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他们演了一套纪录片,讲述让人哭笑不得的真相

阿水
2016-08-22 18:11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纪录片的后面还有秘而不宣的真相吗?如果有,又被人拍出来,你愿不愿意看这真相背后的真相?
三个男人(弗莱德·阿米森/塞斯·梅耶斯/比尔·哈德尔)饶有兴致又个人趣味满满地着手这个工作,如今IFC的《纪录进行时》(Documentary Now!)第一季已播完,第二季将于九月回归。

《记录进行时》每集开端,海伦·米伦鲜衣银发的造型款款出现。

没有做过功课就看剧,很可能会被它一本正经的纪录片表象迷惑。每集开端,海伦·米伦鲜衣银发的造型款款出现,主持一档名为《纪录进行时》的老牌纪录片节目,并以该节目的“五十周年纪念”为由头带领观众回顾若干经典作品。

海伦·米伦寥寥数语介绍之后,进入正片。第一季有七集,共呈现六部年代跨越极大的纪录片(1922-2013)。色调和氛围里的年代感到位,但是看了一会儿便会发现马脚——为什么主演都是这两张面孔,弗莱德·阿米森和比尔·哈德尔为何会出现在不同的纪录片里?

弗莱德·阿米森和比尔·哈德尔

原来《纪录进行时》是戏说,三位编剧根据自己的趣味甄选出六部纪录片,以自己的方式重现,不仅惟妙惟肖,而且往往能够抓住原作的弦外之音,或是可怕的隐喻,值得人一再回味。

听上去是否和《黑镜》、《9号秘事》、《疯城记》很有几分相似?荒诞和暴虐之处,又让人想到《冰血暴》。但《纪录进行时》和它们到底很不一样。

编剧们的终极目的并非诡异和反转,而是揭开纪录片的皮囊。因此每个故事的走向各不相同,有血腥恐怖,心理恐怖,亦有安宁祥和,讽刺夸张,乃至欲穿过历史长河给当事人一个不那么悲惨的故事。

开篇第一集取材自1975年的纪录片《灰色花园》(Grey Gardens)。主角是杰奎琳·肯尼迪的远亲、一对上流社会的母女,她们在一幢海边的巨大灰色建筑中几乎被世界和时间遗忘,年老后却因为居所不可思议的脏乱而遭邻居举报,被勒令搬走而“出名”。

导演梅索斯兄弟(阿尔伯特·梅索斯/ 大卫·梅索斯)贴身拍摄二人一年,成就了这部“纪录片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纪录进行时》剧照

《纪录进行时》还原了原片中几乎所有的一切:从女儿唯一的金色双蝴蝶饰品(兼任胸针、发饰、项链),到母女二人的两张单人床,她们的猫儿们和一只浣熊(毁坏了整堵墙壁),二人之间无休止的互相埋怨,母亲的歌星梦,女儿留恋不已的纽约生活和情人们,都由这对男扮女装的好搭档形神兼备地复刻。

男扮女装的弗莱德·阿米森和比尔·哈德尔。

本来已经足够了,看一对曾经美貌又时髦的优雅女人和成堆的垃圾一起腐坏,而她们依然各自怀抱梦想,这梦想曾经离她们那么近,还不够吗?编剧们觉得光有哀伤和凝固的旧时光还不够劲爆,于是令剧情急转直下,试图为母女二人的古怪与颓唐找出更隐蔽的原因。

有矫枉过正之嫌,但是戏剧效果一流。

这是开篇,幸而编剧三人组没有在接下来的篇章里过分追求戏剧效果,令其不至于演变成又一个《美国恐怖故事》。

以Vice的《恶》第一季(Vice Season 1,2013)为原型的《The Hunt For El Chingo》抓住Vice新闻前线的劲爆和嬉皮劲,以一对记者在墨西哥毒枭大本营华尔华斯的离奇殒命经过,上演了一出“记者的一百种死法”。

《The Hunt For El Chingo》中,弗莱德·阿米森和比尔·哈德尔饰演记者。

到最后一刻王牌记者终获毒枭的信任,又几乎爱上这个光彩鲜亮的世界,却被冷不丁的扫毒行动毁了采访的机会。

讽刺Vice的无节操和不要命?有。还有那么一点怅然若失——当正邪之间的界线被打破,竟然最后还是无法成事,果然只能向命运俯首称臣。

还有奇怪的怜悯,比如改编自《北方的纳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1922)的《Kunuk Uncovered》。

被戏仿的对象是享有“纪录片之父”声誉的美国纪录片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的首部作品,记录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北极圈内哈德逊湾的伊努朱亚克附近因纽特人首领纳努克一家人,从1920年8月到1921年8月期间的日常生活,在全民痴迷“爱斯基摩人”的当年引起轰动。

其后该片却因为大量的摆拍和不真实之处遭到诟病。最令观众难过的则莫过于为了协助影片拍摄而耽误狩猎的纳努克一家,最终在影片完成后死于饥饿。这已不仅涉及纪录片道德,而是碰触到做人的底线。

《记录进行时》剧照

编剧三人组也怜悯纳努克一家人,于是创造出一个改变电影历程的爱斯基摩主角Kunuk(这不是他的真名,而是虚拟纪录片中的角色名)。

随着影片的拍摄进程,他逐渐抛弃作为懦弱的为同伴排斥的迟钝爱斯基摩人的自我,融入狩猎高手Kunuk的人格。甚至,他把自己变成导演,强势而极富创造力,为影片的拍摄不择手段,最终葬身于大风暴中。

这种角色的异化自然而然又出乎意料。吞噬导演和“Kunuk”两条生命的究竟是什么?是电影的魔力,还是贪婪?

《记录进行时》剧照

最精彩的是以《细细的蓝线》(The Thin Blue Line, 1988)为蓝本的《The Eye Doesn’t Lie》。

当年这部纪录片之所以引起轰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其改变了一个盖棺定论的错误判决。在片中主角遭无期徒刑判决的11年后,该片成功为其翻案,促成其于1989年的无罪释放。

原片中“细细的蓝线”指的是警察,借一位公诉员之口称“警察是区分民主社会与集权社会的细蓝线”。

《纪录进行时》的改编很巧妙,也更残酷。它把被杀的人由警察替换为加油站舞者,规避了“民主社会与极权社会”这个大话题,落回到可怕的从众心理,个人好恶对司法公正的巨大影响,以及人心里藏恶魔的可怕景象。

弗莱德·阿米森饰演被冤枉入狱的可怜旅人角色,他的表演实在出色。你看不出这个角色的善恶,辨不出他的喜怒,连恐惧都没有,却偏偏让人不寒而栗。不是因为他的恶,事实上他真是无辜的,恐怖感来自于他予人的无法捉摸的感觉。

阿米森捕捉到了这种特质并放大,这绝不只是单纯的“惹人厌”而因此被诬陷,而是人类普遍的对无法捉摸事物的本能反应。

想起阿米森的前妻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根本不好笑,他就是一个怪人。不知这种无法言说的古怪,是否真与演员本身的特质有关?

最后一个故事脱胎于2013年的《老鹰的历史》(History Of The Eagles)。普普通通的一个天才乐队的急速走红与更急速的解散故事,有趣的是“天才与傻瓜的一线之隔”中的这条线。

《记录进行时》剧照

两位出身于芝加哥香肠世家的小子在加州风起云涌的年代唱红了一系列关于加州的歌。他们从未到过彼城却捕捉到了那里的风日,因此一炮而红。

最后的解散?说起来很好笑,是因为一位主唱不愿意背叛自己的“香肠家族传统价值观”,而拒绝在一场大型反对谋杀动物吃肉的音乐节上演出,最终与同伴闹翻重归芝加哥香肠业。

非常平淡的故事,也不乏讽刺,比如“纪录片”中有人指出:“他们两个是我见过最蠢的人,我可是在音乐行业工作的。”

是挺蠢的,放弃巨大的名声,仅仅为了捍卫“食肉传统”。

但是细想好像也没什么不对,与心爱的香肠为伍,在小酒馆唱歌,较之靠乐队发财致富住加州豪宅的同伴,到底谁比较快乐?如果当初不是这样坚持,很可能会被名声和沉浮变成著名的衰男“马男波杰克”吧。

竟然意外温暖,在满屏比拼谁比谁黑色幽默、谁比谁狠辣恐怖的时候,这部看似诡异的伪纪录片竟然落脚在这样朴素传统的价值观,消解了前面的剧集中荒诞带来的空虚感,实在难得。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