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IWEP国际经贸评论|全球化的游戏

苏庆义/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6-09-08 15:00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全球化的英文名称“globalization”包含13个字母,“13”在西方国家可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不管吉不吉利,全球化至少是充满争议的。全球化会让某些人过得更好,也会让某些人更加穷困潦倒。从国家层面来讲,全球化意味着政府要让渡某些权力,参与到“获益”与“受损”机会并存的国家间竞争与合作中。但全球化从来不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国家表演的舞台,需要调动大多数国家参与的积极性。问题是谁来调动呢?或许可以从历史的风云中找到全球化的游戏规则。

15-17世纪欧洲的地理大发现为最初全球性的贸易联系奠定了地理空间上的基础。欲拓展地理空间上的贸易联系,必须寻找足够的地理空间。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具备了探索海洋航线的科学基础,伟大的航海家们一次又一次满怀激情和希望地出海了。葡萄牙和西班牙无疑是此次地理空间探索的主角,政府资助了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伟大航海家。美洲和非洲大陆的发现使得欧洲的对外贸易迅速扩张,尽管是极其不对等的交换。随后,英国逐渐在这种对外交易中分得一杯羹,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时期的全球性贸易具有私人垄断、政府授权的性质。商人们赚得盆满钵满。比如,1676年,英国的哈得孙湾公司从美洲印第安人手中购买的皮毛价值是650英镑,卖到英国之后的价格是19000英镑,相差近30倍。与此同时,东方帝国--中国却并没有开疆拓土的野心,15世纪的郑和下西洋更多是“炫耀性消费”,并没有使得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国增强对外贸易。

直到英国工业革命之前,欧洲对外贸易主导的全球化并没有让某一个国家成为引领者。驱使全球化轮子的动力在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国家间转换,谁也没有能力坐上主导全球化的“铁王座”。工业革命为英国工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使得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产业的发展需要寻找出口目的地,英国希望其他国家降低进口关税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斯密、李嘉图、密尔等经济学家关于自由贸易的观点犹如雪中送炭。其他国家被此思想“洗脑”之后,一切都水到渠成:到19世纪70年代,众多欧洲国家的工业品关税降低好几倍。当然,与此同时英国也终结了一场事关国运的争论,那就是是否取消谷物进口税。结局以资产阶级对地主的胜利而告终,谷物进口税的取消降低了工人生活成本,英国工业发展如虎添翼。毫无疑问,英国坐上了主导全球化的“铁王座”,用思想和行动不断敲击其他国家的大门,促使其开放国门。

1870年开始的经济衰退并没有很快就结束,长期的经济不景气让各国失去了对“李嘉图们”自由贸易思想的耐心。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1913年,欧洲主要国家的工业品关税增加了一倍。一战结束到二战开始前的一段时期,贸易保护更是一种灾难。资本主义大萧条期间,美国推出了影响恶劣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其他国家争相效仿,就连英国也加入提升关税的队伍。当然,真正的灾难是随后爆发的二战。二战之后,英国已不复当年之勇,再也没有能力主导后续的全球化。

美国如愿坐上主导全球化的“铁王座”,开始主导全球化时代的规则。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美国也很识趣地给予曾经的老大哥——英国足够的面子。如果突出个人在世界舞台作用的话,布雷顿森林体系并不是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一个人勾画的,是英国代表凯恩斯和怀特共同商量出来的。美国已深切体会到竞争性提升关税带来的恶果,希望能够约束各国的关税。作为世界贸易组织前身的关贸总协定的主要内容就是削减关税。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已经无可匹敌,有能力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因此,美国迫切希望其他国家打开国门,并借此输出自身的制造品。而事实上,美国曾经也是贸易保护的拥趸,直到一战前都维持了很高的进口关税,并通过贸易保护快速地增强了自身的工业实力。

至此,全球化的轮子终于驶入高速公路,快速而平稳。关贸总协定的回合谈判机制运行良好,一轮又一轮地降低成员国的关税。中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开始接纳并融入这种全球化。1990年代以后,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开始主导国际贸易,国际贸易飞速发展。美国主导的全球化整体上被各国接纳,尽管有的国家用得好腾飞起来、有的国家用得不好一蹶不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期,美国稳稳地将全球化握在自己的手中。直到最近几年,确切地说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才开始怀疑自己手中的全球化是否还有利用价值,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全球化。从行动上来说,就是不再把主要精力放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上,而是试图采用巨型区域贸易协定和诸边贸易协定的形式主导全球化。而这种全球化,很显然,是特定朋友圈的全球化,并不打算带朋友圈之外的国家来玩。

但是,更准确地讲,美国在21世纪初就已经出现反全球化的苗头。已故经济学界泰斗萨缪尔森在2004年发表了一篇影响美国各界的文章,他认为在技术进步的情况下,美国将在同中国的贸易关系中受损。美国的政界人士接受了这一思想,并鼓吹贸易保护主义。反全球化的声音是如此刺耳,以至于已经“隐居”多年的国际贸易大师巴格沃蒂不得不出山写了一本名为《捍卫全球化》的书。只不过当时中国入世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红利,美国经济形势也很不错,反全球化并没有成为气候。之后爆发的金融危机成为反全球化和贸易保护的催化剂,美国在掌控全球化的“铁王座”上如坐针毡。毕竟,老大当久了,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

放眼历史的长河,我们会发现,全球化犹如权力一般,是一把双刃剑,带来利或者弊全仰赖如何利用,并且最有实力的王者才能掌控它。地理大发现时代的王者更替,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王者崛起,二战后美国顺理成章的上位,无一不体现了利益驱使和实力保障的逻辑。全球化从来不是一个褒义词,更不是贬义词,只是强者用以君临天下、发展自我的工具。当全球化已经不能再为自我服务的时候,连拥有者都会出现放弃的念头。

但历史就是用来改变的。当美国试图放弃自己主导的全球化,谁将坐上主导全球化的“铁王座”?答案并不明朗,毕竟美国仍是世界第一大国。但中国试图分享的全球化理念是包容和开放,这种理念或许能避免王者更替带来的灾难。全球化的轮子已驶入十字路口,中国智慧或许能避免大家最不愿听到的话:The winter is coming。

参阅文献:

[美]乔治 R.R.马丁著:《冰与火之歌(卷一):权力的游戏》,谭光磊和屈畅翻译,重庆出版社2012年出版。

[美]丹尼·罗德里克著:《全球化的悖论》,廖丽华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美]贾格迪什·巴格沃蒂著:《捍卫全球化》,海闻等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