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驳“上海经济大瘫痪”:2016年上海宏观经济表现六问六答

刘亮/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6-10-01 21:5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最近无意中在朋友圈的一篇《2016年北上深的经济真相——地产之外,一地鸡毛》的文章被炒得沸沸扬扬,随后各大媒体的评论也精彩纷呈。我觉得还真是需要好好对上海的宏观经济数据做一个彻底的解读了。

一、我们究竟该重点关注哪些数据?

事实上,对于同样一组数据,解读者的关注点不同,结论往往可能完全相反。所以,我们用哪些数据来做判断,需要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标准,然后再根据标准来对数据进行解读和判断。那么,我们究竟该选择哪些标准来进行解读就显得非常重要。解读上海数据需要哪些标准呢?我们知道,从2010年以来,上海在“转型驱动,创新发展”过程中,正在经历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型的艰难过程,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上海增长的关注点早已不是总量的增长,而应该更加注重结构的优化、效率的提高和民生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事实上,截至2015年底,上海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31万人民币(约1.6万美元),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虽然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但由于基数已经较大,经济增速放缓也是必然结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总量的数据指标不应该成为我们判断上海当前宏观经济好坏的数据的标准了,而更多的结构性的和质量的指标更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二、上海工业增加值的现状究竟如何?

争论的一个重点问题就是上海的工业增加值问题,“一地鸡毛”一文从上海1-8月的总数据出发,认为上海工业总产值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2%,其中规上企业下降2.3%,因此得出上海制造业“上海瘫”的结论。笔者认为,制造业在下降这是上海近年来的事实,这点是必须接受的,事实上,近年来,上海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退二进三”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所以制造业增加值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中占比持续下降,从最高点时的60%以上已经下降到2015年30%作用。即使在制造业体系内部,产品生产也必然在上海逐渐淡出,围绕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才是上海发展的重点,如以2015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来看,全年上海实现3746.02亿元的增加值,同比增长4.5%,但其中的制造业增加值仅1673.49亿元,同比下降0.1%,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却实现了8.7%的增加值,达到2072.53亿元,高于同期上海的GDP增速。所以,上海仅仅看制造业的数据对于判断上海的宏观经济现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关注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情况更具有解释力。事实上,从2016年以来上海服务业的表现情况来看,用“优良”两个字来概括还是比较恰当的:从2016年上半年增加值的情况来看,上海的高端服务业增长势头良好,其中金融业增长17.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6.5%,1-7月份规上社会服务业企业的营收增速也说明了这一点,比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15.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利润甚至同比增长55.5%等等。另外,从1-8月上海制造业的经济效益上来看,制造业在营收下降2.9%的情况下实现了利润4.7%的增长。这些数据都在说明一点,上海的制造业结构在不断优化。所以我们完全没必要为制造业总产值的下降去“杞人忧天”。

三、我们是不是仍然要考虑上海的消费问题?

供给侧改革仍然离不开需求侧的引导,但是,遗憾的是文章在解读上海经济的时候,却“选择性”地漏掉了2016年上海的消费变化情况,这对于消费占上海全部GDP将近60%的一项重要指标的忽视实在是不应该的事情。事实上,从2016年的几个数据来看,上海在消费上的表现至少应该算是“良好”的。比如从支撑居民消费的指标——居民收入情况看,2016年上半年,上海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533元,同比增长8.9%,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30元,增长8.9%,农村居民14638元,增长9.7%,都远高于同期上海的GDP增速。消费支出上,上海的人均消费支出在2016年增长了7.2%,其中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7.2%,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8.1%。那么,是不是上海居民的消费都在住房上呢?非也!数据也说明了这个问题:2016年1-8月,上海居民在与房地产无关的零售环节消费增长了7.9%,高于同期GDP的增速。其中吃穿用烧四个方面分别增长3.7%、9.4%、10.7%和-6.2%,可见,这四个方面上海居民生活是明显改善的(注:烧指居民的能源消耗,在其他指标不变的情况下,能源消耗指标的下降意味着能源利用率的上升)。

四、进出口的数据是否真的如此悲观?

文章争论的一个重点是上海进出口数据的变化问题,“一地鸡毛”一文用上海7月份的数据得出上海无论是关区进出口还是本市进出口均出现下降这个结论。但重点是上海是否还需要进出口总额的持续甚至高速的增长。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不是因为上海每年的吞吐量增加多少,而是取决于上海未来在全球航运格局中的影响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所以,我们看到,伦敦港每年集装箱吞吐量只有300多万箱,只有上海的1/10,却仍被公认为世界第一的航运中心。事实上,上海港口集装箱的吞吐量已经从2013年起连续三年全球第一,在周边地区港口(如宁波-舟山、南通等)兴起的大背景下,上海进出口增长的数量放缓是必然的。上海未来在进出口上需要做的是要将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和能力强势,所以贸易结构的优化和改善对上海来说显得更重要。而在这方面上海2016年的表现确实是不错的:2016年以来,上海的一般贸易品的进出口除一月份小幅下跌外,随后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1-8月累计增速达到7.8%,其中8月份单月增速甚至达到18.1%。在贸易主体方面,上海私营企业的异军突起更是引人注目,至8月份已经累计增长9.1%,其中8月份增长14.5%,上海私营企业在上海进出口中无论是进口额还是出口额均已超过国有企业,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潜力。出口结构的不断改善说明了上海的进出口现状并没有想象中悲观。

五、上海服务业企业经营情况真的很差吗?

大家关心的另一个问题也就是上海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服务业问题。正如“一地鸡毛”提到的上海大型批发和零售企业利润、社会服务业利润、文化娱乐业、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等的利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这里面我们还是要弄清楚上海要发展的服务业究竟应该是什么类型的服务业,是传统服务业还是高端服务业,而不是笼而统之的全部服务业。事实上,从服务业的总量上看,上海的传统服务业(批发零售、租赁和普通商务服务等)实际上已经很高了,同时由于受到互联网物联网经济带来的冲击,增长已经非常困难,更难说盈利了(餐饮由于其特殊的即时消费特征,目前受到的冲击较小),因此,传统服务业营业收入和盈利水平下降在所难免,所有看上海的服务业不能仅仅关注上海的传统服务业,而应该更多关注上海的高端服务业。而事实上是上海与生产、民生有关的高端服务业正面临着非常迅速的发展机遇,比如上述提到的为生产服务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8月利润增长了55.5%,而与民生有关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都有较高的利润增长(分别为47.1%和25.8%)。

当然,这里需要解释一下这些文章中提到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利润负增长的问题。前者利润下降并不意味着信息产业在上海出现了增长的“拐点”,事实上,2016年1-8月,整个信息产业的营业收入达到1867.03亿元,增长了11%,利润224.87亿元,下降5.9%,但是,我们看到信息产业的利润率水平仍然高达12.1%,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利润率甚至高达36.1%!所以我们认为信息产业“失陷”的结论下得未免太早了些。而至于文化和体育和娱乐业利润负增长的问题我们需要从该产业的特点来加以判断,事实上,该产业作为上海民生方面的重要产业部门,对它的评价并不在于盈利多少,而是在如何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的考量,往往是投入越大,受众越广,利润越薄,微利甚至没有利润是可以接受的,比如2012年和2014年,上海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利润都出现-26.8%和-46.2%的下降。

六、上海宏观经济数据中的问题有哪些?

前面聊了很多上海宏观经济的好,但是上海的宏观经济就真的没有问题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上海在经济发展和转型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所以并非无懈可击。

其中首推的当然是房地产,自去年以来,上海房地产开发投资2262.37亿元,同比增长8.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8.9%,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1742.16万平方米,增长19.6%。其中,住宅1310.25万平方米,增长9.1%。上海的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根据中国房地产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8月底,上海一手房交易价格同比上涨34.38%,二手房同比上涨26.76%,上海的房价已达到44750元/平米,单位房价仅次于北京和深圳,是南京的2倍,杭州的2.37倍,苏州的3.01倍,无锡的5.25倍。房价的高企导致上海的房租的平均价格是南京的1.75倍,杭州的1.56倍,苏州的2.48倍,无锡的3.26倍。房价的上涨带来上海商务成本的上升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上海的城市创新能力和水平。

其次是税制改革对上海服务业促进作用尚未显现,特别是对上海贸易企业的促进作用没有体现出来,事实上在营改增的初衷是希望能够通过进一步降低服务业的运营成本和税收成本达到促进贸易(包括批发和零售业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效果来看,税制改革以后对批发零售产业的影响甚至是负面的,整个2016年上半年,上海的大型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在零售总额仅实现0.7%增速的前提下,其税收却同比增长了18.9%,企业的利润却下降了23.8%,一升一降之间,说明我们的税收政策未能真正体现出与实体经济同步发展或者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

再次是服务业,虽然上海高端服务业近年来快速增长,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看到的是高端服务业的占比仍然很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仅占全部规模以上社会服务业企业营收的10.6%,即使加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这些新型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占比也只有16.4%,结构改善的空间还很大。特别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由于该行业市场化程度偏低,因此需要在未来加快改革的力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