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十二年前逛上海书展:信息来自报纸广播,查路线依靠纸质地图

小曹曹
2016-08-16 16:04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话说自己有一个不知是好是坏的习惯:过去这些年上海书展的门票,我总是随手就插在了哪本书里当书签用,好处就是这些门票肯定都还没有弄丢,但坏处就是把他们全部放在一起拍张照片显摆一番的想法着实就无法实现了。

你问我为什么不把他们一张张找出来?这个,我只能说,我实在没有精力为了这几张门票而把家里那几千本书翻箱倒柜拿出来然后再一本一本地翻上一遍。嘻嘻,我好像还是显摆了什么......

好了,言归正传,来谈谈这些年,我所逛过的书展。

第一次去逛上海书展是在2004年的夏天,那年我刚刚高三毕业。对了,这一年,是上海书展的元年!

现在回过头去看12年前,与如今相比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天壤之别。当时电脑还没有普及,互联网覆盖率还很低,那一年我了解书展的信息全部都是通过电视台、报纸这样的传统媒体。而相较于如今要去某个地方只需用手机地图应用检索一番即可的便捷,那会儿在查找前往书展举办地上海展览中心的路线时,我依靠的还是纸质地图。

那时候自己还住在宝山淞南,可能是坐52路到江湾镇,然后乘坐3号线(当时还习惯叫它轻轨)到中山公园换2号线,在静安寺下车然后走到上海展览中心的。印象中刚出地铁站就有一群黄牛兜售书展门票,还忽悠说书展售票处排队要排2个小时。呵呵,我当时就想,上海人不会那么爱看书的,这帮黄牛肯定是在骗人。事实证明,买票的队伍确实没有排得太长,基本上排个十多分钟就可以买上票。价格是10元,对了,今年书展,门票还是10元。哈哈,又发现一样十多年没有涨价的东西。

2004年的书展,我肯定是买书了,但是到底买了什么书,我真的不记得了。如今记忆犹新的,反而是另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是我那天曾经在一个民营书店的展位上,挑中一本卜劳恩《父与子》,结果付钱的时候,可能是那家店生意太好了,没有零钱可找,我身上又都只剩百元大钞,最后只能放弃。这个遗憾直到几年后在文庙旧书集市上买了一本二手的《父与子》后才算弥补。另一件事情就是那天我在书展现场吃的午饭,第一届上海书展那会儿各种餐饮服务保障远不能和如今相比,肯德基是展馆内少数两三家餐饮供应商之一。书展现场肯德基售卖的套餐与一般门店都不一样。我吃的是一份三块原味鸡加一杯大可乐的套餐。当时候真的是年轻啊,有肉则欢,吃的还是蛮开心的,换了现在,那么油腻的三块鸡,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之后的两年即2005、2006年,上海书展继续在暑期于上海展览中心举办。我也是每年必去。印象比较深的就是2005年上海书展我买了一本同心出版社的《逝去的大学》,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民国时期的那些大学究竟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当年的那些大学校长身上又都是一种什么样的风骨。也正是因为这本书,令当时因为不满自己所处大学环境而甚是苦恼的我意识到,我所念的,根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如果我不想让自己的大学生涯碌碌无为,我必须要做出一些改变。如今回头看来,之后从2006年开始我会逐渐去到复旦大学蹭课,也许起点,就是源自于此吧。

2007年的上海书展,举办地换成了位于延安西路古北路那边的上海世贸商城。相较于上海展览中心市中心的位置,世贸商城那边无疑是偏僻了一些。地铁3号线到延安西路下来之后,还要换乘公交,并不是太方便。不过对于我来说,这一年的书展可以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

那个夏天,自己正是大三升大四的时刻,相较于其他多数同学已经开始找单位实习,我那会儿却是铁了心要考研,考历史系,圆自己一个在高考时候没有实现的梦。出于自己对上海城市史的偏爱,加之自身实力的考量,当时就决定要考上师大历史系苏智良老师的硕士。做了这个决定之后,除了认真复习初试科目,另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想着如何与苏老师取得联系,结果也是凑巧,在报纸上关于书展现场各项活动的介绍里,发现苏老师在那年的书展中有一场讲座。于是我就选择了在讲座当天去逛了那一年的上海书展,并在讲座结束之后抓住机会,第一次与苏老师有了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说,我与苏老师的师生情缘,就是开始于2007年的那个夏天。

那天除了与苏老师初次见面。我还买了一本茅海建老师的《天朝的崩溃》。另一件记忆犹新的事情就是王啸坤那天好像也是在书展现场出席什么活动,他的粉丝团在书展内外发放印有王啸坤照片的扇子,我陪着苏老师在世贸商城门口等出租车的时候,我俩也被一人塞了一把。

2008年的上海书展依旧在世贸商城举行,当时的我已经考上硕士。因为那个暑假在新东方打工,做一休一,每天工作十二三个小时,休息的那天基本上自己都累得待在家里哪都不想去,加上世贸商城着实路途太远,所以2008年的书展我就没有去逛。

从2009年开始,上海书展重新回到上海展览中心,并一直延续至今。说句题外话,书展这种文化氛围浓郁的展览,的确是更适合在上海展览中心(曾经的中苏友好大厦)这栋有着浓浓艺术气息与历史内涵的建筑中举办。即使不去买书,在这栋建筑中逛上一圈,亦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

只是对于我来说,印象中,尽管从那之后的几年中,我都还是每年都会去逛上海书展,但已经再也没有2004、2005年那会儿的高涨热情,书展之于我,多少有些鸡肋之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带来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从2006年开始一直在复旦蹭课之后,逛书店,真的已经是到了三天两头的频率。回想起来,那时候应该还算是复旦周围书店发展较为昌盛的时代,南区一条街附近这一带,庆云、学人、心平、左岸、志达、复旦旧书店,稍远一些,还有如今还幸存着的鹿鸣。北边国定路政民路路口,彼时的大学书城还占据那一整栋建筑的楼上楼下。人文社科领域但凡有些分量的新书出来,很快在这些书店中就都能看到。另一方面,2008、2009年前后,卓越、当当等图书电商网站靠着低廉的价格与丰富的图书品种异军突起,此后去逛书展,很多书,即使我看中了,也不会在现场买,而是回家在网上下单,免去了重重一堆书提回家的舟车劳顿,价格往往还要更优惠。

2011年的夏天,我正式开始工作。应该就是那两年,上海书展开始加开夜场,开放到晚上9点才结束。所以之后的几年,我基本都是晚上下了班去书展逛一圈。夜场的门票还便宜,只要5元。其实,我个人觉得,如果平时你也常逛书店的话,上海书展基本上花个2个小时转一圈也基本足够了。根据我的经验,相当多数出版社,每年参加书展的图书基本都是差不多的。甚至于我曾经在某国内知名出版集团的展区连续两年在同一个书架上看到同一本书。没错,这本书,连着两年都被放在了同一个位置......

2011年夜场逛上海书展,还是从当年发的微博图片上扒下来的照片。

那一年海底捞真叫是一个火啊!

原本觉得往后自己书展会越去越少,但是2014年,我的太太(当时还是女友)成为了一名编辑,每年书展期间,他们社的编辑都要轮流去展台现场值班,于是,我自然也是少不了要去现场探班。当然,最近两年的书展也不是全无新意,比如包括小朱书店、鹿鸣书店这些我非常喜欢的民营书店最近几年陆续都有参展,而我也在那边淘到了一些不错的旧书,比如茅海建的《戊戌变法史事考》、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等等,颇有一种抱得美人归的感觉。

本文发表于微信订阅号“小曹曹和小章章”,原标题为《这些年,小曹曹逛过的上海书展》,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略有删节。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