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宜将剑戟多砥砺,不叫神州起烽烟——纪念刘华清诞辰一百周年

澎湃防务特约撰稿 马尧
2016-09-30 11:05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防务 >
字号

9月28日上午,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刘华清同志诞辰10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推进。我们要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业绩。

而对于广大军迷朋友来说,刘华清这个名字往往与“现代远洋海军之父”、“红色马汉”这些称号联系在一起。可以说,中国海军近年来的腾飞与强大,刘华清将军功在千秋。笔者认为,这位海军名将对中国海军的卓越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对海军的军种战略进行大胆变革,推动中国海军从近岸走向深海。

人民海军建立于1949年4月23日,其发展经历了“沿岸防御——近岸防御”、“近海防御”、“近海防御、远海防卫”三个历史阶段。而刘华清将军在推动以“空、潜、快”为特色的近岸防御型海军勇敢大胆地迈向海洋的问题上,贡献了卓越的智慧与勇气。

1980年解放军高层访美时,刘华清参观美国海军的舰载反潜直升机。  

1949年新中国初创时,中国海军还十分弱小,甚至远不及实现国家统一的主要对手——国民党海军。因此,1949年1月,党中央作出组建“保卫沿海沿江海军”的战略决策,既为海军初创时期的“沿岸防御”战略思想提供了基本遵循,也是一种迫于现实的无奈。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进一步明确了海军的战略任务:“为了肃清海匪的骚扰,保障海道运输的安全;为了准备力量于适当时机收复台湾,最后统一全部国土;为了准备力量反对帝国主义从海上来的向我国的侵略,我国必须一个长时期内根据工业建设发展的和财政的情况,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海军战略任务由解放沿海敌占岛屿向保卫国家海防转变,海军建设也不断取得进展,特别是武器装备实现了从转让制造、仿制改进到基本自我研制的转变。海军作为一支独立的战略性军种,转而实施“近岸防御”,并相应提出了“海上破袭游击战”“开辟海上独立战场”“依托岛岸作战”等战略理论。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国家和军队战略的重大转变,根据邓小平提出的近海防御的战略思想,1985年年底刘华清领导海军首次明确“近海防御”战略,开始进行从“近岸防御”到“近海防御”的重大转型。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吴胜利在9月28日的座谈会上直言,“海军建设朝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建设一支精干顶用、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是刘华清同志思考最多、研究最深的问题。”而“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不仅明确了海军作战方针和海军装备发展方针,也是“我军第一个军种战略”。

“近海防御”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近海防御属于区域防御型战略,既不是远洋进攻,也不是沿岸防御。第二,近海防御的性质是防御性的,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所决定的,将来海军现代化了,防御性质也不会改变。第三,海军的作战海区,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主要是第一岛链和沿该岛链的外沿海区,以及岛链以内的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区。第四,战略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及海洋权益,应付海上局部战争,遏止和防御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来自海上的侵略,维护亚太地区和平。第五,战略任务可以区分为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两个方面,和平时期主要是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保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服务国家外交政策,慑止可能来自海上的侵略,应付可能发生的海上局部战争,支援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战争时期主要是独立或协同陆空军作战,有效抵御敌人来自海洋方向的进攻,保护己方海上交通运输线,在统帅部的统一指挥下参加核反击作战。这次海军的军种战略变革对于未来中国海军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刘华清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中国海军在他手中从近岸走向近海,并为向远洋进发积蓄力量

其次,为海军的装备建设和人才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奠定建设现代化海军的重要基础。

海军是一个技术性的军种,对于高科技和尖端装备的依赖性很强。刘华清制定的跨世纪的海军装备发展战略与总体建设规划,就是海军战略的具体实践。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作为主力舰型服役的导弹艇、鱼雷艇、巡逻艇和炮艇,虽然在历次捍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吨位偏小,火力太弱,显然已经不适应海军战略所赋予的第一岛链海区范围内遂行战斗使命的要求,逐渐淡出了海军装备。

发展水面舰艇,壮大在万顷碧波中威武雄壮的钢铁战舰,是刘华清规划新一代海军装备的开篇之作。具体形成三大系列:第一系列是驱逐舰,排水量从3000吨发展到5000-6000 吨;第二系列是护卫舰,排水量2000-3000 吨;第三系列是兼顾近海巡逻、导弹攻击或反潜的500-1000吨的导弹护卫艇。其中,新型导弹驱逐舰在装备发展中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发展导弹舰艇、潜艇和发展海军航空兵、研制海军特种飞机也被刘华清并列为海军现代化建设的三大重点。到21世纪头10年,中国海军航空兵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包括新型歼击机、歼击轰炸机、导弹轰炸机、反潜直升机、巡逻预警机、空中加油机、多用舰载机、电子侦察机和运输机在内的现代化海上作战力量。

1945年9月,刘华清同志率部攻克夏津县城后留影。  新华网 资料图

然而,尽管身在物资设备尚且匮乏的1980年代,刘华清将军的目光却并未受眼前的局限所困。他明确地认识到,中国海军还缺乏核心舰种——航空母舰。对于中国来说,航空母舰可以统合中国海军的水面舰艇力量、提高中国海军夺取制海权的能力,为中国海军提供急需的远程防空能力、提高中国海军的信息化水平、海上远程打击能力、以及海基核力量的战场生存能力。可以说,航空母舰的列装标志着中国海军由近海防御型海军(黄水海军)向远洋海军(蓝水海军)转型的光辉前景,是中国海军进行战略转型的关键装备。实际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刘华清任舰艇研究院院长时就着意留心世界各海军航空母舰的发展和应用,于1970年亲自主持起草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航母工程报告,并组织领导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航母研制专题论证。习近平在28日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大革命”后期,刘华清就向邓小平同志呈送了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提出海军装备发展的重大建议。担任海军司令员后,他认为海军“改革尤为迫切”,领导海军进行各方面改革。

此外,刘华清将军也不忘为中国海军装备航空母舰做好理论和人才方面的储备。在就任海军司令员后的1987年5月,刘华清经过多方努力,获中央军委批准,在广州舰艇学院开办首届也是至今唯一的一届“飞行员舰长班”,挑选海军航空兵优秀飞行员改学水面舰艇指挥专业,以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舰长。历时3年半的学习后,9名学员顺利取得舰艇指挥专业本科学历,分配到各驱护舰部队担任飞行副舰长职务,后提升为舰长,成为我国第一代“既能驾机上天,又能率舰闯海”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军事指挥人才。

“中国不发展航母,我死不瞑目。”刘华清这一明志誓言,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2012年9月25日,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入列,可惜将军却早已长眠,无法亲眼看到这一壮景。

在其回忆录中,刘华清用简洁的几句话概括了自己的一生:“作为公民,我为国家和民族尽心尽力,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才智;作为军人,我一直在冲锋陷阵,没有让军装沾上污点;作为下级,我完成了小平的重托,将来汇报,可以不用汗颜。

当然,除却这些巨大的贡献,我们纪念刘华清将军,或许更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让更多的中国人开始并更好地认识海洋,认识到蓝色国土同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与梦想,而中国海军作为国家利益的维护者,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昌盛,也必须走出国门,走向远洋。也许,当八一军旗在航空母舰桅杆上迎着大洋的海风高高飘扬时,正是对将军最好的纪念。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