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奥运经济:从总体来看,举办奥运会到底是赚钱还是亏本

杨桓兴/俄亥俄州立大学经济系 张岚/西南财经大学经管院
2016-08-10 18:26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四年一次的奥运会上周五已经在巴西的里约开幕。大家这时候可能正在关注金牌榜,同时可能也在关心中国奥运健儿的生活:他们在奥运村住得是不是很舒服?听说里约的奥运村很水,不但房间装修简陋(像县级招待所),而且电线裸露,马桶不牢靠。怪不得很多富国奥运队自带水管电工以备不时之需。NBA的球员更绝:不住奥运村而是住在了停靠里约港口的豪华邮轮。

或许大家会嘲笑巴西以及里约的筹备工作,其实巴西有一本难念的经。七年前里约申奥成功的时候巴西还是经济腾飞的金砖四国之一。但近几年来巴西经济一直走下坡路。巴西经济正陷入严重衰退,失业高企,财政收入下降严重,筹备奥运会难免力不从心,只好偷工减料。巴西民众还认为办奥运会是劳民伤财,不断抗议游行。而当地政府却认为奥运会能够振兴经济,帮助里约甚至巴西走出衰退阴影。

到底谁更有道理?让我们来看看经济学家的说法。本文基于Baade和Matheson 2016年发表在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经济学展望杂志》)上的一篇综述文章。该文对举办奥运会进行了成本收益分析。其主要结论是,除了几个个别城市,举办奥运会基本上都是亏本生意,而且发展中国家的举办城市亏得更厉害。

首先,申办奥运会本身就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给国际奥委会评估团留下深刻的印象,各举办国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做好申办工作(由于不了解竞争对手会做些什么,各举办国只有秉承“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态度去准备)。这些开支不仅包括一些台面上支出,诸如准备详细的比赛场馆设计图、资金预算以及推销费用等方面的支出,而且可能包括台面下对有投票权的奥委会成员的“公关”支出等(比如著名的盐湖城丑闻)。有学者估计,芝加哥在其失败的2016奥运会举办城市的争夺中就花了4-6亿人民币。

当然,申办开销同举办成本相比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奥运会举办成本主要包括三大块:第一,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旅馆等;第二,体育场馆建设;第三,管理费用,如开幕式、闭幕式,以及安保费。

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奥委会有严格的要求。对于夏季奥运会,奥委会要求举办城市有4万个酒店房间(给观众),奥运村有1万5千个房间,并且所有的体育场馆和市中心之间要有便捷的交通。里约比较惨:因为现有酒店房间不够,为此它不得不新造1万5千个酒店房间。你或许会说这些新造的酒店能够带来长期收益。其实真的未必。奥运会过后游客大量减少,酒店房间会大量空置。如1994年冬奥会的举办城市,挪威的利尔汗马(各位可能没听说过),奥运会结束后该城市40%的酒店破产。

举办城市还需要新建一批专门的比赛设施(小众或冷门项目,如室内自行车、跳高滑雪以及速度滑冰等)。此外,现存的足球或橄榄球场往往无法满足奥运田径比赛的要求,这是因为为了拉近观众和比赛选手间距离,这些场馆在设计的时候没有把标准的奥运跑道考虑在内。所以好多举办城市不得不新造一个奥运田径场。比如,尽管波士顿地区已经有四个大规模的户外体育场,该城市在申办2024夏季奥运会时依然需要花费4亿美元新盖一个全新的体育场(由于民众的反对,波士顿最终放弃了申办该届奥运会)。

有人形容奥运会是举办国办的大派对。既然是派对,那么首先就需要保证这一大堆远方来的朋友在比赛之外吃好和住好;其次,为了让这些远方来的朋友玩好,举办国需要搞个开幕式和闭幕式。你可别小看开幕式和闭幕式,这对一些爱讲排场的国家来说还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此外,奥运会一直以来就是恐怖分子的主要攻击目标(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都遭到了恐怖分子的袭击)。2001年“911”恐怖事件之后,奥运安保费用更是飙升。比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安保支出大概为2.5亿美元,而四年后的雅典奥运会安保支出竟高达16亿美元。最后,我们还不能不提到一些隐性的成本。 比如,为了让远方的朋友不堵在马路上并且让他们能呼吸上更新鲜的空气,举办城市往往在奥运会举办期间还会关闭一些企业以及采取交通限行措施。这也不可避免地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和增加了相应的成本。

有趣的是,从1968年至2012年,历届奥运会最后的开销都大于其最初的预算。平均而言,历届奥运最终开支是其最初预算的1.5倍。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组织者赢得主办权时的预算是24亿英镑,这一数字在随后两年修正到了93亿英镑。而当最终支出定格在88亿英镑时,组织者们高兴地向公众宣称伦敦奥运会没有超出预算!下面的表格列举了历届夏季奥运会的总举办成本(亿美元)。

我们接下来谈谈举办奥运会的收益。首先,奥运会的召开会带来一笔直接的收入,包括电视转播收入、国内外赞助和门票收入等。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为例,直接收入总额大概为33亿美元,其中电视转播收入大概7亿美元。这33亿直接收入是在国际奥委会和主办国间分成的。因此,即便国际奥委会一分钱不拿,伦敦奥委会的组织者们也必须向民众交代剩下的81亿美元的收支缺口从何而来?

奥运会的其他经济收益主要包括这么三大块:第一,奥运前以及奥运期间的短期收益;第二,长期的“奥运遗产”,包括基础设施的改善,增加的贸易和国外投资,以及奥运后的旅游收入;第三,民众自豪感提升所带来的无形收益。

奥运会的短期经济收益来源于奥运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带来的乘数效应)和奥运期间的旅游收入。许多城市在举办奥运会前都会雇经济研究机构“估算”奥运会对当地经济活动的影响,伦敦也不例外。比如,亚特兰大奥运会据说能给当地带来7万多个就业机会和50多亿美元的GDP,而伦敦奥运会据说能给当地增加20亿英镑的GDP和8千多个的就业机会。然而,经济学家们通过比较分析奥运前,奥运期间和奥运后的各项经济数据,绝大多数研究发现奥运会对经济活动影响甚微或几乎没有影响。

那么,为什么那些事前的估算和事后的研究结果大相径庭(前者一般为后者的10倍)呢?经济学家给出了几个理由: 首先,事先估算的机构受雇于举办城市,拿了别人的钱哪有不替他们说话的?其次,事前估算往往忽略“替代效应”。譬如说,一个当地居民在奥运期间花钱现场看了几场比赛。但是如果没有奥运,他可能会去听音乐会。所以奥运的经济收益应该减去被替代的消费支出(音乐会门票)。而事先估算的机构往往忽略被奥运替代的消费支出。第三,奥运会还有所谓的“挤出效应”:当某地承办一项大型活动时,部分游客预期到拥挤和不便经常会有意识地避开该地区。数据显示,2012年伦敦奥运会召开的7至8月间,游客数量大概是610万,而前一年同期,这个数字是650万。类似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同上一年同期比,国际游客下降了30%,而宾馆入住率下降了39%。最后,事先估算的机构往往高估奥运支出的乘数效应。

当短期的经济收益无法为巨额的奥运亏空辩护时,有人想到了短期自豪感(the “feel-good effect”)等无形收益。比如,英国广播公司(BBC)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后做的一项调查发现,80%的受访者认为作为一个英国人他们感觉“更自豪了”。有趣的是,Walton,Longo和Dawson(2008)等人还真对这种无形的“自豪”感进行了测量(问卷调查:给你多少钱可以补偿奥运会不在伦敦开的心理损失),他们估算出全英国这种无形的心理收益大概价值20亿英镑。

最后我们来看看奥运会的长期收益。第一项收益是奥运场馆能够未来几代人使用。但是研究的结果一致认为奥运场馆基本没有长期收益。事实上,很多冷门项目场馆奥运后的利用率非常低,而维护它们却需要高昂的费用。现在雅典的好多奥运场馆都杂草丛生,北京的“鸟巢”基本用来旅游观光(一部分还被改建成了公寓),“水立方”被改建成了室内水上公园(改建费约3亿人民币)。伦敦的奥运田径场花了2.7亿美元改建成了足球场,廉价租给了英超球队西哈姆联队。

第二项收益是办奥运的基础设施建设能让举办城市长期受益。然而,办奥运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收益不见得比不办奥运时的基础设施建设要高,而且为了奥运赶工期会增加基础建设的成本。

第三项收益是奥运的广告效应,增加举办城市的知名度并促进旅游业的长期发展。在这方面有两个成功的例子。从1992 到2010年,巴塞罗那(1992年奥运)在欧洲的旅游城市排名从第13位上升到了第5位。从2000年到2015年,犹太州(盐湖城举办2002年冬奥会)的滑雪旅游人数上升了20%,而同期另一个滑雪胜地科罗拉多州只上升了8%。但是,除了这两个城市,奥运的长期广告效应在其他举办城市基本不存在。前面提到的挪威的利尔汗马和加拿大的卡尔格里(1988年举办冬奥会)奥运会后就变得像以前一样默默无闻,而伦敦和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不需要用奥运来做广告。

最后一项长期收益是举办奥运会证明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从而有助于促进该国的国际贸易以及投资。Rose和Spiegel 201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从1950年到2006年奥运举办国的国际贸易比其他国家增长快20%。Bruckner和Pappa 2015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奥运举办国在申奥时以及举办奥运的前几年GDP显著增长。有趣的是,他们发现了同样的现象(GDP显著增长)存在于申奥失败的国家。难道一个城市举办奥运真的能让整个国家长期受益?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些研究没有考虑选择偏差(selection bias):相对其他国家,决定申奥的国家都是在当时欣欣向荣并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国家。后续的几项研究避免了选择偏差,把申奥国家和条件类似的其他非申奥国家相比。它们发现奥运的国际贸易效应和GDP效应都消失了。

既然举办奥运会的成本高昂而经济回报却如此微薄,那么为什么世界各国对于举办奥运会还是趋之若鹜呢?这里有三个理由可供参考:

首先,即便举办奥运的整体收益为负,这个项目的实施依然能产生部分的赢者。比如,波士顿申办2024年奥运会就是由建筑和旅游行业的领头羊推动的。在民众的强烈反对下,波士顿市长最终决定放弃申办。

其次,经济因素可能在一个国家决定是否申办中占的分量不大。大量经济学研究表明,奥运会是主办国向世界展示其经济建设成就的契机,而非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比如,日本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为1964年东京奥运会奠定了基础;同样,韩国七八十年代的经济奇迹也成就了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最后,部分举办奥运造成的经济上的损失可以归结为竞拍理论上的“赢者诅咒”(winner’s curse),即竞拍的结果是赢者对标的最看好最乐观,所以往往出价高过标的本身价值。用通俗一点的话说,赢者往往人傻钱多。但是当只有一家参加竞拍时,赢者诅咒应该会消失。

最后我们来举这样一个例子。当国际奥委会在1976年决定1984年奥运会举办城市时,由于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当年的奥运会出现了巨大亏空,一时间除了洛杉矶没有哪个城市敢站出来接这个烫手的山芋。而洛杉矶也由于是唯一的申办城市而在同国际奥委会的博弈中赢得不少有利的举办条件,其中包括大量利用现存老化的运动设施来降低举办成本。得益于此,洛杉矶最终以不到蒙特利尔四分之一的成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中国健儿许海峰在这届奥运会上为中国摘取了历史上的第一枚金牌)。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也成了奥运历史上唯一盈利的奥运会!

参考资料:

Robert Baade and Victor Matheson "Going for the Gold:The Economics of the Olympic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6,30(2),201-218

本文发表于微信订阅号“经济学漫谈”(微信号:TalkEcon),原标题为《举办奥运的总体收益是赚钱还是亏本?》,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