家,新登记职工人数24.9万人。

“深圳给我们一种归属感”,这是一位曾在香港大学就读本科的考生对深圳包容性的理解。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有了归属感,你就会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愿意为她付出、奋斗和奉献。深圳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城市,她的年龄始于创办特区的1980年,基本和现在常住人口的平均年龄(35岁)相同。所以,几乎所有生活、工作在深圳的人,都是为了自己的梦想来到这里,其中有着创业梦想的青年才俊占有不小的比重。他们志同道合,就必然产生聚集效应。就像产业聚集产生溢出效应,其中有学习效应的作用一样,人才聚集的学习效应将产生更大的溢出。他们或在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或在合作中成为一个团队,殊不知,团队创业是今天的创业不同于早年的一个特征。人才的聚集,为团队创业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条件。一群有归属感的年轻人扎堆在一起创业,伴有创新意识的创业,试想,这个地方还有什么理由不迅速成长?

“深圳给我们空间和机会,也容忍我们的失败”。几位考生都如是说。上面这个表,是近三年来,深圳和北京、上海、广州,以及全国的GDP增长率。一个城市的发展空间和机会,直观地体现在经济增长上。近三年来,深圳的经济增长领先于全国的平均增长,在四个一线城市中也居于榜首。深圳创业创新的机会和贡献体现在这个更高的增长率中。如果说在前些年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增长时,某地的增长率高,不一定能够这么说,那么,对于转型中的经济体,深圳这样的经济体,这恰恰表明,创业创新已经成为增长的新动力。转型对于中国的大部分城市,是压力和挑战大于机遇,那么,在深圳则是机遇大于挑战。

是否容忍创业者失败,其实是在讲人们如何看待创业这个选择,以及精神力量在创业中的作用。去年,我在带队交大历届的EMBA学生去以色列游学回来后,写了一系列文章,介绍那里的创业创新。我写道:“在以色列,可以观察到的一个重要现象是,进军高科技领域,成立一家新创公司,已经蔚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和追求,几乎成为标准职业道路中必走的一步。尽管在以色列,创业成功的概率也是很低的,但只要尝试过,努力过,失败也是值得的。这就不难发现,这里是精神力量在起作用……通过改革和制度设计,使创业创新环境更加有利于创业者、企业家的试错,一方面会激励更多人愿意出来试错,另一方面,也会提高他们试错为‘对’的概率。由此,就将壮大创业者和企业家的队伍,提高就业增长、经济增长和发展,乃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如果深圳的创业者认为,这个城市能够容忍他们的失败,就说明,这里已经形成了有利于创业创新的文化氛围,创业创新精神已经融入到这个城市的精神之中。

其实,这些年我也经常来深圳,自以为对她的发展有所了解,因此,这次访谈的结果有点出乎我的预料。我向几位考生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深圳的创业创新环境变得更好,还是没有变化,或是变得不如以前了?他们的回答是,变得更好了。

一位考生则以深圳房价上涨,说明这个向好趋势。我说,房价上涨不是在提高进入门槛吗?他和一些深圳人一样,并不认同这个说法。首先,深圳和其他一线城市不同,有着更多的“小产权”房,它的租金是相对低廉的。再加上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公租房,对于深圳的初来乍到者,找一个价格可以接受的栖身之地不是大问题。在北京、上海,可能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其次,他们认为,商品房的较高价格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一道屏障,保证高附加值产业才能在这里生存、发展。这个说法以前在上海也有。但高房价与高附加值产业之间的关系并不那么简单,而且,一旦产业结构是“两头尖”的,那么,收入结构也会“两头尖”,这对一个城市来说,是极不可取、必须防止的。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