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93岁法国摄影师马克·吕布去世,他见证了新中国的变迁

澎湃新闻记者 徐佳和
2016-08-31 16:47
来源:澎湃新闻
逝者 >
字号

根据法国媒体报道,著名法国摄影师马克·吕布(Marc Riboud)于当地时间8月30日因病去世,享年93岁。
纪实摄影大师马克·吕布在中国知名度很高,作为玛格南图片社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他从1957年起22次访问中国,见证了新中国的变迁。

法国摄影家马克·吕布。 徐晓林 澎湃资料

马克·吕布(Marc Riboud)1923年6月24日出生于法国里昂,14岁就从父亲那里得到一部简单的柯达相机。

二战期间(1943-1945),作为一名工程师,马克·吕布参加了法国的抵抗运动。在工厂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决定当个业余摄影师。1951年他遇到布列松,布列松非常欣赏他,但是却不希望他离开工作的工厂。1953年,他加入了布列松等人创办的玛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两年后成为正式成员。1956年他访问中国5个月,1957年和1965年又两次访华。当越南战争爆发后,他是唯一获得准许进入越南拍摄的摄影师,从越南和美国两个方向记录战争的残暴。这段时间他在亚、非、东欧的许多国家旅行摄影。1979年退出玛格南图片社。20世纪90年代以后几乎年年访问中国。

1957年1月1日,马克·吕布得到了红色中国的签证,他一天都不愿意耽搁,就在那一天从当时英属香港地界进入了中国内地,香港这边的警察不愿意开车送他过境,冷冷地说:“要去,你自己走过去。”马克·吕布回首望了一眼永远比内地旗杆矮一截的香港政府的英国国旗,大步跨过了边界。

2003年7月15日,中国山西省晋城市午亭山村,马克•吕布被中国传统古典文化所吸引。 视觉中国 资料图

2010年3月,88岁的马克·吕布在从机场进入上海市区的车上,迟缓却清晰地回忆50多年前第一次进入中国的那个场景,“从广州到北京,坐火车要2-3天,南京长江大桥还没有建起,火车到了江边,我们还要坐船渡江。在重庆,第一次坐上了中国的飞机。”1957年,马克·吕布发表了报道中国的第一张图片,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二次为期5个月的长途旅行。从那时起他先后多次访问中国,观察和记录了在中国发生的若干历史事件,他和这个国家的不解之缘就此开启。

2008年5月27日,“发现中国”系列展在上海恒隆广场举行。图中展品是马克·吕布1965年拍摄的作品,北京的琉璃厂古玩商店的橱窗。 高剑平 澎湃资料

2008年5月27日,右侧的展品是马克·吕布在1971年拍摄的周恩来。 高剑平 澎湃资料

马克·吕布真的有些老了,法语与英语的边界从他的脑海到唇边的反应开始变得模糊不堪,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行让老人看起来疲惫不堪,却对窗外的上海的景致兴致盎然,而多年前的回忆时不时地跳出来镶嵌到当下的谈话中,“我发现我爱上了这个地方,虽然不会说中文,而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外国人是不允许和中国人随便说话的,但是我非常喜欢以那种方式和角度观察这里。”作为玛格南图片社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他拍摄过周恩来、毛泽东,见证过红色中国,参加过法国抵抗运动,拍摄过1968年巴黎的“5月风暴”,成为越战中唯一获得准许进入越南拍摄的摄影师。

1990年之后几乎年年访问中国,老人也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对于早年的“左派”经历,马克·吕布并不以为然:“我现在是一个坚定的独立派。”

1996年,马克·吕布在中国。

不同于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马克用直觉摄影,见证了越战的残暴、中国“文革”时期文化的倒退,在马克·吕布的镜头下,观者所能感受到的不是世界的平静。马克·吕布的黑白影像里,尽管呈现了很多人性与世界丑恶的一面,但这位大师拍摄这些作品的意图不带有任何偏见,用他的话来说:“只喜欢拍摄很细节的东西,因为上帝是存在于细节中的。”

在2010年3月上海美术馆《直觉的瞬息——马克·吕布回顾展》上展出的照片中,有他偷拍的一张毛泽东鼓掌的照片,从技术上而言,光线、构图都无法堪称完美,甚至是一幅很糟糕的摄影作品,然而这是他唯一留存下来的毛主席会见波兰总理时的图片记录。还有他1957年拍下了在中央美术学院里面被写生的裸体女模特,“文革”之前最后的裸体写生课。那时的中国,面对相机镜头,还充满了警觉、戒备与神秘。

与马克·吕布同时代的摄影大师之作品,以黑白照片居多,一方面因为当时摄影胶片的成像技术仅限于此;另一方面,当大多数人习惯把世界不是以黑,或者就是以白来区分的时候,在这些大师的影像里,还能看到介于黑白之间的灰。

2010年3月6日,上海美术馆《直觉的瞬息: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的布展现场,《埃菲尔铁塔的油漆匠》。 视觉中国 资料图

马克·吕布作品的背后,是漫长的旅途——印度、伊朗、越南,以及对全人类的同情心。他最著名的照片之一是《埃菲尔铁塔的油漆匠》,拍摄于1953年的巴黎。这张照片描绘了一个正在粉刷建筑物的工人,他的造型就像是栖息于塔间的舞者。吕布的照片中常出现单独的人物。在安卡拉,中心的人物剪影映衬着工业背景;在法国,一个男子躺在地上。垂直构图强调了风景、树、天空、水,还有吹拂着的草丛,所有这一切,都围绕着人物而展开。

还有一张摄于1967年华盛顿的照片,当时,越战越打越难缠。美国气急败坏,决定与南越军队联合向柬埔寨进攻。面色阴沉的总统尼克松在电视上说:“我们将不允许敌人躲在有利的庇护所里把上千个美国人杀掉。”这种战争叫嚣在美国大学校园里的反应是意料之中的,学生掀起了空前的抗议示威浪潮。十万多名学生直捣华盛顿,把白宫变成了一个武装兵营。面对荷枪实弹的武装士兵,学生毫不畏惧,他们手捧鲜花,祈求和平,有的学生还采来一束束鲜花,插进士兵的枪口。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家们为了自己及其集团的利益,屡屡惹是生非,使得世界战乱不断,不得安宁。血气方刚的学生,有知识,有见解,有骨气,有热情,在各个国家都是保卫和平的中坚力量。

中国知名人像摄影师肖全是马克·吕布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拍摄时的助手,肖全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回忆:1993年,马克吕布需要找一个会说英语或者法语的助手,第一次见到这位正逢七旬的世界著名摄影师,一头银发像个学者,一见面便是有力的握手。他们当天下午就开始工作,拍火车站。在法国,马克·吕布如此敏感地感受到了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的气息。从1957年第一次来中国,他的心里就有了一个路线图。

“他特别喜欢吃芒果,拍摄完之后就让我去摊位问价,问了之后他可能有些不舍得,就径自往前走了,我偷偷地买了几个放在他的摄影包里。拍摄结束的时候我给他看,他高兴得像个孩子直呼:乌啦啦!”

“他的身上永远背着几部照相机,永远在观察,永远在拍照。2009年,我们13年没见了,我在巴黎见他,我们上街时,他还一路不停地指导我:nice photo!nice photo!此时他已80多岁,虽然此时他身边没有照相机,但是他永远在观察。这是我要学习的,对每个生命的尊重。当他面对我,把手搭在我的肩上,我觉得,这双温暖的手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

马克·吕布说过:当我遇到我爱的女人凯瑟琳的时候,她让我重新出发了。这句话也一直“毒害”肖全至今。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