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杜撰”原本是“肚撰”,“爆米花”的祖先在宋代叫“熬稃”

芮东莉 周典富 廖宏艳 朱宇清
2016-08-13 19:03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同时,语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民族某段历史时期的语言进行研究和整理,可以帮助揭示出这个民族语言自身的发展演变历史,以及隐含在这些语言材料中的珍贵文化信息。近日,《近代汉语词典》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它标志着汉语词汇研究史上又树立起了一块新的里程碑。

《近代汉语词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白维国先生担任主编,合国内十余位一流的汉语历史词汇研究专家通力合作,历时20年编纂完成。词典共计九百余万字,收词51000余条,是国家“十二五”出版重点规划项目,也是我国第一部以“具有汉语词汇史性质”为目标进行编纂的历时辞书。

《近代汉语词典》(全4册),白维国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12月第一版,1980.00元。

汉语语言学的历史分期与历史学的历史分期不同,语言学分期所依据的是语言自身的发展演变特点。众所周知,“近代”一般是指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五四运动(1919年)的这段时间,时间跨度不足百年,而语言学中的“近代时期”则要长得多。语言学界对汉语的历史分期研究,最有影响力的有三家,即王力先生的“四分法”、吕叔湘先生的“二分法”和蒋绍愚等先生的“三分法”。综合各家之长,《近代汉语词典》的“近代”指的是从初唐到19世纪中叶一千多年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汉语词汇的主要特点是:新词大量产生,口语与书面语的距离日趋缩小,双音词及多音词大量出现。纵观整个汉语发展史,近代汉语正处于上承古代汉语、下接现代汉语的关键时期,对于这段时期语言的系统整理,将有助于勾勒整个汉语的发展演变轨迹,揭示语言演变的内在规律。同时,由于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因此,《近代汉语词典》的出版,不但有利于人们解读一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资料,还将解密众多隐藏在语言中的文化信息。

翻阅一部历时性的大型语文辞书,就如同窥探一段繁华万千的市井生活,千百年来的民族记忆、文明生态尽在其中。《近代汉语词典》收录了初唐至19世纪中叶众多的口语词汇,它们对当时的物质文明及大众精神生活进行了最为客观和真实的记录。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从《近代汉语词典》中,可以一窥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盛况。中国饮茶习俗盛行于唐代,从唐至清的一千多年间,记录与“茶”相关的词语难以尽数,据初步统计,《近代汉语词典》共收录与茶及茶文化相关的词语有82条之多。从词典释义及文献用例来看,宋代茶叶的销售方式与以往有了极大的不同,由于饮茶文化盛行,茶叶的售卖已经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汉语中诞生了“茶务”一词,指的就是当时政府专卖茶叶的机构,《近代汉语词典》收录此词,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

《近代汉语词典》中记录“茶”文化的词语还有很多,比如“喊茶”。“喊茶”仪式在早春新茶开采时节举行,通过祭拜、击鼓、呐喊等,来催促新茶苏醒,祈愿有一个好收成。今天,在我国南北茶叶产地的许多地方都还保留这一古老的喊茶仪式。惊蛰时节,河北邢台赵庄乡茶农的“喊茶”语仍然古韵留存:“茶发芽!茶发芽!茶芽醒来,生空慧,出虚华。清爽神气,招召云霞。”而翻开《近代汉语词典》,可以在其中找到这一文化基因的来源。宋代,已经有了“喊茶”的仪式,不过当时,这一仪式被称为“喊山”。宋代苏颂《次韵李公择送新赐龙团与黄学士》诗中写道:“闻说采时争节候,喊山声动甚惊雷。”就是对这一仪式盛况的描写。到了明代,“喊茶”一词开始在文献中使用,如罗玘《长春轩为清江刘先生题》:“邹氏律吹谷,建溪鼓喊茶。”而明清时期喊山(喊茶)的仪式用语,在《近代汉语词典》引用的文献中也得以窥见。清代周亮工《闽茶曲》有记:“御茶园里筑高台,惊蛰鸣金礼数该。那识好风生两腋,都从着力喊山来。”在其自注中说:“祭毕,鸣金击鼓,台上扬声同喊曰:‘茶发芽!’”四百多年来,这“茶发芽”的喊茶声从未在中国茶叶文明史中间断。

武夷山茶农喊茶。

对比《近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可以看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一些与“茶”相关的词语消失了,比如“茶务”“茶酒司”等,但“茶食”“茶馆”“茶房”“茶社”“茶托”“茶楼”等词语却仍然作为现代汉语常用词沿用至今。另一些词语,如“喊茶”等,虽然已经不再收录于《现代汉语词典》,但作为地域文化词却仍在人们的口语中使用。还有一些词语,古今意思不变,但形式上有了略微的改变,比如“茶户”,现在称“茶农”,等等。不论是消失了的,还是至今仍在使用的,这些保留着民族记忆、文明基因的词语都被《近代汉语词典》所收录并加以整理,今天,我们还能够从这部词典中得以窥见中华文明的一段进程,寻觅民族文化基因的源头。

在《近代汉语词典》里探寻中华文化的流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比如,美味零食“爆米花”的祖先“炒米花”在宋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只不过那时不叫“炒米花”,而叫“熬稃”。宋代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撚粉团圞意,熬稃腷膊声”,说的就是当时上元节街头干炒麦粒时的景象。另外,《近代汉语词典》还大量收录以往大型辞书漏收的近代汉语口语词、常用词,而这些词语保留了当时社会最真实的语言风貌和最原汁原味的市井风情。比如,《汉语大词典》漏收“白矾”“石墨”“面斤”“胡突”等词或词义,而《近代汉语词典》则将其收录。“白矾”和“石墨”在清代就已习见,如《歧路灯》一〇二回中有:“匠人道:‘这先得几百斤白矾。’”可见当时白矾的产量是比较大的,该词应是当时的一个常用词,《近代汉语词典》收录该词并释其义为“明矾的通称”,非常准确。又,清代吴绮《岭南风物记》:“石墨出南雄府始兴县小溪中,长短似墨,人或取以画眉。”《近代汉语词典》收录此词,正客观记录了清代石墨使用的真实情况。“面斤”,《近代汉语词典》释其为“面筋”,这是我国南北方的一种传统美食,以面加水反复搓洗而成,它在清代已成为百姓人家的家常菜,如《霓裳续谱·姐在河边洗菜心》:“虾米拌紫菜,王瓜拌面斤。”至于“胡突”,尽管《汉语大词典》收有这个词形,但却未能收录它所表示的“一种糊状食品”的词义,而“胡突”作为一种家常食品在唐代就已出现,如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七:“韩约……又能造冷胡突、鲙鳢鱼臆。”“胡突”表示一种传统面食的词义即使到今天也仍在使用,比如我国东北地区现在也还有“胡突”这种家常面食,用面粉加水搅拌制成,浓稠成糊状。

《近代汉语词典》在编纂过程中积极吸收借鉴汉语词汇最新的研究成果,突破了传统辞书对一些词语的释义,揭示了词语所表达的真正文化内涵。比如“额手”一词,《汉语大词典》以及《现代汉语词典》都释其为“以手加额(表示敬礼或庆幸)”,然而据陈治文先生的研究成果表明,“额手”的“额”并不表示额头,“额”与“敆”同音,“敆”义为击打,“额”是“敆”的假借字,“额手”即“鼓掌”之义,因此,《近代汉语词典》直接释其义为“鼓掌(表示庆贺等)”。汉语中因有“额手称庆”这一成语,长期以来,人们都误以为中国古代有以手加额表示庆贺这样的礼节,现在,这一长期被误释的词义终于在《近代汉语词典》中得以纠正,“额手称庆”就是鼓掌庆贺,这证明中国人一千多年来进行庆贺的礼节一脉相承,世代相传。

《近代汉语词典》主编白维国先生曾津津乐道词典中一个词条的历史来源,这个词条就是“杜撰”。该词不但是近代汉语词,同时也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各大语文辞书都收有“杜撰”一词,均释其为“编造、虚构”。从字面上来看,“杜撰”为何有编造之义?颇令人费解。有意思的是,在近代汉语文献中,常见且与“杜撰”同义的有“肚撰”一词,各大辞书则均未见收录。“杜撰”与“肚撰”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近代汉语词典》根据姚永铭、崔山佳二位先生的研究成果认为,“肚撰”和“杜撰”当是历史上的一对异形词,“肚撰”之义犹为“臆撰”,“肚、腹”与“胸、臆”属同一义域的词,“肚撰”与“臆撰”的构词方式与思路相同,从“心知肚明”这样的词语就可看出“肚”与心智类词语的联系。因此,“杜”当是“肚”的假借字,故而,《近代汉语词典》将“肚撰”列为正词条,而将“杜撰”列为副条,由此,解开了“杜撰”这一常用词词义的来源之谜。

翻开一部优秀的历时性语文辞书,普通人读它,看到的是散落于历史长河之中的粒粒语言碎珠,而有心人读它,就能将这碎珠串成一部浩大的词汇演变发展史,以及一个民族恢宏壮丽的文明发展史,《近代汉语词典》的出版,也必将带来人们对于一段千年历史的崭新解读。

本文发表于微信订阅号“中华读书报”(微信号:zhreading),原标题为《额手称庆就是鼓掌庆贺,杜撰原本是肚撰……<近代汉语词典>拆解千年语言密码》,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