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明星“天价”片酬是谁惯出来的?

澎湃新闻记者 杨偲婷 黄小河 杨茜
2016-09-03 18:14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8月26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中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http://www.sapprft.gov.cn/sapprft/contents/6580/303643.shtml),通报中明确了对近年各文化领域诸多热议现象的态度:进一步整治抗日“神剧”“雷剧”,治理过分强调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等不良倾向……

其中颇受行业关注的莫过于这段文字:“坚决遏制‘天价’片酬和明星炫富问题。指导行业协会联合大型影视公司抓紧制订抵制‘天价’片酬的行业自律公约;指导相关行业协会就‘注重影视作品思想价值和审美导向,优化影视制作成本结构’制订倡议书,加强对市场的引导。完善备案立项环节审核要求,及时制止片方盲目炒作明星、粉丝、网红的行为。即将下发通知,要求各级电视播出机构在电视剧购播过程中不得指定演员、不得以明星大腕作为论价标准,在电视剧宣传工作中不得对明星进行过度炒作。”

一时间,“打压明星天价酬劳”被网友总结为“限酬令”,成为网络热点词条。

对于限酬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了业界多方意见,基本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很有必要”,会对行业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另一派认为“效果有限”,片酬高问题由来已久,而这只是整个影视行业问题的冰山一角。

明星酬劳过高,行业内确实早有共识

几位电视台综艺节目制作方和业内人士几乎都表示,总局抑制天价片酬是件好事,但具体实施办法还需等待总局明确指示。

东方卫视中心频道运营中心副总监周捷表示:“我其实也是和新闻联播同步知道这个消息,我们坚决拥护,因为演员片酬居高不下,我们电视机构也是受害者。”至于会不会对收视良好的季播节目的下一季邀请演员有影响,他表示:“现在也不好说,也是要等总局出台相关的办法,我们来一一执行。”

而影视剧制作行业的几位受访者对于限酬令能起到的效果持谨慎态度。有人认为,“因为明星片酬是个市场行为,所有的调控应该基于市场来进行。”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制片人表示:“拍那些大剧大IP,给演员天价片酬的,都是业界的大公司。设想最极端的情况,即便让这些公司三年不怕戏,这个行业就停止了吗?不会,他们不拍还有人拍,他们不抢占市场还有别的公司来抢占;即便一纸禁令封杀最贵的演员,市场就不会推出新一拨很贵的演员了吗?”

8月26日,央视新闻频道在“演员天价片酬”专题中,指出演员天价片酬为影视制作的其他环节带来巨大的风险和压力,还提到《如懿传》的霍建华和周迅共拿走1.5亿片酬一事。

那么,明星天价酬劳在行业内是一个新现象吗?它的蔓延范围到底有多广?

关于《如懿传》两个主演片酬拿走1.5亿这一热门事件,有制片人认为这可能是个特殊现象,“电视台可能为这个剧规划了最大的购片价格,对演员阵容也有要求,这是特例,不应该老盯这个事。”

但明星酬劳过高,行业内确实早有共识。一位影视剧制作人表示,这三四年里,明星酬劳在影视剧制作费用中的占比上升,影视剧制作整体费用增加迅猛:“纯从制作费角度来讲,这三四年我知道的最高涨幅超过100%。原来两百万一集的剧已经是天价了,已经是非常危险的线了。而现在随随便便一集三四百万的剧比比皆是。”

央视播出的天价片酬专题新闻片里,就演员片酬问题采访了美国演员工会演出合同管理部的负责人,负责人表示,很多著名好莱坞演员的片酬从100万到3000万美元不等,演员的片酬在电影制作成本中仅占10%-30%,而如果电影在电视平台播出,演员还能获得3.6%的额外收入。

而据当下国内影视行业的业内人士透露,一两个演员的片酬占到全剧制作成本的50%-70%的情况时有发生,和好莱坞可谓是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其实影视圈早就出现这种天价片酬的状况,后来也蔓延到了综艺节目。

豆瓣上《幻城》评分只有2.9分。

买方最看重的不是剧的品质?

这一现象的成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明星的酬劳上去了,影视剧的制作费上去了,影视作品的质量在观众眼中却没有取得长足进步呢?记者跟多位从业人士就此问题聊了聊:

“中国现在有个畸形的购片流程,很少根据剧的品质去判断,就看是哪个明星演的,所以造成了制作方只认某些明星,不得不用电视台给出名单的演员们。这个名单可能只有十几人,那多少人找他们?演员时间是有限的,价高者得了就……”

“拍出了一个剧,是在一线卫视播还是三线卫视播呢,也是价高者得。为什么一线卫视有这么多钱去买呢?因为他们的广告收入,剧的平均水准都比同档次卫视要高,所以他们能得到更多的关注,这种关注能转换为商业力量,更多广告客户愿意给一线卫视投钱……”

“一线平台会跟制作方提出要求。比如翻翻剧本,说你这个不错,有哪些演员?甚至不看剧本,直接数据化,上来就问:有没有大IP,有没有大明星?有,就可以上平台。如果没有,对不起,你内容再好我无法消化。他们也很无奈,因为广告商对这些演员趋之若鹜。就我们制作方而言,如果我们花钱能请到这样的演员,让作品更有上一线平台的机会,那么任何有实力的制作方都是愿意这样做的……”

“个别电视台广告定价系统就比别家高很多,某个单独的节目的广告收益相当于二三线城市电视台全台一年的广告收益。上百亿的广告费用,利用率有多高?肯定要大部分展现在成本上,成本如何体现?这一块就是节目制作费和明星通告费……”

“明星天价片酬也和演员工作室的出现有关联。以前演员拍戏,顶多就是一个小助理跟着,现在很多大牌明星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明星的利益和工作人员的利益直接挂钩,就算明星自己无所谓,但这些人怎么可能不绞尽脑汁抬高明星身价?”

根据对这些从业者的采访,记者粗略整理出一个商业链条,其中涉及影视剧投资方、制作方、播出平台、广告商、平台、观众。几方之间复杂的关系,可以映射出目前的行业生态和一些行业问题。

宣传时,最简单粗暴亮眼的卖点,就是明星。

近几年,资本热钱迅猛地涌入文娱市场,影视剧市场首当其冲。每年在总局备案的影视剧数量十分惊人。如此巨大的作品量,需要播出平台来消化。平台购剧成本哪里来?一部分来自广告商,一部分播放平台有预算。

投资方(广告商也可以是投资方)给制作方钱拍戏,制作方拍戏争取卖给数量有限的一线平台,平台拿广告商钱买剧,播出给观众看。这个非常简单的链条中,投资方有收回成本赚钱的压力,广告商有打开知名度推品牌的压力,平台有来自广告商的压力、提升自身品牌价值的压力,制作方承担来自投资方、广告商、平台的三重压力,这些压力指向的核心点都是作品的商业价值。而电视剧商业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收视率(点击率、话题量)。这个体现,需要观众来完成。

那么收视率(点击率、话题量)由什么决定?由作品的质量、卖点决定。作品质量的几个元素:题材、制作水平、剧本、演员。卖点是在营销宣传过程中,用来说服平台购剧、观众收看的方式。所以卖点要对作品质量有直观体现。那么在作品质量的几大元素中,题材在大环境下多有限制,且难以独一无二,制作水平难以拉开差距,剧本在营销宣传中很难完整呈现,且除非是知名大IP,其宣传价值也很低。所以几大元素中,最简单粗暴亮眼的卖点,就是演员(明星)。

这个卖点,在制作方的口中:投资方、广告商、平台是绝对买账的。为什么买账?因为观众买账。

“一个剧主要的钱不花在主创上,全砸在明星上,导致你这个剧品质很差,品质很差的情况下,观众是可以投票的:我们可以不看,让你没有收视率。但现在情况是:观众是看明星的。”

在网络时代,比之作品题材、制作水平、剧本,明星更容易成为带起影视剧收视率的利器。因此,商业社会,资本又多是热钱,比起花心思琢磨题材、打磨剧本、提升制作水平,想赚快钱的制作方自然更青睐快进快出的周转和盈利方式。请明星就成了性价比最高、见效最快的选择。

由此,明星成为行业稀缺资源,甚至许多剧组放着明明更适合角色的优质演员不请,排着队等当红明星的档期。为什么?商业链条中出了钱和干了事的任意一方,都坚信明星能带来高收视。偏偏这几年真人秀综艺崛起,许多明星们比起影视剧,更喜欢拍真人秀。

之前盛传影视剧男演员都不好好拍戏,更热衷于上大型综艺节目,以至于很多戏都找不到合适的男一号。而原因正是综艺节目开出的价码更高,甚至一季节目的酬劳达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这在某种程度上,让明星资源更加稀缺。这样的行业生态中,供严重小于求,市场规律作用下,明星酬劳自然水涨船高。“市场就摆在那儿,这是刚需。”一位制片人这样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则表示,“其实影视圈老早就出现这种天价片酬的状况,后边蔓延到了综艺节目,行业有行业的潜规则,你说大咖们上综艺节目酬劳能不高吗?明星们当然在选择的时候也会自我评估,是拍影视剧性价比高还是拍综艺节目性价比高?当然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拍综艺节目成本比拍影视剧成本低多了,但其实也不见得,一季的综艺节目相当于两集电视剧,有些明星一百万一集,那他来上个综艺节目要个两百万其实差不多。明星可能更多地考量节目的影响力和他自己的一个发展。”

近年来随着真人秀的大热,明星的酬劳也是水涨船高。

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制作人沈欣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天天向上》邀请嘉宾的费用是相当低的,基本上所有来的嘉宾只有一个简单的车马费而已,甚至没有车马费的这种情况都很多。大部分嘉宾来上《天天向上》,还是看重它的一个品牌效应,“所以天价片酬在我们节目里还是没有出现,当然情况如果同新闻节目中报道的一样的话,那当然这样的抵制还是有利于影视剧或者综艺节目的生产的。”

他还讲到,“我觉得影视演员偶尔上一些综艺节目,对他的形象塑造以及观众对他的了解还都是有益的。只是说他们需要有选择,选择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节目。”

观众为何买明星的账?

说到这里,我们又要回到一个问题上:观众为什么买明星的帐?粉丝经济也好,眼球效应也好,明星的话题属性也好,都是原因,却不是全部原因。

一位因系列网剧在业界打开知名度的制作人说道:“在影视工业尚未成熟的国家,明星在剧组里拿的钱一定是最高的,因为观众去看的就是明星。在影视工业成熟的国度,对观众来说追剧是看个好故事,好制作,好剧情。但影视工业起步晚、不成熟的情况下,大家只能去追星。因为剧情水准都差不多,稀巴烂的水平,那当然更愿意去看明星了。”

玄幻、谍战、生活、偶像剧,是市面上最常见的题材。

也有从事影视剧制作十几年的制片人从题材角度进行解释:“近些年来,曾经辉煌过的许多剧种题材因为种种原因在荧幕上渐渐消失,现在最常见的题材,就是在玄幻、谍战、生活、偶像剧中反复折腾。影视题材审美的广度变窄了,剧作元素暗淡无光,只能靠明星吊着大家胃口,明星就成了趋之若鹜、不可替代的元素。如果影视剧创作空间多元化,各种新鲜题材和作品出现,就一定会淡化观众对明星的渴求。”

他表示,近几年,创作空间相对广阔的网剧能异军突起,就和题材多元化有关。不过,他也说道:“网剧和台播电视剧的受众是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比起电视台,网络平台购剧更看重题材和剧本。网站购片基本上不看演员,更多看项目本身,所以这两年网剧会出些精品。”

余罪》是今年颇受追捧的网剧。

《太子妃升职记》重视制作,而播出后的良好效果也捧红了演员。

更有不少制作人提到观众审美的问题:“影视市场是观众选择,观众看过的好东西不多。如果观众看到的都是审美高的东西,回头再看那些剧是接受不了的。但现在能接受,就是因为看的太少。”“观众的审美有个成长阶段。现在观众是比以前有成长的,但这个成长还不够,还不足以把滥用明星的风气煞下去。”

对于观众的审美问题,演员祖峰有不同看法,他曾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谈到过这个问题,“其实观众的审美成长速度应该比创作者的审美成长速度要快。很简单的例子,假如一个导演拍了十部戏,他的成长是有限的;但观众看十部电影,他的鉴赏水平是飞跃的。永远不要埋怨观众,一切都是创作者的问题。说观众鉴赏水平低,那很可能是因为创作者没有给观众带来高水平的东西培养观众。你让观众天天吃快餐,怎么能要求观众想象满汉全席的味道?”

剧本、题材、审美,都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观众对明星的关注。其中剧本因素,从业者们谈得尤其多。

对于最近热议的“影视制作费用被明星酬劳占去大半,剧本和制作缺乏经费”这一观点,从业者们有反思:“为什么好的剧本没有钱?证明剧本不够好啊。当然中国有个现象挺不合理的,一线编剧的价格和一线明星的价格差得蛮远的。但是影视工业的国家,比如韩国,一线编剧、导演的价格和一线演员的价格是相差无几的。编剧能拿到更好的酬劳,这种情况下他们就更愿意创造更好的作品,能把重心放在创作上。现在国内的情况是,编剧觉得自己反正不重要,我认真写也就这么点钱,我瞎写也就这么点钱。 编剧拿不到好酬劳去创作好故事,其他主创拿不到好酬劳去认真磨,这就导致充斥在市面上的东西都是这个水平。”

还有制作人提到:“中国编剧几乎都是野生的,编剧水平也参差不齐,能写就是编剧。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很多制作方不愿意给编剧很好的价格,他们觉得编剧不专业啊,能有收视率全靠明星啊。”

《太阳的后裔》编剧金恩淑。在韩国,一线编剧的价格和一线演员相差无几。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把雷剧归为编剧的错并不公平,中国的编剧不仅酬劳偏低,还常常要背黑锅。影视作品宣传的时候往往都说是“某某导演的作品”“某某演员的最新力作”,但等到作品问世后受到差评,就变成了是“某某编剧没有做好功课在瞎写”。试问如果觉得剧本有问题,那你导演为何还拍这个戏,演员为何还接这个本子,投资方为何要投钱?傻吗?

在好莱坞,定稿的剧本是不能随意修改的。但在中国,能掌握话语权的一线编剧寥寥无几,大部分都是导演说了算,甚至演员、投资方也能随意改剧本。有些编剧甚至连基本的署名权都要被剥夺。

怎样治标更治本?

据悉,业内人士已向广电总局提交了两套控制片酬的方案。

第一,参照西方国家演艺圈的税收政策,通过制定演员高税收制度来调节天价片酬。对此有从业者表示:对于明星来说,设定工资帽意义也不是很大。“总有各种方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比如除了明面上的酬劳,我通过其他手段,让你入股,这个剧给你百分之十,那个剧给你百分之二十;或者跟你说,你旗下演员我都要。有很多隐形办法来规避的,最后还是在拼钱。”

第二,组建演员资格评价委员会,让演员持证上岗。该业内人士表示,“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四大协会还将组成道德层面的评委会,一旦演员有违法乱纪或者不敬业行为,就可以对其进行惩罚,甚至吊销演员从业资格。” 但对此,也有影视制作从业者表示:方式方法很重要,“比方说你用打分制,你怎么打分?这个很难客观。我觉得从电视台购片流程入手会比较好,一个东西谁买谁有话语权,调控应该从购片方进行调控。如果我变了,电视台不改购买政策,你让我怎么办?”

有从业者提到,今年某些只用小鲜肉的电影,在市场上并未取得预期成绩,这是一个市场风向的改变。“这就是一个教训啊,谁让你不重视其他主创?谁让你觉得攒到一个小鲜肉就能搞定票房? 这种投资慢慢会被市场淘汰,剩下的就是好的,明星固然重要,但其他也都得跟得上,我给明星一个合理的价格,给其他主创也要有合理的价格。”

不看剧本,单凭小鲜肉能否搞定票房?

关于明星之外,其他制作部门能够做出的努力,有制作人提出了工会制度: “最重要的我觉得是我们国家没有工会制度,导演工会、编剧工会这些。比如说编剧,在好莱坞,酬劳过低是可以罢工的。”特效部门也是如此:“特效这个东西又涉及到工会。你做的东西没有一定水平,工会会把你除名的。他们工会是会保障你的权益,但你必须达到这个工业水准,所以会有这种自觉。”

在许多从业者眼中,提升并规范制作部门的水平,保障制作部门的权益和酬劳,提高作品内容质量,依然是遏制滥用明星的一大重要途径。像正午阳光等以优质作品成名的优秀制作方,就用实力证明:剧集的成功,是多部门的全方位配合,而非只靠明星效应。

也有人提出,观众审美引领市场:“我们现在最能指望的就是观众的成长,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帮助。”一位行业人士表示:“影视圈不是影视人的影视圈,是所有有钱人的影视圈,只要有钱都能进来。但这也是全国观众的影视圈。如果观众选择不看空有大明星,而质量欠佳的电影电视剧,大明星的人气瞬间就没有了。”

“整个影视生态环境不健康,天价片酬,雷剧,这些怪现象都是在不合理不正常的行业生态下诞生的。今天谈完片酬、雷剧,未来一定会出现新的问题。”一位资深制作人如是说,“这个不是政策性的指令调控能解决的,要治还得像大禹治水那样,因势利导,从本源上调整供需关系和行业生态。而不是谁出头砍谁,谁冒尖了掐谁,这起不了什么作用。我们需要分析行业的本在哪里。天价出来砍天价,雷剧出来打雷剧,都不是治本,只有还行业一个自由健康的生态,才是治本。健康的生态催生创作自由,创作自由催生百花齐放,百花齐放就能遏制‘一枝独秀’,不管这‘枝’,是天价片酬还是雷剧狗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