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城市群|缺产业协同,要素流动受限,成渝如何唱好“双城记”

张潇潇 王高翔 范晨琛
2021-11-04 11:10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当前,成渝地区产业高水平协同发展面临一定障碍,应进一步强化重点产业关键环节分工协作,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有效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合力推进成渝地区共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高效分工、特色鲜明、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产业协同发展局面。

一、成渝地区产业高水平协同发展的主要障碍

成渝地区要素禀赋相似、经济发展阶段相同,虽然近年来成渝地区已建立了一系列协同发展机制,但产业高水平协同发展仍面临一系列瓶颈障碍。

一是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规划滞后。当前成渝地区产业合作多局限于要素合作和项目合作,上下游产品配套和供应链过于专注本地区域,缺乏产业链优势环节合作;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未实现共建共享,供应链领域成渝合作利用较少,跨区域优势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尚未有效形成。

二是产业政策体系一体化程度较低。与发达城市群相比,成渝地区在标准制定、联合研发、共同拓展市场、金融创新、服务贸易等领域的合作不足,在工商、质检、建筑市场、食品药品监管、经贸交流、科技、人才等领域合作较少,对高水平产业协同发展造成了一定制约。

三是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仍受一定制约。成渝两地在要素流通领域合作不深,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资本、技术、土地、产权交易等各类要素市场尚未有效建立,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制约。 

二、成渝地区优势产业协同发展重点方向

结合两地基础条件与《规划纲要》明确的重点产业领域,成渝地区应加强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产业领域分工协作,共同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实验区,强化电子信息产业分工协作。成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发展活力迸发、动能强劲,是中国第四大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地。未来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应以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实验区为抓手,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领域,联合打造“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和“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共创成渝软件名城,推动共建成渝国内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协同建设全国领先的“5G+工业互联网”生态。

二是以智能网联和新能源为主攻方向,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成渝地区汽车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逐步形成整车制造、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整车及关键零部件销售、维修为一体的汽车产业体系。未来,应以“上游联合攻关、中游扩大优势、下游互为市场”为主要方向,强化成渝地区汽车产业链协作和供应链配套,协同开展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联合技术攻关,联动申报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

三是联合培育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协同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成渝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已初步构建起“有牵引、有基础、有规模、涵盖较多细分领域”的集群体系,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能源装备、工业机器人、仪器仪表、数控机床等领域具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未来应充分发挥基础优势,合力突破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协同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四是突出成渝地域优势,培育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成渝地区消费品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初步形成了以健康食品和特色轻工为主的发展模式,凸显了茶叶、调味料、白酒等产品地域特色优势,但成渝消费品企业的规模、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产品质量还不足以应对高端市场竞争,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胜势。未来,应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消费品企业开展供应链协作,有效整合消费品上下游产业资源,壮大健康食品、精品服饰、特色轻工等产业领域,培育世界级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

五是协同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当前,成渝地区正处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战略机遇期,未来应进一步强化现代服务业合作,在工业设计、科技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检验监测等领域联合打造一批服务品牌。强化重庆、成都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合力建设国际航空货运中心。在数字经济、核心零部件、智能硬件等领域联合打造一批专业会展品牌。 

三、对策建议

推进成渝地区产业高水平协同发展,应加快建立规划协调与政策协同机制,创新跨区域利益分享机制、促进各类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切实提升两地产业协同发展水平。

一是建立规划协调与政策协同机制。探索建立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产业规划管理体制。强化产业准入、财税支持、要素保障、企业开办等政策协同。按照《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在成渝地区现行政策基础上,整合制定统一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

二是创新跨区域利益分享机制。探索建立两地内部产业转移项目输出地与承接地的GDP分计、税收分成机制,对产业合作项目带来的新增增值税、所得税等地方留成部分可按一定比例在合作城市之间分成共享。以毗邻合作共建区域产业发展功能平台为试点,探索建立对新设企业形成的税收增量属地方收入部分实行跨地区分享。

三是促进各类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坚持“一盘棋”思想,协同深化重大改革,探索两地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共同打造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资本、技术、土地、产权交易等各类要素市场,实现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四是强化舆论宣传。创新设计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形象品牌,共用境内外产业招商引资宣传推广平台,营造有利于成渝地区产业协同的良好氛围。加强舆论引导,增强社会各方对产业协同发展的认同感和积极性,汇聚形成共同参与和支持成渝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

(作者张潇潇、王高翔、范晨琛均来自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