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齐鲁网:中科院新章程废除“院士终身制”,实乃人心所向

刘天放/齐鲁网
2016-09-07 11:04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中国科学院昨天公布了新的《中国科学院章程》修订版。此次修订新增了院士放弃院士称号、劝其放弃院士称号、撤销其院士称号等新内容,体现了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以来对院士制度的一系列改革。(9月6日《北京青年报》)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革院士的遴选制度,看来,这是中科院正在积极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举措。这次新颁布的《中国可科学院章程》中事关“院士放弃院士称号、劝其放弃院士称号、撤销其院士称号”等新内容,实乃人心所向!在我国,两院院士是一个特殊的称号,附加的各种待遇。只要拥有院士头衔,不仅意味着学术上的最高荣誉,更意味着各种好处的接踵而至。

院士制度作为一个国家科学体制化的标志,一定程度上决定并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我国的院士制度也不例外。自创建以来,它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倡导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院士制度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其设立的初衷是激励创新,给做出重大科学贡献的科学家以至高荣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院士制度的运行方向似乎与当初设立的初衷有背离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复杂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多样化,我国现行院士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凸显,引起学界乃至各方的热议。存在的弊端主要有:院士兼职尤其是行政职务过多、权力过大、年龄偏大、容易沦为权力的附庸、官员和企业家占院士的比例过高等。“烟草院士”、李宁院士涉嫌贪腐被逮捕、张曙光参评院士专著涉嫌造假、王正敏院士涉嫌学术造假等等,曾引起巨大轰动和争议。还有一些院士也因种种“劣迹”而遭到社会的谴责,却也“死而不僵”。

旧有制度的弊端,影响了院士作为科研领军人的科研创新和学术地位。院士制度与权力联系紧密,使院士掌握了大量资源和权限,很容易造成“近亲繁殖”,导致学术等级化,影响科研创新。也正因为院士有太多的特权,社会上把院士频繁“拔高”。一些地方、高校、科研机构等竞相以“超规格”待遇引进院士,什么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加上年薪,院士的收入高得惊人。引进院士,其实就是用来装点门面,这使学术风气败坏,拜金主义盛行。

坦率地讲,我国院士的名声实在是“毁誉参半”。为了自身利益,一边是院士在表态,而另一边是被考证的事实打脸。如今,院士的水分越来越大,越来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让大家普遍感到厌恶。从院士称号的荣誉定位角度看,当前我国科技发展距离世界先进水平尚有差距,而把院士定义为国家最高荣誉可行,但享受终身学术荣誉称号和待遇,就显得很不合时宜。这种“终身制”一方面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经验相背离,另一方面也可能对社会和科学家自身都造成理解的错觉。

如此状况下,仅靠院士的道德和自律是不够的,良好的科学建制和制度设计,才是不断激励科研创新的动力源泉。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院士称号进行理性定位和合理宣传,将有助于激励当选院士的持续贡献,也是科学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所以,只有剔除附加在院士身的那些“光环”,才能让院士真正名符其实,也才能使真正的院士安下心来搞研究、出成果。相比之下,国外的“院士”之类,一般只是一种荣誉,没有附加的经济利益,更不是终身制。因此,改革院士制度,已迫在眉睫。而这次新修订的《中国科学院章程》,就是向前迈出的坚实一步。 

(原题为《刘天放:废除“院士终身制”落地实乃人心所向》)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