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髀设实践•在贫民窟建学校5|如何搭建汇聚的舞台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唐敏
2016-09-23 08:29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除了活跃的青年社区组织,以及倍受肯尼亚政府重视的肯尼亚国家青年服务(简称NYS)组织,在2014年对基贝拉以及2015年对马萨雷的最初调研过程中,我们开始意识到不同的草根艺术在肯尼亚贫民窟中的存在,以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贫民窟艺术家?

基贝拉Soweto East村的才艺秀和手绘招牌 Min TANG 2014,2015

我们的这些认识,最初来自无意中参加的一场在基贝拉东部Soweto East村举行的露天才艺秀。这场秀每月举行,规模虽然不大,但我们见到了围观群众的热情、不同年龄段选手的活力,以及一些初具专业选手状态的表演。表演期间,弥漫着一种足以让人暂时忘却贫民窟生活种种艰难的喜悦。

再者,无论在基贝拉还是马萨雷的商业街上,不难发现,几乎所有商店招牌都是手绘。某些区域也可以发现涂鸦的存在。在与一位正在绘制商店招牌的青年进行交谈后,我们对贫民窟的艺术组织有了了解,与这些组织的合作想法渐渐浮现出来。

带着寻求合作的想法,我访问了在马萨雷和基贝拉的各类艺术家。其中包括歌手、各类型的舞者、戏剧表演者、绘画者、涂鸦者、摄影师、手工艺者,等等。这其中有在继续进行艺术创作苦苦挣扎的青年,有已经和同行成立工作室售卖作品的艺术家,有从农村来到内罗毕为了实现音乐梦想的歌手,有依靠艺术才能慢慢开始崭露头角的大学生(前文中的B),有从事模特表演的年轻女孩,有因为生存所迫从事其他职业却依然不忘梦想的画家,也有开始培育年轻一代以继续自己梦想的社区组织负责人,以及正在不同学校教授传统音乐舞蹈的音乐老师。

艺术家住所,艺术家团体工作室,模特正在参与讨论会 Min TANG 2015

因此,平行于学校建设之外第二部分的项目,基于田野中对马萨雷以及基贝拉的众多个体艺术家、青年团体、社区组织以及部分公益组织的交流后开始成型。最终,我们举办了三场不同主题的大讲堂(DBSA TALK),一场马萨雷的全民狂欢,吸引了2000多观众的达人秀,以及同时进行的画展。这些举措的目的在于:

1)作为中间人,试图通过共同参与组织活动,将马萨雷地域的个体和社区团体带出各自所在地域。期望通过合作中的相互熟悉和碰撞,激发日后的发展;

2)给当地艺术家(表演家和画家)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和空间;

3)给当地民众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资源,尤其是对艺术有渴望却不知从何而起的年轻学生;

4)跨区域的横向和竖向交流(邀请来自贫民窟之外的专业人士以及来自不同贫民窟的艺术家共同合作);

5)通过当地媒体,试图向大众传播贫民窟的真实生活和现存的活力,尽可能消除这一标签所带来的类型化和污名化。

三场参与式的讲座

在马萨雷的第一场讲座,由我们志愿者团队中的医学生以及当地的护士,为不同的参与者,做了一次关于女性健康、饮食以及疟疾等三方面的医学知识。

这场讲座由学校校长负责在居民中宣传,并邀请了当地首领前来保驾护航。最后的参与者基本都是一些社区组织和青年团体的代表。这场讲座最后演变成一场大讨论,问题基本集中在作为外来者如何与现有的个体或组织进行合作、采用哪种合作方式,以及在何种领域有何种需求等等。当然,当地居民更关心的是,我们能给予什么。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经验,不仅是因为参与对象——每个肯尼亚人都无比能说会道,会明确地、毫不客气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大家看似七嘴八舌,但某个发言者一旦切中了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时,他们会集体起哄发难。同时,作为发起方,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感觉到,部分人有一种渴望得到施舍的殷切眼神——贪婪、质疑、困惑以及不安。

的确,至今为止,有太多国际组织深情款款地站在讲台上给大家绘制(最终并不一定存在的)美好的未来,这让居民先入为主地构筑了某种期望,尽管这种期望最后可能以简单的金钱捐赠结尾,甚至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作为外国人,在肯尼亚任何地方想要做些什么,也要处处留心,因为冷不丁就会有人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在不知什么地方落井下石。找到正确的领路人,也许是让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场辩论通过直接碰撞,不仅说明我们的情况、目的和态度,并能在其中寻找适合的当地合伙人。

这样的讨论结果显而易见。我结识了知晓各个社区组织情况的人,通过他们的网络,我们得以进一步走访各种各样的组织及青年领袖,或是在马萨雷进行活动时得到各方帮助。在日后的活动里,我们把这些人都变成我们团队的合作对象。其实他们也都非常有干劲,希望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社区。

如果说第一场讲座是预热和建立联系,那么第二场和第三场讲座则更加有针对性、促进了当地居民和外来专家间交流。

第二场讲座是关于贫民窟建筑的,听众基本由学校校长和年轻学生以及一些社区组织代表组成。我们的项目驻地建筑师,对各种学校以及正在建的学校,做了从材料到设计理念的介绍;来自内罗毕大学的建筑三年级学生,以切身经验讲述了在肯尼亚的大学里学习建筑是怎么样的情况;JAKUT大学景观系的讲师,为大家讲述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可持续发展;我则描述了印度、土耳其等国建构社区的不同机制。这样的讲堂传达的是一些相通的故事,意在引起听众的兴趣,让他们对不同平行空间里发生的事情有所认识,产生继续追寻的好奇心。

三场讲座现场照片与宣传海报 Min TANG 2015

第三场针对垃圾回收的讲座,则集合了许多马萨雷已有的垃圾回收小组。有的依旧活跃,有的由于种种原因不再活跃。在与每一个小组预先的走访和沟通中,我们发现,他们的资源非常不均衡,各自为王的工作方式使得其效率低下。例如,有的小组收到了外来捐赠的塑料分解机器(在垃圾回收产业链里,塑料分解后的售价是未分解的两倍),却因为自己的领域范围内的塑料回收量达不到机器处理的需求,也没有额外资金租借卡车,而使得机器被闲置在仓库。有的则因为不知如何有效率地处理收集后的垃圾,只能简单分类卖给中间人,仅仅获得非常少量的利润。

在这样的现实下,第三场讲堂请到了非政府组织CESVI的意大利专家来到马萨雷,不光是要给这些已有的团体带来新知识和系统的短期培训,更希望可以借此机会联合有志向的青年团体有效利用已有资源。同时,作为一个更大的群体,他们能更有力地向上发声,得到不同方面的支持。而更大体量的垃圾收集也有利于绕开中间人与大公司进行直接交易。

这场讲座的后续回声是意大利专家继续介入其中,而垃圾回收网络的组织正在缓慢开展。由部分社区团体牵头,他们已经组成了一个新的社区组织,并定时举办不同团体间的交流会,他们也正在制定章程和最急需的步骤——虽然过程非常缓慢艰难,但正在匍匐前进。

全民参与的高潮:达人秀

当我们提出在马萨雷举办达人秀时,不仅得到了当地学校校长们和社区组织的支持,还得到了艺术家及后来加入的主持团队的支持。一个分工不同、由我们作为牵头人的筹划团队迅速建立,各方参与者包括社区组织代表、学校代表、社区首领、不同的艺术家代表等,整个策划过程仅为两周。

为了打破仅在一个地区活动的局限,我们在马萨雷的河岸两侧分别设置了报名点,并得到了许多对岸的社区组织、NGO的支持和无私帮助。短短三天的报名时间,我们的志愿者在两个报名点蹲守,并对前来报名的100多名贫民窟艺术家分别进行了采访和摄制。宣传过程除了在大街小巷张贴海报以外,还进行路演宣传。

达人秀当天整个场地人山人海,并有肯尼亚当地电视台KBC全程报道。根据不完全统计,观众有2000多人。而参加的艺术家的表演形式和年纪性别跨度极大。从传统歌舞到流行音乐、从戏剧表演到模特走秀,整个场面异常火爆。更重要的是,整个活动还得到了原本在基贝拉和罗戈乔(Korogocho)贫民窟的多名艺术家的参与。这或许是当地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跨区域的活动。

达人秀中多样的表演和热火朝天的群众。 Min TANG 2015

艺术展

与达人秀平行进行的联合艺术展,也同样由马萨雷和基贝拉的年轻画家、摄影师、涂鸦者以及手工艺者联合促成。并且,在筹备过程中,我带着马萨雷的艺术家去基贝拉的艺术家参观他们的涂鸦和画室,与此同时,基贝拉的艺术家也被邀请去马萨雷进行讨论。15名艺术家的简介和照片,以及不方便移动的作品,则由摄影师拍摄,编辑、打印,最终被布置到24块展板上。展览当天,其它作品例如素描、油画、手工艺品等可以移动的原作则被带到现场进行展示。每个到场的艺术家在自己的展板和作品附近,与前来参观的观众互动。

与达人秀同时进行的艺术展 Min TANG 2015

困境与缺陷

与建筑项目一样,在贫民窟里做任何事,都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后续问题。达人秀一度面临设备没有按时到位、电压不足等紧急状况。讲座和画展也意外连连。还有一个问题,是对“报酬”的理解。

马萨雷存在几种恶习,一是人们习惯向活动主办方索取路费或其它补贴(这是政治家拉选票留下的恶习),二是部分艺术家们起初对表演费等也颇有微词,就算筹办团队成员之间也有同样的问题。这些不同意见在一次次沟通、明确表明立场与分析利弊中才得到化解。

举办这样的活动,无疑是与当地居民进行一场多层次的碰撞。从心灵到文化,再到斗智斗勇。这并不是谁拯救谁或是谁援助谁的问题,而是企图发现彼此的空隙,引起共鸣并且共同合作以达成目标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这都是一条充满了荆棘和意外的道路。

亲身实践后,需要重新认识贫民窟。在下篇文章中,我会重新对整个贫民窟造梦计划的过程进行反思。

作者介绍:

唐敏,比利时鲁汶大学以及法国巴黎一大(先贤祠-索邦大学)建筑学双博士候选人。

贫民窟造梦计划组织(DBSA)总顾问。

致力于跨文化地域的人居环境比较研究,关注弱势群体和后殖民城市景观。博士论文主攻以日常生活视角下对伊斯坦布尔、孟买、上海以及内罗毕等大都会中自营建构社区的机制与活力进行解读、纪录与再构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