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环保部环境暴露行为研究:中国儿童最易受到室内空气污染威胁

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2016-09-30 14:08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9月30日,环境保护部向社会发布了儿童(0~17岁)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成果。  朱伟辉 澎湃资料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不仅与环境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有关,还与人的环境暴露行为模式密切相关。

9月30日,环保部发布的儿童(0-17岁)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成果发现,我国儿童面临传统型和现代型环境健康风险的双重压力:样本儿童中,26.8%暴露于固体燃料做饭或取暖带来的室内空气污染;12.7%饮用未经基础卫生设施集中处理的地下水、地表水或窖水;13.6%主要活动场所周边1公里范围内有石油、石化、炼焦等环境健康高风险企业;14.6%主要活动场所周边50 米范围内有交通干道。

该项目负责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段小丽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这是继2014年发布成人(18岁及以上)研究成果后,我国首次针对儿童环境暴露行为发布的全国性研究报告。

段小丽说,未来在已知环境污染物浓度的情况下,可以结合人与空气、水等介质的暴露行为推测出人体健康可能存在的风险是多少。

儿童单位体重呼吸量是成人的1-2倍

上述研究发现,我国儿童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的特点还包括:一是我国儿童环境暴露行为模式存在明显的年龄、性别、城乡和地区差异。以身体特征参数为例,同一年龄段,我国男童身长/身高、体重和皮肤表面积高于女童,城市儿童高于农村,华北、华东和东北总体高于其他地区。

二是我国儿童环境暴露行为模式与成人存在较大差异。从摄入量看,儿童单位体重呼吸量高于成人,是成人的1-2倍。

三是我国儿童环境暴露行为模式与国外同年龄段儿童存在较大差异。以室外活动时间为例,我国儿童是美国同年龄段儿童的0.8-4.3倍。

并且,研究发现,我国儿童环境健康风险相关的暴露及防范行为与抚养人的文化程度密切相关。

据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司长邹首民介绍,这项研究以我国30个省(区、市)的55个县/区、165个乡镇/街道和316所学校选取0-17岁儿童共75519人作为调查对象,调查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进行。样本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与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无统计学差异,具有较好的全国代表性。

“为保证质量,本次研究制定了统一的质量控制方案,建立了国家、省和县/区三级质量控制网络,对各关键环节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问卷应答率为97.2%,问卷有效率为99.96%,对14%的调查问卷进行抽查,漏项率、逻辑错误率和填写不清率均低于10%;对0.5%的身体测量结果进行抽查,复测合格率为96.69%。” 邹首民说。

邹首民指出,环境暴露行为模式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人体生理特征,如:身高、体重、呼吸量等;二是人接触空气、水等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时间、频率、途径和方式;三是人居环境中污染源分布情况;四是人对暴露风险的防范行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的身体特征参数和行为模式也会发生变化,环保部将定期组织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并更新暴露参数数据库,开发适用于我国人群的暴露评价模型,制定暴露评价技术方法及标准,并继续加强相关基础研究工作,以提高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的准确性,为研究制定更加科学的环境对策措施提供依据。” 邹首民说。

报告将为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澎湃新闻从环保部获悉,为了解我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特点,提高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的科学性,环保部曾在“十二五”期间首次组织全国性、大规模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

9月30日,项目负责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段小丽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这是继2014年发布成人(18岁及以上)研究成果后,我国首次针对儿童环境暴露行为发布的全国性研究报告。

“它作为一项基础性研究,将为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段小丽说,未来在已知环境污染物浓度的情况下,可以结合人与空气、水等介质的暴露行为推测出人体健康可能存在的风险是多少。

“我们可以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方法,即已知污染物种类和浓度,就可以知道污染物毒性单位暴露的风险,我们再根据公众暴露的行为,得知可能接触的剂量,从而推测出健康风险,及时采取措施。”段小丽说。

针对我国大气、水、土壤的污染状况,国家已经出台相应的防治行动计划。

据段小丽透露,“十三五”期间,环保部将进行中国人群环境总暴露调查,“即得知人体在空气、水、土壤等不同介质中暴露的行为后,推测不同污染物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含量,从而综合看待,当人体暴露在所有污染物中,到底人体的健康风险水平达到了什么程度,以便于我们去观察哪一类介质对人体健康是有危害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做优控污染物识别。”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我国目前在提供环境与健康公共服务能力方面,由于环境信息与健康相关信息资源共享与公开尚未实现,难以分析观察环境质量变化与人群健康状况的发展趋势,妨碍了环保政策措施的调整,不利于做出正确预警预测和应急反应,影响向社会及时传递正确信息。

段小丽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按照新《环保法》第39条规定,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