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向开国领袖学习工作方法:怎么思考前无古人的事

金冲及
2016-09-27 16:03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编者按】党的八大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六个人组成的政治局常委会,成为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这六位领导人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宝贵的工作方法,在不同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专家金冲及先生曾长时期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主要是从事对这六位领导人生平和思想的研究。他们的智慧给了金冲及先生强烈的感受和深刻的教育。三十多年来,他撰写过许多文章,谈及自己的学习体会,这些文章日前由三联书店以《向开国领袖学习工作方法》结集出版。

9月24日,三联韬奋书店举行了《向开国领袖学习工作方法》首发式,金冲及先生做了关于本书的一个演讲,介绍了我党第一代领导核心的工作思想方法。本文是根据金冲及先生现场演讲整理的部分内容。

《向开国领袖学习工作方法》封面

我讲《向开国领袖学习工作方法》,严格讲起来是开国领袖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今年要出书的时候我考虑选题时想到这个题目还有一个原因,因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九十几年现在回头想想确实使人感慨万千。95年前这个党成立了,再往前推2年,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候举行第一次世界共产主义会议。那个时候参加会议的一共有二十几个国家,再下面一年,到了1920年,开第二次世界共产主义代表大会,那次参加会议的是三十几个国家。还有很多国家没有成立共产党,特别是亚洲几乎没有共产党。第二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还有其他亚洲十多个国家的党成立。同样是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的政党,这90多年变化相当的大。

这95年中间不知道有多少腥风血雨,不知道有多少艰难险阻,而走过来的九十几年中间,只有中国共产党表现是非常突出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在世界范围内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要取得这样的地位并不容易。

中国共产党曾经在民主革命时期有两次几乎是到了毁灭的边缘,一次是1927年大革命,一次是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很多人认为中国共产党完了,但是中国共产党没有亡,而且第一次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二次长征到了延安以后,毛主席就说我们已经更强了。中国共产党刚成立的时候50多个人,成立28年就取得了这么大范围的胜利。

当然我们也有过错误,“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很多其他党处在这种状况下往往自己就垮了,但中国共产党能够跟人民站在一起,纠正自己的错误,又大步向前走,又走出让全世界都惊奇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小平同志是这样讲的——领导集体总要有一个核心,我们建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一个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能够一路走过来,碰到许多严重的困难挫折,不仅没有跌倒,而且能够爬起来,还能够带动大家继续前进,这样的领导还有第二代、第三代,没有这样的领导集体行吗?

小平同志讲到形成一个领导集体很不容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很不容易。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我有一个有利的条件,刚开始到文献研究室工作的时候,因为编《周恩来传》,我是住在中央档案馆的,那个时候翻阅档案好像比现在要更方便一点。

比如当年的会议记录,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前,会议记录简简单单,有点像国民党很多会议一样,时间、出席的人、讨论事项,然后会议决定,几点,就是这样记录的。但是到了1927年夏天开始,会议记录非常详细,而且都有对话。一看会议记录,给我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最后拿大主意的是共产国际。

瞿秋白

在政治局会议上基本上起最大作用的是两个人,一个是瞿秋白,一个是李维汉。每次开会的时候,瞿秋白就先从理论上对于形势做一个系统分析,然后李维汉就讲怎么办,派谁去,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完成等具体部署。我那个时候感到,李维汉做的这些东西,瞿秋白可能做不到,因为他的书生味道更重;但是让李维汉讲瞿秋白的那些东西他也讲不出来。

到1927年11月1号周恩来进常委,一看到会议记录我就有一种感觉,周恩来一出来一切都不一样了,他能够把瞿秋白和李维汉的优势集中在一起,对形势做一个系统分析,理论上讲出道理来,现在我们该怎么办,谁来做,都统一了。除了他以外,能够在会上讲的第二个人是李立三,但是两个人争论的时候通常是听周恩来的意见。

青年毛泽东

但等到毛主席一出场,又不一样了。周恩来非常高明,但是他大体上是在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基本的框架下,细致周到合情合理地去做。但毛主席不一样,他一到一种场合就分析出来,现在有什么情况发生,现在历史发展到什么新的阶段,这个新阶段特点是什么,因此工作方针要做什么样的改进。一看他的那种气势, 我觉得确实周恩来的内心是佩服毛泽东的。

遵义会议以后本来政治工作方面周恩来是负责人,毛泽东是他的帮助者,但之后周恩来病倒了,过草地的时候抬着到了陕北。遵义会议三人组,周恩来是组长,并不是毛泽东,到了陕北的时候,那个时候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提出来由周恩来当军事委员会主席,周恩来就说应该毛泽东当,他做毛泽东的副手,他从内心觉得毛泽东高明。

所以我们第一代领导集体给我一个感觉,首先是有一个强有力的始终是高屋建瓴的这么一个核心,同时不仅是他一个人,而是有一群人。这几个,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都是不可缺少的,除了领导核心以外,军事方面的军事元帅,都是如此。有这么一个领导班子使我们能够在28年中间取得革命的胜利,在建国以后尽管我们也遭受了挫折,但共产党从没有趴下,相反能够带领大家一步一步创造新的成就。这方面确实跟领导核心有很大的关系。

说实在的,一个领导班子大的目标、大的方针政策定下来以后,怎么干非常重要,这次出的书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是,一个领导集体是怎么工作的,他们是怎么思考问题的。

先讲毛主席。在这本书里提到他的工作方法的几个特点,我一开始就讲了工作方法的重要性,用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毛主席有几个比较大的特点。第一,他有很好的战略性,战略思考。什么叫战略头脑、战略思考?最重要的是能够有一个全局观点,能够有高度敏感的预见性。为什么我觉得西方现在没有政治家,他们都是来一件事情处理一件事情,应付眼前的单件事情。

1937年12月,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全体同志合影。前排左起:项英、凯丰、王明、陈云、刘少奇;后排左起:康生、彭德怀、张闻天、张国焘、林伯渠、秦邦宪 、周恩来、毛泽东。  毛泽东数字图书馆 图
抗战开始,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究竟是不是开始全面抗战,并不是立刻就能知道的。因为抗战之前日本人在这里制造一个事件,在那里制造一个事件,多了。这次是一个地方性的事件还是全面抗战开始,并不是立刻就能判断的。大家说(1937年)7月8号我们有一个宣言,但宣言并不是说中国进入了一个全面抗战的阶段。当时政治局主持会议的人还说还要再看一看,毛主席在这次会上就说,不,现在我们全面抗战的准备时期已经结束了,已经进入到全面抗战的阶段。这样的话使得我们的方针政策都要有所改变。打起来以后,他的《论持久战》又出来了,而且分成三个阶段,怎么来取得胜利,他都讲了。

一路下来到解放战争也是这样,一开始说两手准备,我们确实是真心希望和平,但是打了,根据前面三个月的战争他归纳出来多少条。1947年的12月,他就说我们20年没有解决的谁有优势的问题现在解决了,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句话在国民党来讲根本还看不出来革命谁会取得胜利。所以毛主席给大家一个感觉,在他的领导之下,中国什么事都是有很明确的方向感。

因为工作头绪那么多,毛主席说关键问题是要抓住当时最主要的问题。他说你看有经验的船夫,他在船一拉动的时候非常放松,但是一到有险滩或者有礁石的地方,快到了时他马上就全神贯注,其实他也不用大的力气,用桨一顶绕开,向前他就又放松了。假如说这个船夫从头到尾一直处在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真的碰到危险的地方他就没有力气了,说不定船要翻。毛主席知道什么时候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我们该怎么做。

另外毛主席有一句有名的话——抓而不紧等于不抓,这一点在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都有感觉。毛主席他要做哪一件事情的时候,不可能听了以后你不当一回事。我记得1952年元旦他在会上一讲话,一散会谁也顾不上过年了,马上回去办,他抓的事情不抓出一个结果来,不会就那么轻易的算了。

周恩来

周恩来同志跟毛主席的作风并不完全相同。我在档案室看到他们讲的话和起草的文件非常多,毛主席都是高屋建瓴大气磅礴的那么一股气息,周总理的文章,印象深的是感觉他周到细致入情入理。陈云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毛主席最离不开的人是周恩来,确实也是这样。他(周恩来)来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哪一样东西他都能拿得起来,毛主席交给他是最放心的。

周总理的思想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有一个外国朋友讲过一句话,他说周恩来没有那种狂想主义的东西,也没有极端主义的东西,这恐怕是周恩来很大的特点。他没有热情奔放狂想式的东西,他都是比较细致周到的。另外,一般情况下他不走极端。所以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他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极端主义,对复杂的问题要具体分析,这个是辩证法。我们要学习走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那么一种奉献的精神,他那种精力充沛的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他那种谦虚谨慎周到细致、跟群众密切联系的作风,都很突出。我们讲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这个是他很大的特点。

刘少奇

再讲刘少奇。少奇同志那个时代是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十大元帅无论哪个方面都是群星灿烂,少奇同志在群星灿烂中不是一般的一颗星,而是一颗巨星。为什么?他有哪些其他人达不到的东西,我讲三条。

第一条,我说他是一个理论家,理论家并不是说他花了多长时间讲马列理论。他们都是在实践中间。少奇同志我觉得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往往是从某一件具体事情里面看出一般性的问题。比如说华北的根据地建设,一讲华北根据地什么情况,一般就是说怎么做,然后总结几条经验,我们怎么发动群众的。

但少奇同志不是这样子,他讲历史的发展常常不是直线的,而是起伏的,有高潮、有低潮。当局面处在一个高潮的时候,整个形势迅速地向前发展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的工作就应该放手、大胆地打开局面,大刀阔斧,但是有的时候处在低潮,那你就不能胡来,要减少别人对你的打击,积蓄能力,再等待时机。在组织形式、工作方法上都有相应的变化。

少奇同志这两句话一讲,我就觉得这个叫理论,他是从个别中间发现许多一般性的规律,也是可以让人家举一反三的。比如说匈牙利事件,他到苏联去了一次,在讲完话回来汇报的时候,他说要警惕党内出现一些特权阶级。他不是停留在一些具体事情上面,而是上升到普遍性的规律上,那才叫理论。

第二,战略家。特别是毛主席到重庆谈判的时候,大方针进军东北,毛主席早就定了。他(刘少奇)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另外怎么打?要“让开大路,占领两厢”,这是他给周恩来的电报里提的。所以他也是一个有战略头脑的人才。

第三,他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

另外是朱老总。朱老总到建国以后年纪渐大,基本上委员长是到处视察。朱老总这个人虽然是军人,但是在苏联、德国都学过军事,他传统文化的训练也很好,外文也是很好的。

别的不讲,最近我们要出一本书,关于朱老总做委员长以后到各地调查的报告。比如说他到山区一看,应该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说山区应该发展林业。到海南岛一看,海南岛应该建设成为另外一个宝岛。讲到军事工业的时候,他讲到同时有一部分还要能够民用。朱老总这个人的社会经验、军事经验太丰富了,他一说就说在点子上。

邓小平

邓就更不用多说,这本书里有一篇讲中国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什么叫他总设计师?1950年代初曾经有过那么一次讨论,《人民日报》当时展开一个讨论“施工必先有设计”。邓小平作为第二代的领导核心,给我感觉这一点上他跟毛主席一样,他给我们中国人一个强烈的共同的方向感,我们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怎么来实现?他说三步走,第一个十年解决温饱问题,第二个十年达到小康,再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也很重要。

仅仅这么几句话给人一个什么印象?使大家有了共同的方向感。一个领导人不能使全体人有一个全局的长远的眼光,不太能称之为一个政治家,有幸我们接连几位领导人都是政治家,在带动我们前进。即使中间有挫折,也是以自己能力纠正的,纠正了以后又很快进入轨道。

陈云同志突出的一个是经济工作,一个是党建工作,他特别重要的是强调要学哲学。他在写若干历史决议的时候专门讲了要有一条——学哲学,临退下来的时候跟新一代的领导人强调要学哲学,形成了这么一个风气。

陈云同志十五字方针我也不去多说了,在他看起来天下的事物都是非常复杂的,所以他强调要用90%的时间去搞调查研究,用10%的时间来决定问题。他说困难的是调查研究、弄清情况,而不是做决定,这个话真是讲得好。所以陈云同志也批评我们有的领导人,他说你一个人跑二十几个县,不就是坐着汽车转一圈,到了那里你讲的话比人家讲的话还多,说明陈云同志是真正从实际出发来做的。

这六位老人家是第一代,将来还有第二代、第三代,在座年纪轻的可以写写,我只能写开国领袖那一段 。我们现在很多人在机关没有经历过那么多事情,所以可以看看他们在中国那么复杂的情况下,碰到前无古人的事情,他们是怎么想问题的,怎么完成任务的,恐怕是有好处的。

作者金冲及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