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山西深山中有座老宅曾经“一院跨三县”,这宅子什么来头?

李吉毅/山西晚报
2016-09-25 20:02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晋城与运城两市交界处的大山里,一条河流由北向南顺势而下。由于地处两市交界处的历山边缘地带,这条河流,在阳城县董峰乡境内的西哄哄村,叫西哄哄河;流到垣曲县厉山镇的西哄村,这条河就改叫西哄河。

河岸的最高处,耸立着一座明清风格四合大院,显得格外显眼。

被洪水冲毁的正房。 

这里据说是晋城市阳城、沁水及运城市垣曲三县接壤地段。位于河岸边的明清四合大院里,住着分别来自三县的王家三兄弟。新中国建立初期,行政区划时,以四合院为界,院子被一分为三,于是“一院三县”的有趣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深山中的大院

9月21日,记者来到西哄哄村。西哄哄村与相邻的垣曲县厉山镇西哄村,一河之隔。

顺河往北两三公里,是一个名为白寺沟自然村。2007年垣曲县水务水保局在这里立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石碑,清楚地告诉人们,这里是垣曲县境。

白寺沟山奇水秀,沟后面连绵的丹霞山,山石笔立,奇形怪状。六七年前,因景色的独特和秀丽,这里成为垣曲猕猴源景区的组成部分。

白寺沟庄子不大,十几户村民都住在景区里。村里沿河而建的建筑群很别致,房屋的外墙,均是用颜色迥异、并不规整的石头砌成。“那就是‘三县大院’。”指着河对岸最高处的一座四合院,猕猴源景区经理裴国杰说,“‘一院三县’说的就是这座院子。”

记者踩着河床中光滑的鹅卵石,跨过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爬上了对岸的高坡。穿过仅能容一人通过的窄坡路,来到了四合院前。

这是一座修建规整的四合院。由于年代已久,缺乏修缮,朝东的四合院大门已破败得没了踪迹。

四合院坐北朝南。裴国杰说,院子南北约24米,东西宽约19米,面积约450平方米。与村内其他房屋不同,这座四合院房屋的正面墙体,全部用青砖所建。虽然未有文字记载,其创建年代不详,但根据院子房屋形制来看,为明清风格建筑。

东房,其旁边是已成残垣断壁的南房。

四合院现存正房及东、西厢房,均为晋东南地区常见的二层楼建筑。东、西厢房均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明间辟四扇六抹头格扇门,两次间装棂条窗,均设木质楼梯通上二楼。二楼的前檐下设木质护栏,与一楼形制相同。

“2013年夏,一场大雨之后发洪水,把正房冲毁了。”裴国杰说,正房原本面阔三间,现仅剩余西北角的一间房屋,其余均成为残垣断壁。现场散落的粗大木梁、四棱抹角的石柱,不难看出户主人的显赫地位和身份。从现存的房屋来看,正房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明间辟双扇五抹头格扇门,两次间装方格棂条窗。东侧装木质楼梯通向二楼。而南房则已完全倒塌,完全看不出原来的模样。

义士王发囤

海拔2358米的历山相传是舜王农耕之地。属历山边缘地带的白寺沟,也有诸多寺庙,其中建于元代中期的“白马寺院”最为著名。也正是因为有了香火旺盛的白马寺院,所以得名“白寺沟”。可惜的是,这座寺院在日军侵华时期被夷为平地。

王海龙站在被洪水冲毁的正房前。

白寺沟四合院的主人姓王。有关这个家族的故事,在历山一带流传盛广。“早先白寺沟的居民,是元朝末期迁来的。” 裴国杰说,“当时官府从洪洞往河南山东移民,一支南迁队伍里有王姓弟兄二人,当行至这个沟内,被绑在一起的王姓弟兄一人趁官卒松懈,挣脱绳索逃脱。从此落籍于此,先盖了间茅草房,继而开地、娶妻、生子,最终成为能人辈出的望族。”

说起王家大院有据可查的主人,是一位名叫王发囤的人。裴国杰说,王发囤生活于清道光咸丰年间,武功高强。清咸丰年间,为反抗清廷腐败官员垄断粮食和食盐,王发囤与阳城的赵连城等人在董封乡带领农民起义。这起在阳城流传甚广的“闹盐粮”起义被镇压,许多义军的家属、亲戚及邻居被抓。王发囤、赵连发等救人心切,于是投案自首,最终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农历腊月十三被杀害。

查阅1994年版《阳城县志》,其中确实有王发囤等人“闹盐粮”的记载。这本《阳城县志》有西哄哄村是由“西哄哄、前白寺沟、后白寺沟”等9个自然村组成的说法。

“一院三县”缘何来?

王发囤的后人、58岁的王海龙现在在猕猴源景区上班,提起院子里的多家住户,头头是道:“这座西房的楼下3间,是一名阳城人,正房是垣曲人的,东房的主人现在沁水住……”

就算一座院子的住户分别来自阳城、沁水和垣曲三县,怎么就成了“一院三县”?

“原来这个地方,是属于阳城的。”王海龙回忆说,抗日战争时期,日寇来到了白寺沟,住在院里的同父同母王家兄弟三人,分散流落到了垣曲、阳城和沁水三县。

后来,日本投降后,各自成家又取得当地户籍的兄弟三人回到院里,谁也不愿往外搬。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搞行政区划时,考虑到王家的实际情况,于是将院宅基定为三县之交点。“一院三县”、“三县大院”由此流传至今。

三县如今交界何处?

“西哄哄在县西南距城百十里,南入垣曲……”在西哄桥旁,立两通石碑,坐西朝东,镶嵌碑楼立在桥头。一通是《重修索泉岭至西哄哄路碑记》,另一通是《邑知事张公修路德政碑》,均立石于民国三年(1914年)。“按照民国时期的区划,桥东就是阳城,桥西就是垣曲。”裴国杰说。

当时阳城知事是垣曲县古城村人张应麟,垣曲知县是阳城人。两位县太爷因“常回家看看”备受奔波之苦,逐达成共识,在各自地域内凿山开道,竣工合龙之日,阳城百姓在此立了两通修路功德碑。

“到了那儿,可得注意,稍有不慎,便到外县了!”尽管西哄哄地处偏僻山区,所通公路曲折险要陡峭,记者沿途不时停车向路人打听问路。闻听要找“一院三县”,所问村民都能给讲出一段故事并指出准确方向。

聊起“一院三县”四合院,不断演绎衍生出生动有趣的故事:院子里住的三兄弟,安了两部电话,一部是垣曲的,一部是阳城的,就沁水的房屋没人安电话;夏天收完麦子,垣曲是贫困县,老大种地,不用缴公粮,而阳城、沁水俩弟弟,必须缴公粮……由此可知,“一院三县”“三县大院”的故事有深厚的传播基础。

“你现在站的地方,就是原来的沁水。”在白寺沟内的西哄河岸,看着正面的耸立在高处的四合大院,王海龙对站在河岸边的记者说,“原来听村里老人们说,三县交界处就划在这个地方。”

9月23日,沁水县民政局基建科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对“一院三县”“三县大院”的情况并知情,“沁水与垣曲只在舜王坪交界,沁水与阳城、垣曲同时交界应当不在西哄哄村。”

“现在阳城、沁水和垣曲三县确实有交界处。但是交接点不在西哄哄村,也不在白寺沟自然庄。”9月24日,晋城市民政局一位从事勘界工作的工作人员说,“阳城与垣曲的交界处位于西哄哄村,沁水与垣曲的接壤处在历山的舜王坪,而三县共同的交界处,现在舜王坪山下东南方向的深沟中。”“一院三县”是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划界勘定?这名工作人员表示,最新的省界是2001年勘定的。由于目前并不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县界勘定资料,所以无法证实当时准确的情况。

“从现在的行政区划看,王家四合院位于阳城与垣曲交界处,属垣曲所辖。”晋城市考古学者裴池善认为:“但‘一院三县’的说法在晋城、运城两市流传数十年至今,并非空穴来风。应当把这段由四合院背后所蕴藏的历史,当作生动有趣的故事给后人流传下去!”

(原题为《三步走三个县,有可能吗?过去在这个院,真有可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