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际博物馆观察(十一)华沙霓虹灯博物馆

2021-11-13 08: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哲学家路易斯·德·米兰达曾把霓虹灯形容为“20世纪夜晚的诗歌”,而对于波兰人民来说,它并不仅仅是诗意的象征——你也许不知道,但波兰的首都华沙,在70多年前曾经是一座霓虹之城。人造色彩辉映斑斓,夜夜点缀着当时华沙的夜空,更映照着这个国家复杂的政治历史图景。城市的面貌早已被岁月改变,而开放于2012年的华沙霓虹灯博物馆(WarsawNeon Muzeum),在今天依旧致力于讲述那段不应被忘却的往事。

 

© JeffGreif

华沙霓虹灯博物馆坐落于华沙最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之一——SOHO工厂区之中。即使紧邻着众多的设计师商店和画廊,博物馆却总能凭借倚靠着外墙的硕大霓虹灯标识,一眼吸引人们的注意。博物馆的建造人,英国摄影师伊洛娜·卡尔温斯卡和平面设计师大卫·S·希尔对冷战时期的社会艺术格外感兴趣,波兰霓虹招牌与它背后的历史,正是他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卡尔温斯卡这样总结过:

“在文化层面与社会层面上,霓虹招牌都发挥了许多重要用途……它们成为了‘路标’ ,能为不断成长的城市景观指引方向,反过来,也成为波兰文化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外的巨大标识© UNSPLASH

让我们回到20世纪50年代。在冷战铁幕落下的同时,东欧的政治解冻正悄然兴起,斯大林的逝世和赫鲁晓夫的上台,让苏联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内,众多东欧国家为摆脱苏联模式束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人民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一种新的经济趋势,“国家控制下的消费主义”初现苗头。在这10年间,波兰政府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霓虹计划”(”Neonisation”),旨在对标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和德国汉堡,将华沙打造成一座富有魅力与色彩的繁华都市,带来文化与经济复兴的希望。

 

“霓虹计划”中留存的档案 , © Archive of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inWarsaw

众多的霓虹广告牌,开始出现在华沙的大街小巷。它们均由国有广告机构 Reklame 制作,设计者则是当时波兰最优秀的建筑师和平面设计师。这些招牌中时常出现独特的手写字体与纯粹装饰的标志,兼具设计感与功能性,成为城市街道中亮丽的风景线。虽然它们往往是文化和娱乐场所的标志,但由于私营商企和个人品牌在当时并不存在,这些标识往往只是简单地标注了商品对应的地点,例如,“珠宝”、“缝纫机”、“跳舞”、“剧院”等。

 

© Warsaw Neon Muzeum

© Warsaw Neon Muzeum

从50年代到70年代,“霓虹计划”持续了近20年,而东欧的社会格局在这段时期中依旧在经历严峻的考验。自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之后,邻国捷克斯洛伐克爆发了大规模的政治抗议活动,随之而来的是一波残酷镇压;波兰的经济形势也趋于恶化,霓虹灯的维护和修缮难以获得财政支持。官僚主义在这一时期同样盛行,想要让新的霓虹设计获得当局的批准,甚至需要花费3年的时间。

虽然在70年代初期,“霓虹计划”曾获得短暂的回春,但动荡的政治局势与持续的通货膨胀,让波兰始终陷于困境之中。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危机引发了罢工浪潮,当局政府采取镇压手段,宣布全国进入“战时状态”:从1981年到1983年的“戒严令”,让霓虹灯的生产规模大大缩小,其设计与材料质量根本不能与辉煌时期相比,而从前的霓虹招牌,由于年久失修,而变得支离破碎、黯淡无光。

 

© theArcheology of Photography Foundation

曾经风靡一时的霓虹文化,在80年代彻底宣告终结。在东欧剧变之后,波兰的城市景观彻底改变,霓虹灯则遭到了大范围的毁损。它们与其所象征的时代意义,似乎成为了这个国家不可提及的过去。

但果真是如此吗?作为艺术家的卡尔温斯卡和希尔,更倾向于从非政治的角度看待问题:希尔对于霓虹艺术、字体版式和建筑艺术有着创作层面的迷恋;而卡尔温斯卡,则认为这些物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生命的短暂”

 

© Warsaw Neon Muzeum

而华沙霓虹灯博物馆所想要达成的,正是破除在重重观念包裹下的“不可提及”。与普通的博物馆不同,华沙霓虹灯博物馆更像是一座大型展室,建筑内部灯光昏暗,目的是为了让霓虹灯光显示出更加鲜艳夺目的光彩,而每一件展品,均经历过全面修复和翻新——卡尔温斯卡和希尔找来的都是最专业的人士,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曾经是Reklame的供职员工。

 

© Warsaw Neon Muzeum

这一举动耗费成本巨大,可见在展览之外,博物馆承担的是怎样的重要使命。博物馆将自身定位为“记录与保存”,除了实体保护和留存之外,“记录”的职能显得更为重要。自2005年开始,两位创始人便开始从事对于冷战时期霓虹艺术的研究。卡尔维斯卡已经出版过两部关于霓虹的作品,并且致力于发掘更多有关“霓虹计划”的另一面——这个庞大国家项目,同样是一部珍贵的波兰现代设计史。

 

© STUARTKENNY

在研究中,卡尔维斯卡发现,其中众多的知名艺术家,如维托尔德 ·贾诺夫克西、贾努什 ·拉普尼奇和简 ·穆查尔斯基等人,都来自著名的波兰海报设计学院,在展览中,诸如此类的细节都将被公之于众,力图让人们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

调查、寻找、研究、保护、展出。华沙霓虹灯博物馆形成了完整的展览闭环。作为私人机构的华沙霓虹灯博物馆,并不寻求或接受来自官方的公共资金,只依赖捐赠和馆内的门票收入。博物馆每周开放5天,时常举办一些如工作坊、教育项目、电影放映、讲解游览等特别活动,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在2013年的一次欧洲博物馆开放夜中,博物馆就迎来了超过16000名参观者,打破了华沙博物馆参观人次的纪录。

 

© Warsaw Neon Muzeum

© Warsaw Neon Muzeum

这样的成效离不开波兰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除了展示经过翻新的霓虹作品外,博物馆还开启了另一项运动——保护当代波兰城市中依旧留存的霓虹标志。这一举动受到了广泛的支持,同样热心霓虹事业的华沙现代艺术博物馆也加入了进来,馆长托马兹·伏达拉表示:

“这些收藏是真正的宝藏。这些不仅仅是霓虹灯,而是华沙现代主义的全貌。”

 

受到修复的Gazda霓虹灯,© FoksalGallery Foundation

是时候正视历史了。霓虹再度焕发的光彩,掸清了浮蒙在珍贵艺术上的尘埃。新旧时代的交替,固然会让身处其中的人下意识回绝,此时一双来自外界的清醒双眼就格外重要。铭记和改写就在一瞬间,而这一切往往因美开始。华沙霓虹灯博物馆呈现给我们的,大抵是这样的宝贵经验。

 

© Warsaw Neon Muzeum

原作者:Kirxie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