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清华贫困生的“树洞”刷屏,贫困生资助贫困生更动人

2021-11-12 15: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 徐媛

近日,一篇清华贫困生的匿名自白在网络流传。据传,这篇文章从清华“树洞”流出。作者帖子中称,一些领国家奖学金的学生大手大脚,一些学生并不困难也拿了学校的奖励,还有人在受了资助后不愿写感谢信,他作为过来人,一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自己的故事。

作者在文中,历数了自己辛酸史。因为家境贫寒,他上大学的所有费用,全靠当年入学的奖助学金。除去学杂费,一年可支配的资金只有6500元。他规定自己一个月只能花400元,在一番省吃俭用、精打细算之下,每月不仅没有超支,还结余了100元,代价是无法承担班级出游的花销,错过了与本科同学的第一次合照,至今都颇为遗憾。幸运的是,作者获得了一些企业家的资助,对于帮助过他的人,他牢记在心,每年都会写信或发信息表达感谢。

后来,因为做家教和去企业实习,作者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日常消费可以和同学们比肩,不再因为囊中羞涩而错过同学之间的聚餐。上研究生时,他本来有争取助学金的资格,但想到自己可以自力更生,果断放弃了申请。不仅如此,他每个学期拿出了3200块钱,资助家乡的4个孩子,像过往帮助过他的人一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照亮他人。

这篇独白非常动人,当年的种种困窘、挣扎,在作者平实、朴素、琐碎的叙述下,显得云淡风轻,又让人感慨不已。人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在贫困的击打下自怨自艾、止步不前的苦情形象,而是一个认清现实、目标明确,通过平凡有效的努力,成功改善自身处境的励志故事。正如网友说的,这是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现实演绎。

寒门的出身,捉襟见肘的日常,因消费差距导致的不合群的尴尬,没有让作者困于自卑,磨损斗志,更没有侵蚀他本性中如金子般闪亮的美好品德。他不觉得受人资助就低人一等,以至于难以启齿,对之消极回避,而是怀着最朴素的知恩图报之心,每年不忘向资助者表达感谢。他也不觉得,有了贫困生的身份加持,领取资助就是理所当然。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仍需靠辛苦兼职来维持生计之际,他还能推己及人,帮助贫困学子,用这一勇敢、有担当的选择,创造自我的价值,从苦难中争得作为人的高贵与刚强。

虽然作者经济不富裕,但他的内心比很多人要富有,活得比很多人要体面。这个故事的励志意义,不仅在于,一个寒门学子,能够突破人生的初始设置,不断地进行自我塑造,更在于,在自我塑造的过程中,他始终不忘道德上的追求和人格上的完善,不忘让自己的德行,匹配上一路以来所受的帮助和照顾,并在助人精神的感召下,早早成为爱心之旅上的接力者。这不仅让那些资助他的人颇感欣慰,对于其他人来讲,也是一场生动的人格教育。

网友评论

很多网友深受触动,是在作者美好人格之外,联想到了现实中不那么美好的一面。本来,国家为贫困生提供奖助学金,企业和好心人的资助,是为了保障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能够获得和其他人同等的上升机会,改变命运,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但这一制度在现实的操作中,衍生出了一些不尽人意的道德风险。

如作者在文中开始前提到的一样,有人虚报家庭经济情况,骗取补助;有人为了弥补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差距,用补助购买不必要的奢侈品;还有人对资助产生依赖心理,导致他们缺乏自尊自立的精神,把助学金当成一个纯粹的收入来源。这些都违背了奖助学金设立的初衷,也让奖助学金制度屡屡陷入一个尴尬境地:原本用来救助和激励贫困学子的制度,变成了一种单纯的物质供给和学生之间的利益博弈,而制度背后承载的育人功能,对相应德行的期许,渐渐沦为虚无。

这并不是说,接受资助的学生,就一定要知恩图报,要接受他人的道德审视和精神绑架,而是说,我们需要重申一些道德方面的共识。奖助学金制度,是给贫困学子雪中送炭,应该把机会留给最需要的人。领受资助的人,因为感受到他人爱心之可贵,知道社会关爱对个人命运的重要性,所以能够自尊自强,在奋力向上之余,愿意将爱传递下去,用自己的光亮照亮他人。或许这样,个人才能跟贫困达成和解,才能真正走出贫困,走出匮乏。

这也是文章作者在清华树洞写下自己故事的初衷。表面上看,他的自述似乎在自卖自夸,但读者感受不到任何的道德优越感。因为他所践行的,他所期待的,并不是某种背离人欲的崇高精神,而是发乎人性的自然的道德期许。相信他的自我独白,他对自身德性的在意和关照,对于广大学子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激励,会激发出人性中固有的自尊心态,让人从一个单向的、盲从的索取者,变成一个给予者,不管你出身如何,都可以丰富自己,照亮他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