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唐高宗的三位功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历史评价是越来越低?

2021-11-02 16: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本文摘选自《唐高宗的真相》,作者孟宪实,浙江人民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

文 | 孟宪实

三位支持高宗李治掌握大权的功臣,在高宗一朝命运各异。李义府贬官流放,病死边地。许敬宗私德有亏,死后也没有善名。李勣倒是一生功名赫赫,但在后世却也一样被大加贬斥。这些到底说明了什么?

在废王立武之争中,唐高宗取得彻底胜利,长孙无忌一派纷纷败亡。这让我们再次感到皇帝制度下政治斗争的残酷。

支持皇帝取得斗争胜利的,当然都成了功臣。没有武则天的皇后生涯,她日后的称帝是无法想象的。所以,当了皇帝以后的武则天,曾经在如意元年(692),即称帝以后的第三年,对当初支持自己当皇后的六位功臣进行追加赏赐,这就是李义府、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中书舍人王德俭、大理正侯善业、大理丞袁公瑜等六人。(《旧唐书》卷八二《李义府传》)这是后话。

其实,在废王立武事件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是三个人,李义府、许敬宗和李勣。他们三人情况不同,但都是唐高宗废王立武的大功臣。在反对派纷纷败亡以后,他们的情况怎么样呢?我们可以通过这三个人的宦海沉浮,了解高宗朝廷的政治环境。

一 得志便猖狂 李义府被劾

因为事先得到王德俭的通报,李义府关键时刻抓住了废王立武这件事,全面力挺唐高宗,所以本来被长孙无忌外贬的李义府,得到了唐高宗的重用。永徽六年(655),废王立武事件结束,转年改元显庆,李义府已经成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是诸位宰相之一。

唐高宗的心理我们基本上可以理解,经过如此大的政治动荡,高宗希望朝廷回归平静。他的希望是停止斗争,和平共处。于是才有新任皇后武则天的上表,表彰韩瑗和来济。但是,政治波澜并没有沿着皇帝的思路波动。显庆元年(656)八月,朝廷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件,表明朝廷的政治动向依然复杂。皇帝全面控制朝廷没有问题,但是并不容易。这是什么事件呢?就是弹劾李义府事件。

 

◇鎏金铜铺首
唐大明宫遗址出土。这件铺首为圆形铜质,表面鎏金,形象是一个大兽面。大明宫为大唐帝国的大朝正宫,自唐高宗起开始在此处理朝政,是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面对铺首,此刻凝视你我的兽面,也曾这样凝视过千百年前的唐代帝王。

弹劾李义府

李义府是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是宰相之一。有一位洛州妇人淳于氏,应该是一个闻名于世的美人,犯法被关进大理寺监狱。李义府喜欢此女,利用职权,要求大理寺丞毕正义枉法把美人放出来,计划纳之为妾。这个事情被大理卿段宝玄发现,于是上奏皇帝。唐高宗命令给事中刘仁轨等人审问调查,李义府害怕真相泄露,逼毕正义自缢于狱中。皇上知道了这个情况,决定放李义府一马,不予追究。

侍御史王义方虽然知道了皇帝的决定,还是决定弹劾李义府。他的表现,可以说是大义凛然。回家先跟自己的母亲说明原委和危险性:“义方为御史,视奸臣不纠则不忠,纠之则身危而忧及于亲为不孝,二者不能自决,奈何?”作为御史,发现奸臣不弹劾就是不忠诚,但是弹劾的话就会导致自身陷于危险,还担心殃及母亲,那就是不孝。忠孝之间不能两全,应该怎么办呢?他的母亲真是伟大的母亲,她回答自己的儿子说:“汝能尽忠以事君,吾死不恨!”你能尽忠,我虽死无憾,给自己的儿子以绝对的鼓励。为什么纠弹奸臣反而会发生危险呢?道理很清楚,因为这个奸臣背后有强大的靠山,那就是皇帝。他母亲的说法虽然依然是忠君的意思,但是,他们言论中的君主,已经不是唐高宗这个具体的皇帝,而是观念形态的皇帝。在这里,把君主转换为国家来理解应该更恰当。

得到了母亲的支持,王义方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上告朝廷。王义方乃奏称:“(李义府)擅杀六品寺丞……生杀之威,不由上出,渐不可长。”(《资治通鉴》卷二〇〇)毕正义是大理寺丞,正六品,王义方的要求是继续调查,因为李义府杀害六品大臣,是擅自篡夺了本应属于皇帝的权力,罪行严重。御史弹劾官员,当事人不能在场。但是李义府不想离开,他应该是有所担心的。于是王义方大声申斥,李义府才不得已退出。

李义府犯法在前,皇帝已经决定不予追究。王义方在皇帝决定之后,还是出来弹劾李义府,虽然大义凛然,但是皇帝在王义方的弹劾中,处于什么位置呢?皇帝袒护李义府,简单明了。对此,王义方不是不知道。知道而坚持弹劾,皇帝感受如何呢?当然是不好受。因为这证明,皇帝的面子不够大。所谓打狗看主人,现在人家专门打你的狗,你身为皇帝,感觉能怎么样?

王义方在弹劾李义府的时候,说了很难听的话。说李义府有今天,不是因为才能,而是因为他的男色倾向,原来推荐他的人都是因为跟他有那种关系。李义府一副白面书生的样子,温文尔雅,未言先笑。有人给李义府起了一个外号,叫“李猫”,说他阴柔害人。这个外号,真是让猫也蒙受了不白之冤。但是,王义方在两个方面出了问题:第一,太不给皇帝面子;第二,涉及人身攻击。所以,这次皇帝一点儿都没有客气,说王义方毁辱大臣,言辞不逊。毁辱大臣是针对李义府,言辞不逊是对皇上。最后贬官外地,到莱州(今山东胶东半岛中部)当司户参军去了。

弹劾李义府事件表明,虽然皇帝以李义府为自己的大功臣,但是朝廷上很多人并不买账。李义府行为不检点,给皇帝添麻烦,但是皇帝更生气的是自己的地位,竟然如此不被看重。这说明,唐高宗虽然夺得大权,但是真正的权威还是没有树立起来。唐高宗不应该不知道李义府犯法在前,但是他却片面追究王义方。这里虽然有明显的袒护李义府的动机,但是他要打击对皇上不敬的行为,应该是更重要的动机。

李义府小人得志,成了皇帝麻烦的制造者。但是,他并没有就此罢休。他可能还是权力至上观念太浓,以为有皇帝为靠山,谁也奈何不了他。

李义府贬官

显庆元年(656),李义府确实因为皇帝的袒护,侥幸逃脱。显庆二年三月,与上次事件相距八个月以后,唐高宗提升李义府为中书令。唐高宗这是在示威,向那些还不服帖的大臣示威,不信你们不买账。

李义府确实是一个小人,一旦得志,便忘乎所以。既不能审时度势,又不能替主人分忧。以为曾经为皇帝立功,就可以横行一辈子。显庆三年(658)十一月,李义府和杜正伦两个中书令争权。杜正伦是贞观时期的大臣,是原来太子承乾的东宫官员。太子承乾出事以后,杜正伦也就被弃置不用。到唐太宗晚年,开始起用杜正伦,高宗当皇帝后让他当中书令。杜正伦在一班新官员面前属于老资格,大概也很习惯摆老资格。唐高宗这个时候应该有人才荒芜的感觉。一班有经验的大臣,多跟长孙无忌有关,他现在必须任用另外一批人。或者在废王立武过程中拥戴皇帝的,那就是许敬宗、李义府和李勣这些人;或者是在此事上没有什么表现,但跟长孙无忌无关的官员,杜正伦正是这种人。

李义府是新贵,是皇帝最新的功臣,他觉得自己立功很大,所以不服杜正伦,于是两个人在朝堂之上经常冲突不断,有的时候,还要请皇帝评理。皇帝烦透了,认为大臣之间不能和谐相处,两人都有问题。这一年的十一月,两人同时贬官外出,杜正伦为横州(今广西横县)刺史,李义府为普州(今四川安岳)刺史。不久,杜正伦就死在横州。

这个时候的李义府,贪得无厌,卖官鬻狱。史载:“中书令李义府有宠于上,诸子孩抱者并列清贵。而义府贪冒无厌,母、妻及诸子、女婿,卖官鬻狱,其门如市,多树朋党,倾动朝野。”(《资治通鉴》卷二〇〇)皇帝宠信李义府,所以李义府一家满门富贵,甚至连怀里抱着的孩子都是高品。而李义府自己更是趁机贪污腐败,他的母亲、妻子、儿子和女婿们,都成了他卖官鬻爵的重要帮手。他们的家如同集市炒卖,纷纷攘攘,不论是朝廷还是民间,都大受影响。小人得志,猖狂已极。杜正伦之所以敢于跟皇帝的宠臣发生冲突,应该也与这些事情有关。皇帝两个人都处分,既有警告李义府的一面,也有维护李义府的一面。与李义府第一次受到的弹劾相比,皇帝给出的警告显然是严重了。这件事说明,皇帝也可能处分李义府,李义府所依靠的过去的功劳是不稳定的。

这次李义府贬官,让恨他的人大大出了一口气,也让原来巴结他的人想乘机脱离他。那是一个讲究门第出身的时代,士族出身的人在社会上拥有很强的优越感。李义府出身不是名门,因此很是自卑。他想到一个办法,就是跟其他有门第的李氏拉近关系。当时的李氏,一个是陇西李氏最有名,唐太宗李世民的家族就自称陇西李氏。另外就是赵郡李氏。李义府于是跟赵郡的李氏代表给事中李崇德打得火热,其实也是李崇德要巴结有权势的李义府。他们如何拉近关系呢?就是一同编写家谱,把两家写成了一家。这样一来,李崇德通过接纳李义府进入自己的家族,跟李义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种做法,一定为人所不齿,大家既笑话李义府,没有家世何必强求?也笑话李崇德,如此巴结权贵,不是辱没祖宗吗?所以,看到李义府被贬出,李崇德觉得自己的买卖亏了,于是从家谱中把李义府给开除了。这也是当时士族丧失品位的一个例证,人家有势力就写入自己的家谱,看到人家失势了,又开除人家。李义府得到了这个消息,心里那个气啊!

显庆四年(659)八月,李义府在普州当刺史不到一年,又被唐高宗调回朝廷,担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再次当了宰相。大家的笑声还在空中回响,面对如此政治变化,只好戛然而止冻结在空中。李义府恢复宰相职务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报复李崇德,让人告发他有什么罪,逮捕入狱。李崇德知道自己熬不过去,在狱中自杀了。

李义府之死

4年以后的龙朔三年(663)正月,李义府再次出任中书令,当时称作“右相”,主持选官事务。选官,就是任命官员,是很大的一种权力,很多人希望通过贿赂李义府升官,这也是可以想象的。于是李义府充分利用现有的权力和机会,卖官鬻爵,大捞特捞。《资治通鉴》卷二〇一对此有如下记录:

右相河间郡公李义府典选,恃中宫之势,专以卖官为事,铨综无次,怨盈路,上颇闻之,从容谓义府曰:“卿子及婿颇不谨,多为非法。我尚为卿掩覆,卿宜戒之!”义府勃然变色,颈颊俱张,曰:“谁告陛下?”上曰:“但我言如是,何必就我索其所从得邪!”义府殊不引咎,缓步而去。上由是不悦。

这个记载说,李义府凭恃着“中宫”(指武则天),卖官鬻爵,选举不公。唐高宗对李义府的事情很清楚,于是态度和缓地劝告李义府说,你的儿子和女婿行为不谨慎,干了许多违法的事情。我还在为你掩盖,你应该劝诫他们。我们要注意,皇帝的说法是和风细雨的,动机也是为李义府好。可是,李义府的反应呢?勃然变色,脖子也变粗了、脸也涨红了,十分不客气地说:是谁告诉陛下的?唐高宗说:如果我说得没错,何必追问我的消息来源呢?李义府也不道歉,缓步离开。从此以后,皇帝开始对李义府不高兴了。

这段文字,非常文学化,描写也十分生动。在对比皇帝的宽容和李义府的勃然作色以后,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大家自然而然就会加以分析:一个大臣,凭什么敢跟皇帝这样耍性子呢?因为前文有一句“恃中宫之势”,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李义府背后一定有武则天的支持。

其实,这都是文学暗示,让你有意无意地向武则天方向思考。李义府卖官,是因为武则天支持吗?那么武则天为什么会支持?难道武则天要跟李义府分钱?武则天支持贪官,对武则天有什么好处?有利于良好名声的传扬?有利于自己控制朝纲?显然都不是。事实上,李义府卖官是因为他掌握了选官这个权力,而这个权力是皇帝给予的。皇帝对李义府的追问表明,皇帝也不喜欢他成为贪官。

那么,李义府为什么会对皇帝耍性子呢?只有一个可能,那是性格和认识问题。所有的贪官都认为,贪污本身不是问题,别人告发才是问题,所以都会跟李义府一样,事情有所暴露,他不会从自身寻找原因,而是追究消息是从哪里泄露的。同时,他也知道皇帝了解此事的严重性,他其实想申诉的是有人要整治自己,而不是自己有问题。他是不能承认有问题的,所以态度比较强硬。

至于皇帝表示的为自己好,他是不是真的相信呢?恐怕是半信半疑的。因为后来,李义府一方面变本加厉,另一方面也预感不妙。

于是,事情继续向前发展。

在李义府对皇帝摸不着头脑的时候,有一个名叫杜元纪的算命先生及时出现了。他告诉李义府,不祥之兆啊,你家的居所有问题,有气象显示,你家将有牢狱之灾。李义府一想,对啊,皇帝那么问我,让我入狱还不容易!那怎么办呢?李义府可能很慌张,就这样问算命者。算命者通常都是这样,你的回答一旦证实了他的猜测,那么他对付你的办法就源源不断了。算命者煞有介事地说,要压住这个牢狱之灾,需要二十万缗钱。一千文是一缗,二十万缗就是两亿文钱。一匹马是两万文左右,两亿文钱,可以买一万匹马。李义府家看来也没有这么多钱,只好继续聚敛,拼命捞钱。长孙无忌的孙子长孙延,给了李义府七百缗钱,李义府给他一个司津监的官职。这个官职,正五品上。李义府的母亲去世大约也在这个时候,朝廷给李义府放了孝假,李义府就利用这个假期,与杜元纪一起出城东,登上乱坟堆,观察气色。于是,有人告发李义府,窥视天象,怀有异图。与此同时,卖官给长孙延的事情也被揭发出来,两项罪名同时出现。

唐高宗命令刑部刘祥道主审此案,命令司空李勣监督。调查属实,于是龙朔三年(663)四月,皇帝发布命令,李义府除名流放到巂州(今四川西昌市),他的儿子和女婿,也被除名流放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前一年,庭州刺史来济战死沙场,转年李义府的儿子、女婿就流放此地。这个地点的巧合,不知道是否考虑了来济的因素。

我们看到,李义府遇到危险,不是寻找武则天的帮助,而是与算命先生共同奋斗。唐高宗对于李义府的处理,这次很坚决果断。李义府流放,长安城举城庆祝,大家认为刘祥道消灭了一个大贼,有人还专门撰写了“露布”(这种文体用于战争取得胜利的时候,相当于报捷文告),说是“河间道行军元帅刘祥道破铜山大贼李义府”,一时间大快人心。三年以后的乾封元年(666)正月,皇帝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大赦天下。但是,大赦文中规定,李义府这样的长流的罪犯,不在赦免范围之内。李义府也许一直抱着希望,这次大赦之后,李义府绝望之极,一命呜呼,年龄不过50多岁。其实,很多人确实担心李义府东山再起,这次李义府病死他乡,大家才一块石头落了地。

李义府是废王立武的大功臣,唐高宗开始也是对他很关照。但是李义府自以为功劳大,忘乎所以,加上贪婪之心太重,无所顾忌,终于成为皇帝的麻烦制造者而遭到抛弃。一切都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李义府在朝执政七年左右的时间。贬官一年,流放三年,最后病发而死。李义府死得不冤,冤的是武则天。非要说李义府是武则天的人,不是冤枉武则天吗?在李义府危难的时候,武则天根本没有出手营救,李义府宁可求助于算命先生,也没有去找武则天。李义府帮过武则天的忙,但主要是帮唐高宗的忙。李义府在唐高宗还是晋王的时候,就是晋王府的官员,唐高宗即位,李义府又成为中书省的官员。李义府跟唐高宗的渊源深厚,跟武则天没有单独的关系。所以,说李义府是武则天的人,是为了减少唐高宗的罪过,增加武则天的罪过。

把李义府这样的奸臣说成是武则天的人,实际上也是妖魔化武则天的手法之一。因为人们普遍相信,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坏人肯定跟坏人在一起,坏君主肯定重用奸臣。李义府这样的奸臣,是人所共知的,把他说成是武则天的人,有利于妖魔化武则天。

二 功臣许敬宗 私德亦有亏

不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许敬宗都跟李义府同传,那么许敬宗情况怎么样呢?在唐高宗发动的废王立武斗争中,许敬宗比李义府了解情况更早,功劳也更大。在此后的政治生涯中,许敬宗一直比较平稳,没有李义府那样的大起大落。

许敬宗的功劳大概有如下诸项:

其一,赞成废王立武。与长孙无忌有过面对面的斗争,在发动朝臣赞成废王立武的过程中立过功。

其二,废王立武之后,首先提出换太子,废黜太子李忠而立李弘。

其三,打击韩瑗、来济,与李义府联名告发。

其四,打击长孙无忌,许敬宗是第一主力,也是第一功臣。

其五,打击宰相上官仪,他也是第一主力,此事回头再讲。

许敬宗一直是文臣,读书很多,文章写得漂亮。他在贞观的时候,已经是中书省的中书侍郎(中书省副长官)。唐高宗当上太子,他出任太子右庶子,是太子最重要的大臣。太子东宫官员,比拟朝廷的话,詹事府相当于尚书省,左右春坊相当于中书和门下两省。右庶子正四品,是右春坊的长官。所以他的情况与李义府相似,较早就跟唐高宗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加上后来多所立功,所以唐高宗对他十分信任,史称“任遇之重,当朝莫比”。

可以说,许敬宗是忠于皇帝的代表,但是,这个人在饮食男女方面问题很多,于是这方面成为他最麻烦的问题。

 

◇三彩女立俑
她站姿优雅,身段袅袅婷婷,穿落地长裙,轻薄的衣裙与丰腴的体态完美结合,衣裙自然洒落如月光泻地。唐代的长安城里,到处都能见到这样柔美、端庄、矜持、风雅和高贵的女性。

远嫁女儿

这个事情是唐高宗即位不久发生的,许敬宗把女儿嫁给了冯盎的儿子。冯盎是岭南首领,地方势力很大。他在隋朝末年适时地投靠唐朝,唐朝允许冯盎在岭南地方享有很大的权力。许敬宗把女儿嫁给冯盎的儿子,要了很多彩礼。当时,许敬宗是礼部尚书,相关礼仪应该了解,大概因为财迷心窍,才如此作为。结果,遭到弹劾,贬官到郑州当刺史。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今天已经不算什么了,我们甚至不能理解为什么许敬宗会遭到弹劾。婚姻是双方自愿的,嫁给远方的少数民族有什么关系呢?那个时代,是士族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士族家里讲究的礼仪规范,社会上也很受尊重。嫁给少数民族,远离故乡父母,会被大家看作是违背人情的行为,而为了金钱让女儿如此受罪,更是不可原谅的。所以许敬宗被弹劾,朝廷也给予他贬官处分。

父子争风

许敬宗跟他儿子的关系,比起远嫁女儿的事情来,更具有戏剧性,更令人不齿。许敬宗的夫人裴氏,有一个侍女,长得漂亮。许敬宗的长子叫许昂,也有才华。许昂跟母亲的侍女关系很好,是地下情人。许敬宗的夫人去世以后,许敬宗也看上了这位侍女,给她改成“虞”姓,然后结婚。按照法律规定,许敬宗娶夫人的婢女是非法的,不过这事没有人追究也就算了。但是,许昂对父亲的新婚看来很不满意,于是继续与这位继母暗地往来。历史记载说“不绝”。许敬宗很生气,不追究你们以往的事情已经很客气了,现在竟然如此不在乎我的感受。于是,许敬宗与这位虞氏离婚,然后以许昂不孝为名,要求朝廷处置许昂。最后许昂被流放岭南。几年以后,虽然他又打报告要求儿子返回中原,但是许昂回来没有多久就一命呜呼了。家庭丑闻,不堪入目。

贪生怕死

许敬宗早年还有一件事,也广为人知。他的父亲许善心是隋朝礼部侍郎。扬州事变隋炀帝被杀,宇文化及也要杀许善心。当时许敬宗在场,表现十分差劲,向政变者求媚,不顾父亲死活,只求保留自己的性命。而同时在场的虞世南,为了换得哥哥虞世基不被杀害,情愿自己替哥哥去死。这个故事广为流传,令人对许敬宗很不耻。

许敬宗这些故事,都是家里私人的故事。他做官,没有贪赃枉法的记录。他在打击长孙无忌的时候,也是枉法,但不是为了个人私利,那是皇帝的事业。所以跟李义府大有不同。不过,以往史书记载许敬宗的时候,更主要的是突出他的恶劣之处。史书记载龙朔二年(662)的一件事,涉及许敬宗的时候,也是为了突出他的人品恶劣。

左相(这一年正月刚刚改的官名,原来的门下省长官侍中)许圉师的儿子许自然,领人围猎践踏了别人的田园。田主当然愤怒,但是许自然竟然用鸣镝射杀田主。许圉师把儿子许自然杖一百,但是隐而不报。田主家到有关部门报告,但是御史台的领导人杨德裔不受理。很明显,这是官官相护,不能还百姓以公道。中书舍人袁公瑜了解这件事情后,暗中派人匿名向皇帝报告。唐高宗自然很恼火说:“许圉师身为宰相,儿子如此侵陵百姓,自己却匿而不言,这不是作威作福吗!”许圉师向皇帝道歉说:“臣作为宰相,以直道事陛下,不能周全所以得罪了人,现在被人攻击。至于作威作福,应该是手握兵权,或者身居重镇的人,臣是文吏,奉事圣明,唯知闭门自守,何敢作威福!”这个辩护实在蹩脚,一是强调受人攻击,儿子杀人怎么是别人攻击呢?二是计较皇帝“作威作福”一词的使用不当,这不是节外生枝吗!于是皇帝大怒,说道:“怎么,你恨自己没有兵权吗!”皇帝真发火,许圉师也就没词了。许敬宗认为许圉师太过分,对皇帝说:“人臣如此,罪不容诛。”于是皇帝命令让许圉师离开朝廷,后来许圉师被免相贬官到外地当刺史,史书记载他在地方上表现优异。

许圉师的父亲是唐初有名的许绍,是高祖的同学,受到高祖的重用,但是没有等到统一天下就病故了。许圉师进士出身,显庆二年(657)的时候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并兼修国史。他的履历显示,他应该是与许敬宗拥戴不同的派别,也不是长孙无忌一派的人。他儿子杀人御史台不受理,是袁公瑜派人告发的,而袁公瑜正是逼杀长孙无忌的人,是后来武则天公开感谢的人物之一。许圉师有错在先,跟皇帝辩护又不得要领,引发皇帝愤怒。许敬宗乘机说话,认为他罪不容诛。其实,后来皇帝把他外放贬官,并没有真的杀他。那么他与许敬宗一派的矛盾应该是存在的,但是他还有御史大夫帮忙,看来也有自己的亲近官员。许敬宗的发言,给人以落井下石的印象,如果考虑两派的不同调,加上皇帝当时的心情,如此说法也没有什么。

许敬宗以读书见长,长期担任修撰史书的工作。从《旧唐书·许敬宗传》开始,就认为许敬宗编纂的史书大有问题,说他肆意歪曲事实,跟自己关系好的人就在史书上说好话,甚至不惜张冠李戴。这些说法,现在已经很难证实,但是他可以为了打击别人枉法行事,被人说史书撰写不能实事求是也能理解。而且史书的撰写,为胜利的一方歌功颂德是常见现象,许敬宗大概走得更远。

许敬宗生前波澜不惊,但在死了以后却出现了一阵波澜。咸亨元年(670),许敬宗请求退休被批准,仍加特进,俸禄待遇不变。咸亨三年(672)薨,年81岁。高宗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诏文武百官就第赴哭,册赠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陪葬昭陵。高宗给予许敬宗的荣誉是很大的,但是在讨论给许敬宗谥号的时候,却发生了很激烈的争执。太常博士袁思古,紧紧抓住许敬宗对待儿女的问题不放,“弃长子于荒徼,嫁少女于夷落”,虽然有才能、有地位,却名实不符。他认为许敬宗的地位是名,对待子女问题是实际,所以建议用“缪”为谥。许敬宗的孙子太子舍人许彦伯不胜其耻,称袁思古与许家过去有过节,所以有意为难。户部尚书戴至德问太常博士王福,王回答说,许敬宗忠孝不如何曾,饮食男女之累,超过何曾,而当时何曾就获得了“缪丑”的谥号。

古代给政治人物一个谥号,那就是盖棺论定的一种评价,关系到对此人的最终定位问题。我们看到,虽然许敬宗很受皇帝重用,说他对皇帝忠诚也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太常(礼院)并不买账,他们还是抓住他的私德有亏不放。其中一个重要的参照系就是何曾。礼官认为何曾忠孝可称,只是奢侈而已。其实不然。何曾在魏晋替代之际,参与阴谋,所以对西晋可以为忠,对于曹魏则不能为忠。西晋时定何曾谥号为“缪丑”的是太常博士秦秀,也正是这个秦秀,给当时的贾充定谥号为“荒”。虽然秦秀的两个谥号都没有被批准,何曾最后定谥号为“孝”,贾充定谥号为“武”,但在唐朝这却成了典故。典故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高宗时期的官场生态。所以,在唐朝礼院定大臣谥号的时候,特别当他们援引西晋的例证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政治的态度和立场。这些礼官他们不知道许敬宗在皇帝那里很吃香吗?当然知道。但是,他们为什么不用正面的谥号呢?他们其实针对的就是许敬宗的政治作为。许敬宗甘心做皇帝的走狗,疯狂咬人,身前当然有皇帝的庇护没有问题,但是身后的评价却很难说。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即使在顺境的时候,也要留有余地,做人要有分寸感。但是,这依然是很难的,因为在政治斗争发生的时候,不允许留有余地,否则就是立场不稳。

在这里,我们必须指出的是,其实许敬宗也不是武则天的人。在唐高宗和武则天之间,有大臣会放弃皇帝,专门一心听候皇后的指示吗?不会。当皇帝与皇后一体的时候,其实,没有必要区分一个人属于皇帝还是皇后。那么,为什么史籍的记载却总是强调许敬宗属于武则天呢?从道德的立场看,许敬宗也不是好人,把他跟武则天联络起来,这是妖魔化武则天的又一个证据。

三 李勣得善终 生前身后名

在废王立武的斗争中,对于唐高宗而言,代表性的功臣主要有三位,李勣、许敬宗和李义府。李义府、许敬宗的历史评价都甚低,那么李勣的情况呢?

 

◇三梁进德冠
李世勣(李勣原名)墓出土,只有三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佩戴。此冠为太宗亲赐,李世勣死后随葬墓中。它令人想起李世勣一生征战沙场立下的赫赫战功,多次政局纷争中全身而退的政治智慧,以及在高宗李治战胜权臣长孙无忌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李勣在废王立武中,是皇帝倚重的力量,功劳巨大无比。同时,李勣是当时最著名的将军,此后虽然地位最为显赫,但是同样为国出征,不辞辛苦。特别是总章元年(668)九月,他以75岁的高龄统帅军队进攻高句丽,刘仁轨、薛仁贵都是他的手下大将,最后占领平壤,俘虏高句丽王。高句丽是隋唐几代皇帝的心病,多次出击都铩羽而归,隋朝的灭亡都与此关系密切。唐高宗虽然给了李勣尽可能多的荣誉和很高的地位,但是改变不了自然规律。公元669年,76岁的李勣去世。李勣的一生,为唐朝领兵出外作战无数,很多关键性战役他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贞观四年(630)的东突厥之战,贞观九年的吐谷浑之战,贞观十九年的辽东之战,贞观二十年的漠北薛延陀战役等,都有李勣的身影。高宗时期,李勣成为头等重要的元帅,辽东战场的多次战役,都是李勣担任最高指挥。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他还完成了高句丽战役,至少为唐高宗的皇帝虚荣心,献上了最耀眼的鲜花。

对于李勣的评价,新、旧《唐书》有很大的不同。《旧唐书》没有记录李勣支持唐高宗废王立武的事情,对于李勣的战功、谦逊、仗义,几乎满篇都是赞誉之词。但是,到了《新唐书》,虽然对于李勣的战功也多有赞誉,不过,作者更关心李勣在废王立武中的作用,并且大加斥责。《新唐书》卷九三的赞语说,李勣“私己畏祸,从而导之,武氏奋而唐之宗属几歼焉”。说李勣差一点“一言以丧邦”。所以,请大家注意,从宋代人开始,评价李勣,最看重的事件是李勣支持废王立武。

李勣这个人,在个人道德方面,很少有瑕疵。他本是李密的部下,李密投降唐朝的时候,李勣独自防守一方。后来听了魏徵的话,决心投唐。他派使者到达长安,带着地图和人口数字资料。但是,来人没有直接到唐朝投降,而是找到李密,由李密上交这些资料,让李密来立功。当时唐朝就深受感动,认为李勣能够不忘故主,情深意厚。这就是唐太宗说李勣以前不负李密的典故。李勣作战,善于谋划,胜利之后,总是把功劳推给属下,战利品也一概分给士兵,与此同时却是军纪严格,所以战士乐为之用。

李勣的家庭也很和睦,家风严谨,当时就很有名声。李勣的儿子李震,先于李勣去世,李震的儿子李敬业继承了李勣的爵位英国公。李勣临死,有一番遗嘱,除了薄葬以外,特别强调门风严谨。他对弟弟李弼说,如果子孙结交非类,不能慎言谨行的,立刻榜杀然后上奏,不要让后世笑话。他说,他看到房玄龄、杜如晦一生的门户被后代轻而易举地摧毁,深有感触。

与李义府、许敬宗比较起来,李勣在私德上堪称典范,但是宋人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评论说:“何能虑其家,不能虑其国也!真鄙夫也哉!”《新唐书·李传》赞语也说:“惜其不通学术,昧夫临大节不可夺之谊,反与许、李同科,可不戒哉!”这是说,李勣可惜了,私德上可以说很是完美,但是不懂得大节坚守,所以最后落得一个跟许敬宗、李义府这样小人一样的地位。至于邵博的骂声更加响亮,认为李勣如此关心自己的小家,却不能关心国家,是一个真正的可鄙之人。

三个支持高宗废王立武的重要人物,我们看到的历史评价是越来越低。其实三个人除了支持废王立武以外,几乎没有共同之处。李义府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许敬宗没有贪赃枉法的记录,李勣道德上差不多是一个完人。可是,为什么他们还是被评价到一起了?可见,政治立场才是历史评价的最为重视的要素。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结论。

第一,政治立场与私德没有必然联系,在政治立场的选择上,不是坏人一个立场、好人一个立场。虽然传统史学重视道德因素,但是在实际的政治运行中,情况是错综复杂的。

第二,历史评价中最难避免的就是“事后诸葛亮”。为什么李勣跟李义府一样被骂呢?因为他们都支持废王立武。为什么支持武则天当皇后就该被骂呢?因为如果武则天不当皇后就不会称帝。关键还在于武则天称帝。那么,李义府也好,李勣也好,他们支持武则天当皇后就等于支持武则天取代唐朝吗?当然不是。但是,后来的历史学家偏偏如此看待,把两者混同为一件事。立武则天为皇后,与武则天当皇帝,确实有密切关系。但是,李勣是当事人,没有谁真的能预知未来。他们当初与其说是支持武则天,不如说是支持唐高宗。邵博是宋人,是“事后诸葛亮”。因此而痛骂李勣,因后事而看前事,虽然聪明,但是并不恰当。

所有这些评价问题,我们一定要回到关键因素上去。谁是关键因素呢?武则天。武则天在唐代的历史上横空出世,确实是一个很壮观的历史现象,但是就旧史学而言,妖魔化武则天,则是唐史上最大的一个黑幕。受到武则天牵连的,其实远远不止李勣,就连唐高宗也不得不背上好大的一口黑锅。

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关系,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呢?

推荐阅读:

《唐高宗的真相》
作者:孟宪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

 

《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
作者:孟宪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