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家门口小店办起社区展,普通人也有“被看见”的需要

2021-10-29 14: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澎湃新闻记者 钱成熙

逛家门口的便利店,去熟悉的水果店挑水果并和老板聊聊天,朋友来了约在隔壁的咖啡馆……在社区生活中,怎么能少了小商户的存在?生意之外,这些小店也同时是热心的邻居、闲聊的场域,甚至还可以是社区活动的主会场。

在上海的新华社区,名叫“营生记”的展览刚刚开幕,八家生态各异的商户,共同营造了一场八个主题的展览。组织这次展览的大鱼营造说,他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关注8种“营生”物质空间环境背后的故事,探讨他们之间协作、羁绊和温度的故事。“营生”不只是“营生”,是人的生活信念,无数“营生”连接在一起,构成了我们熟悉的生活质感。”

“营生记”展览海报,到11月30日结束

作为社区展,一定要接地气。为此,大鱼发起了“新华在地策展人计划”,不邀请专业策展人,而是鼓励社区居民在导师的指导下,成为“在地策展人”,来可以打开社区空间的N种可能性。“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希望呈现一个相互依存,生生不息的社区营生支持生态网络。”大鱼营造说。

普通人怎么玩转社区展?自家小店第一次变成展览空间,老板有什么感受?记者找到了八个展览中的其中两家,和在地的策展团队和老板聊了聊。

日日好食@万园鲜品:我有一个空间,欢迎你们来玩

万园鲜品,就是离你居住地几百米范围内,一定会有的那种街坊生鲜小店。当季水果把入口处堆得满满当当,进去逛逛的话,收银小妹会热情招呼“有刚刚到货的新鲜葡萄柚哦”。

社区里少不了像万园鲜品这样的小店 本文图除注明外 均为 大鱼营造 提供

万园鲜品来到新华路已经五年了,袁老板说,当初他看中这里,也是觉得周围小区多,邻居多。五年来,许多面孔他已经熟识。但是,即使是天天见面,小店和街坊之间互相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为了摸清店主袁老板的一天是怎么过的,我们吃的这些水果肉菜是怎么来的,“日日好食”的策展团队整整跟了他一天,从深夜的批发市场到日间繁忙的路上奔波,都被拍成了一部纪录片,如今在店中循环播放。而街坊们走到店门口,抬头也能见到店招处悬挂的“袁老板的一天”,在这里购买的水果、蔬菜和肉随着店主袁老板每天凌晨开始的采购程序,路径清晰。这些,都是“日日好食”展览的一部分。

小小的店面,如今成了一个“沉浸”的展览空间。

策展人天娇的想法是,展览有两个内容,一是店和老板的故事,另一条线索则是社区居民对食物的记忆,“吃什么,和谁吃”。在展览前言的最后,她们团队写道:祝你日日好食,祝你日日好事,“这就是民以食为天的意思,吃什么,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店里闲逛,记者惊讶地发现,展览就藏在货架之间。介绍小店里商品的食物标签,告诉大家:每天歇业之后,袁老板还要去市场选肉,为了挑到最新鲜的肉,他往往要在车里等到凌晨三点之后…… 这些小店的故事,大家都可以将它带回去收藏。

买食物时,你会同时得到这些食品标签。

在小店最深处的肉档背后的一整面墙,是展览的“食用指南”和袁老板的大幅照片,让人觉得亲切,细心留意可以看到,在货架上方有不同品类的指示牌,“手模”正是袁老板本人。这也是策展团队的主意,因为袁老板担心顾客误以为店里只有水果卖,有了这些够大又明显的指示牌,顾客在门口便能看清品类。

小店最深处的展览指南,上方有新做的指示牌,“手模”正是袁老板本人。

展览中还有许多互动环节,比如邀请邻居们一同完成“食物日记”。团队设计了空白折页本,让邻居们带回去记录自己一周吃的食物,以及对食物的想法,用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然后再在店中展示。翻看这些可爱的折页本,仿佛在和新华路的邻居们唠嗑:这几天都吃了什么,家里来了什么客人,煮了什么美味,或是一起去了哪家餐厅……

一份社区居民的“食物日记”

天娇是一位设计师,住在这里,每天在街上来回走,许多小商户都与她熟识。每当她走到卖栗子的摊档口,不用说话,摊主就会熟练地给她装上10块钱的栗子。因为这份熟悉和感情,她提出做策展人,发挥一点作用。为此,她还拉来了住在杨浦区,平时也在做社区建设相关工作的好朋友Coco帮忙。

另一位策展人腰三一直在艺术相关行业工作,虽然第一次担任“策展人”的角色,但对展览并不陌生的她坦言:“我对白盒子空间已经厌倦了,这种‘公共艺术’非常有生气,也有真实性。”在大鱼列出的几个参展商户中,她第一时间相中了万园鲜品,因为它是所有商户中“最接地气”的一家。

三位策展人:天娇(左前)、COCO(右前)和腰三(后)

社区的街道和商户,比美术馆艺术感“白盒子空间”好在哪里?天娇觉得,把创作放在公共空间,可以让更多人愿意参与其中,并与之产生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是否能做出完美的可以在艺术馆中展出的展品并不重要。

腰三提到一位让她印象深刻的雕塑家托马斯·赫塞豪恩,曾将一座美术馆包裹起来,让所有人去里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什么都可以。“这是件很不雕塑的事情,但是却把整个美术馆变成了社区艺术展示区。而我们现在做的事,是在一个更大的公共空间里让这个艺术事件发生。”

说起艺术,袁老板自言并不怎么懂,但他心态特别开放,“任何方面来找我合作,我都愿意。”晚上,他结束了一次进货,匆匆赶回生鲜店和我聊天。“她们给我拍的纪录片,我觉得挺好的,还可以再长一点,更好。”

袁老板在收银台前,总是笑眯眯的。

策展小团队说,袁老板特别愿意合作,对新事物很开放,也信任她们。有些人会对这样的展览的成果有所期待,但袁老板的想法只是:“我有一个空间,欢迎你们来玩。”

她们也很希望小店的这些小小改变和新的展览,能为它增加点人气和销量。而袁老板发现,今年国庆节,新华路上人特别多,还有一些年轻人来,尤其是下午三四点,会有年轻人来买水果。有些人也会注意到店中的展览。

虽然袁老板也不太理解展览的内容和意义,但他觉得,人多了就是好事。他拿出手机,给大家看最新的聊天记录,原来他总算得偿夙愿,找到了新的供货商,可以让社区居民吃上新鲜的山里土猪肉。看着手机里膘肥体壮的黑毛猪照片,几位策展人都欢呼起来。

这位街坊 @CROSSOVER:我们给你办了个展

距离万园鲜品几步路,就是咖啡馆兼酒吧CROSSOVER,和万园鲜品立足新华路已有五年不同,CROSSOVER刚来五个月。但是薛老板已经和邻居们混熟了,他认得邻居的狗(就拴在店门口等主人来接),也常站在门口和熟人聊天,随时和经过的街坊打招呼。他的身后,正贴着“这位街坊”展览的日程表。

来薛老板这里办个展

与万园鲜品的“沉浸式”展览不同,CROSSOVER大量留白的空间和挑高,天然适合做展示空间。而这次展览的主角,就是新华社区的每一个普通街坊,也许他们大多是存在于一个面目模糊的群体概念里,但是,在不同职业属性之外,他们更是一个个闪亮的、鲜活的、特别的个体。他们的故事和形象,会以单人展览的方式占据几天CROSSOVER的空间,让每个来这里喝一杯的客人,都有机会和他们说声“你好”,并了解他们的人生故事:做什么工作、喜欢什么、有什么人生格言……

来这里喝一杯,并阅读一段人生故事。

“我们就想让一个普通人能够很好地被看到。”此次展览的在地策展人之一,同时也是摄影师的Yvonne说,“我平时也会用摄影的方式去记录个人的故事,所以感到其实很多人都有被看见的需要。”

起初,策展团队担心大家会羞于表达,找不到足够的参展人。但让她们惊喜的是,通过朋友介绍和口耳相传,报名者越来越踊跃,尤其是展览开始之后,有街坊看了展,自己便也想参加。

团队当然希望每个人都能被记录下来, 但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她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尽量挑选不同职业的展览对象,来体现展览的多样性,同时也通过问卷来选出最能打动她们的邻居故事。

问卷的内容五花八门,你需要提供最能展示自己人生的照片,也要回答一些问题,比如其中一个问题是:请说一件你帮助陌生人,或是被陌生人帮助的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策展人马琳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给我感动最多的。

第一位被展人周卫国,是邻里维修店的老板。

通过这份问卷,策展团队也用另一种方式重新认识了邻居们。马琳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其实,这位朋友她早就在一次邻里活动中加过微信,却从来没有聊过。“几个月前的一天,我在街坊群发了闲置消息,要处理掉几双用不上的袜子,宝蓝色的。一位女孩来拿,说,‘如果可以的话,都给我吧’。没想到,她就是后来第一个回应我展览主角征集信息的人。在她回应的那一秒,我去偷瞄了她朋友圈,发现原来她‘失色’了,也就是眼里的世界只有黑白灰。她告诉我,袜子她一直在穿,因为当初说是蓝色的她才去收了它们。这几双蓝色的袜子于她来说,是一种代表人与人之间温暖关系的存在。”

女孩告诉马琳,以前最喜欢的就是蓝色,第一次失色恢复,第一眼看到的也是蓝色。她害怕自己以后再也看不到颜色,于是就在生活中留下许多蓝。她还让朋友描述了袜子的颜色,好让自己去想象。马琳说,“无心的给予给到了一个人常伴的温暖,我真的触动到不知所措。”

在展览问卷里,这个女孩写道:“以前呢最爱的是蓝色,现在呢最爱的是世间万物,因为每个人每个生命都有属于它的专属颜色。”

正是这次展览,给了马琳发现袜子背后秘密的机会,也给她重新认识一位美妙朋友的机会。

“这个展览把原本陌生的人或者没有交集的邻居联系在一起,这让我特别感动,这个是我们之前没有预想到的。”另一位策展人范小幼说。她是一名建筑师,工作和生活,24小时都在新华路上。

尽管有策展团队,但她们的任务主要并不是指导每个人如何展示自己,而是帮助他们来呈现自己的想法,最想展现的那一面,在展览中,每一位被展人都有充分的空间表达自己,比如他们自己想展示的照片、作品、个人的珍贵记忆……统统都可以拿出来。

宠物可以被展示

小幼工作的地方有一位清洁阿姨,今年刚刚搬到新华路,听说有这个展览,便欣然答应了填写问卷的邀请,也算是支持年轻人的活动。“她能说的东西不是很多,但她想表达的核心是,她很快乐。她喜欢邓丽君,喜欢花。我们就抓住这个点,在新华路上找了一个有很多花的院子。拍了许多她和花的合影,阿姨笑得特别灿烂,我们也挺开心的。”

阿姨灿烂的笑容

阿胡阿姨展示了她的家常菜

一位参展的设计师黑米,为自己的展设计了很大的一幅海报式的问卷,贴在CROSSOVER外,向街坊们提问:如果你有365天自由支配,会做什么?海报下是便签纸,大家可以把答案写在上面。后来,马琳看到一张署名是“外卖小哥”的便签,他的回答是“都用来陪老婆孩子”。这让马琳也印象深刻,感到有更多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这场展览。

远远地就能看见被展人的大海报

在“被展人”中,还有设计师、书店员工、前制片人、街坊维修店的老板、香花桥路上卖炒面十分出名的一对夫妇……它展现的是这个不大社区里的方方面面。马琳和她的团队也希望,可以有更多社区的公共服务人员参与进来, 就像这位外卖小哥,他们的故事都值得被看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