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美教师建议朋友去中国看看消除误解,党报刊文:不去才是遗憾

高石 朱小棣/人民日报
2016-10-08 08:30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惊叹之旅——

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人留恋不已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日前发表文章,报道了有中国留学经历的美国学生对中国所持的态度。近八成受访者表示,在中国学习生活的经历让他们认识了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对中国的态度“更加积极”。

24岁的亚当·卡拉翰来自美国阿肯色州费耶特维尔市的一个小镇。2005年,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亚当全家搬到了深圳蛇口,15岁的亚当一开始非常抗拒,因为中国对他完全是一个陌生的国度。起初,亚当感受到了巨大的文化冲击,“语言、食物甚至气味都是完全陌生的。但中国人非常友善,我很快就适应和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在深圳读了两年中学的亚当,2007年回国时非常不舍。“我在中国过得非常快乐,真的不想离开。”

回到美国,亚当并没有与中国疏离。“我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抱着这样的信念,亚当在大学里坚持学习中国历史、文化和语言。“我对中国取得的成就惊叹不已。我认真学习了新中国的历史,因为我想知道是什么力量让中国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在短短几十年里发生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

2012年,亚当带着好奇与疑问,满怀着期待与喜悦重返中国,开启了第二次中国留学之旅。有一次,亚当和同学们住在一个云南傣族的村庄。“寄宿家庭把我们当一家人,虽然几乎语言不通,但他们与我们分享自己拥有的一切。这让我感受到了超越国籍和种族的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情感联结。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亚当带着他的问题走访了很多人,“讲起中国今天的成就,几乎每个人都跟我提到了邓小平和改革开放。”让亚当感到更加吃惊的是,他离开的这8年,他对中国的感情仿佛凝固在时空中,但中国发展的脚步并没有停歇。“毕业后我去南京和上海工作了一段时间,亲身感受了中国的快速发展。”

回到美国后,亚当总是建议身边的朋友一定要用开放的眼光和平等的视角去中国看一看。“中国,早已不是西方媒体口中的那个没落帝国,也不是火龙漫天飞舞的神秘之地,更不是只有廉价劳动力、制造廉价商品的超级工厂。中国和美国一样,拥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开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发展速度令人惊叹。”

就读于怀俄明州大学的庞彦,课余是学校的汉语助教。他说,大部分美国学生去中国留学前,知道最多的只是中国功夫和美食。“但是他们回来以后,都会来和我分享他们的‘惊叹’之旅——发达的电商、快捷的高铁、便利的运输网络和高效的快递服务、强大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对他们产生了巨大影响。好几个学生跟我说不想回来了,想留在中国。”

曾在南京外国语学校任教的山姆·布恩佐证了庞彦的说法,他说:“中国物价水平低,一周只花60美元就能吃得很好,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公共交通网络非常发达,真希望美国也能有中国那样的高铁,又快又便宜。”要知道,在美国,从华盛顿到纽约3个半小时的普通火车票价就要160美元左右,合1000多块人民币。

机会之旅——

在这里学习的日子成为命运改变的开始

犹他州众议院多数党领袖埃里克·哈钦斯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他告诉记者,该州学习汉语的人数占全美的30%。哈钦斯认为,语言上的多元化对犹他州的经济大有裨益,熟练掌握汉语为他们与中国商人做生意、打交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说:“中国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学会正确地与中国人交往变得日益重要。”多年前,犹他州政府就意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立法资助汉语教学,在部分公立学校,小学到高中都教授汉语。在大学里,还有一个资助美国学生赴中国进行一学期学习交流的项目。

“犹他州的美国学生去中国可不是去学汉语的,而是以汉语为工具,在医院、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继续深造、强化自己的专业。很多中国朋友和投资者来到犹他州后,惊奇地发现,这里很多美国人都能讲流利的汉语。”哈钦斯得意地说。

亚当也告诉记者,凭着自己留学中国的优势,他目前就职于一家位于洛杉矶的美国公司,“这里有美国最大的华人社区,我们需要接触很多中国客户,我在中国的经历和汉语能力让我更能胜任这份工作。我很喜爱这份工作。”

第一次见到富兰克林·安纳的时候,他正在给将要赴中国任教的美国学生介绍自己的“中国经验”。这个身材高大的黑人小伙用英文夹杂着流利的汉语讲得滔滔不绝:“和中国朋友见面我们一般不说‘你好吗?’,因为‘干吗呢?’‘吃了吗?’才是正确的打招呼方式。”逗得大家阵阵发笑。富兰克林的中文名叫安福来,现在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学项目协调员。早在2012年他首次赴中国前,就已经能够听懂汉语对话内容,甚至连俗语都不在话下。他说这都要归功于他在克拉克大学的中国朋友,为他的汉语学习做了启蒙老师。

到中国后,通过不懈的努力,他的汉语能力更是突飞猛进。一次乘坐火车的经历不但让他亲近了普通的中国人,更是给了他开口说汉语的信心。一次,他乘坐K字头列车从北京前往济南拜访朋友。“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坐火车,我是那节车厢里唯一的‘老外’。一位乘客听到我在用汉语和旁边的阿姨交谈后就坐了过来,和我攀谈起来,慢慢的,几乎整个车厢的人都围在了我们身边。”

“在中国学习的日子是改变我命运的一段经历。”回到美国后,安福来优异的汉语能力让他出类拔萃。他每天工作的一部分就是与以汉语为外语学习的美国学生打交道。“虽然我的工作才刚起步,但是我能够充分利用和分享我在中国的经验,在全美高校和教职员工中推广汉语。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促进和鼓励更多的美国学生学习汉语或者去中国留学,去了解中国。我的工作本身也对我个人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今年27岁的凯尔去中国当老师前,是田纳西州伊丽莎白敦的一名IT人士。“我并不喜欢自己原来的工作。但是在我们那儿,年轻人要是想有份体面点儿的工作,只能当护士或学计算机。”22岁时,凯尔开始学习汉语,初衷只是为了能与上海女友的父母交流。他用4年时间自学汉语,却间接成就了自己的圆梦之旅。2015年,凯尔通过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的资助,赴宁波一所小学教英语,课余时间自己也做口语外教。正是这一经历让他结识了自己的投资伙伴,两人在聊天中一拍即合,决定在深圳开一间专业的健身中心。

“对有能力、有梦想的人来说,中国真的遍地都是发展机会。”接受采访的当天,凯尔驱车6小时来到华盛顿孔子学院咨询。他此行任务是为即将赴中国教书的安生教育大使们传授经验,但更大动力是咨询再次赴中国留学的机会。凯尔已经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六级测试,希望能够申请到孔子学院的奖学金。

理解之旅——

“未来的美国领导人,很可能是个‘中国通’”

山姆有个博客,记录了他在中国的点点滴滴和心路历程。在2015年8月25日的第一篇日志中,他这样写道:“做出赴中国任教的决定肯定不容易,至今我还是会对自己的决定感到惊讶。作为美国人,我们每天在新闻中听到的有关中国的新闻,就是中国对美国又产生了什么威胁。”亚当说,由于受到西方媒体的误导,一部分美国人对中国的态度偏消极。

“你知道,美国媒体都是有政治立场、报道倾向和利益驱动的,你不能指望他们说太多中国的好话。所以这也是我建议我的朋友们一定要去亲眼看看中国的原因。只有亲自去了解,才能消除误解。” 亚当学成回国后,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他与父亲的不懈努力和推动下,他的母校开设了汉语教学课程。“虽然只是一小步,但让更多的美国人学习和了解汉语和中国文化,非常有意义。”

纳森·蒙哥马利的中文名叫吴言,和中国也有千丝万缕的缘分。在美利坚大学毕业后,吴言来到中国,成为安徽省马鞍山市的一名英语老师。“在中国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我去过的国家中,没有哪里像中国一样同美国在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传承中拥有如此之多的共同点,因此两国没有理由不成为伙伴。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吴言坦言,在对外开放、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方面,中国政府比美国政府要做得超前得多。“在中国,每个学生从小都要学习英语,有约一亿人熟练掌握英语技能。而在美国,只有少部分家长会送孩子去学汉语。美国政府必须意识到这种不对等。”目前吴言就职于华盛顿一家非营利性质的教育基金会,致力于加强中美两国间青少年的交流。

吴言表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美国人不能再对中国视而不见或抱有偏见。“很多人觉得中国应当顺应西方的发展模式,但我不这么认为。中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发展模式,而且发展得很好。”有了海外留学经历,吴言说现在自己看问题时会有更加宽阔的国际视野,也能更好地理解国际热点问题,“不是带有本国利益的偏见,而是要设身处地地想问题。” 在吴言的影响下,他的弟弟乔舒亚也申请了赴中国学习的交流机会。

凯尔也认为,“相比起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太少了。中国人喜欢吃饺子,最爱的颜色是红色,这几乎是一些美国人对中国了解的全部了。”凯尔对这种情况既不解又很遗憾,“我的中国朋友则对美国非常了解,他们很关心在美国发生的事情,对很多现象的理解甚至比我还深刻”,这种反差令凯尔印象深刻。凯尔认为,现在有很多中国人会选择来美国旅游、到美国留学的方式来近距离地了解美国,美国人也能通过和他们的交流了解到更真实的中国,但了解中国最好的方式还是亲自到中国去,“中国的和平崛起将是未来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件。美国人肯定会有更多的机会和中国人打交道,我们必须抛弃各种成见,媒体也应该消除偏见,否则对美中两国、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都不是一件好事情。”

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意识到,未来中美关系将在世界格局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美国留学领域最具权威的国际教育协会公布的2015年各国有关留学生的“门户开放数据”显示,2013至2014年,中国在美国留学生海外留学目的地非欧盟国家中排名第一,在热门总榜中排名第五,共计13763名美国学生赴中国留学。(原题为《感受中国发展进步的脚步——美国留中学生的中国故事》)

附文:

中国之行,势在必行(观点)

朱小棣

在大批中国留学生纷纷踏上美国土地,来学习、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同时,去中国的美国年轻人也越来越多,有留学生,也有少量去工作的,甚至还有很多退休老人也在打听去中国工作、生活。虽然在人数上还远不能与来美国的中国人相比,但两国政府都在积极推动,希望能有更多的美国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其中也包括鼓励更多的美国人到中国学习生活一段时间。

这是一个势在必行的大方向。全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往美国跑,这是过去几十年的历史潮流,原因很简单,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迅猛,吸引了大量人才。随着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其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自然也会强烈地吸引来自世界的目光与好奇,包括美国人的热切关注。

由于各种原因,身居美国的人们,在认知上一时还跟不上中国的快速发展变化。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切身体会中国的快速发展,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既然是真实的中国,就必然包括方方面面,至少是正负两面的客观存在,绝不是被美化或丑化之后的单一失真的形象。真切了解一个快速变化的中国,既是许多美国人今天的愿望,也是那些有幸已经去过中国的美国人所津津乐道的必然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

中美两国政府,也应该继续努力加强这方面的沟通与合作,让更多的美国人有机会到中国去实地考察、学习和生活一段时间。这不仅对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十分必要,也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相互了解不够,就必然会产生隔膜、误解和冲突。中美之间不太平,世界也就谈不上太平。

可喜的是,那些去过中国的美国人,大都对他们的中国之行感觉满意,觉得去中国是做对了,没有遗憾。从我个人直接和间接了解的情况看,过去二三十年间,大部分去过中国的美国人的普遍感受,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们普遍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友善和热情。二是他们目睹了中国的最新发展,特别是当这些新科技、新发展建立在原有十分落后的基础之上,就更令人瞩目。三是他们惊奇地发现,中美之间其实存在着大量文化方面的水乳交融,以及价值观方面的基本重合与认同。中国很可能是他们去过的最陌生同时也是最熟悉的地方。

国之交在民相亲。如果我们认真回味这三个方面的真实含义和重要意义,就会发现这其实正是我们应当维护的基本点。热情友善是中国人民一向具有的优良传统与美德。科技进步与突破,是中国人民和政府的骄傲,也是大家继续追求的目标。中美文化的合作交流与交融,正是体现了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成果,代表了世界人民的共同向往,也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和平共处、多元发展的健康状态。

从美国方面来说,需要做的可能会更多。首先是政府必须继续鼓励本国国民了解世界、了解中国,通过教育国际化继续提高美国人民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及尊重,为年轻人创造更多出国留学的机会。必须让更多的年轻人到中国去学习生活,亲身考察那里的一切。在充分自由地学习和了解的过程中,放飞自己的人生理想。由于世界多元化的进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年轻人去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战略性的选择。未来的世界变化将会证明,不去中国,才是遗憾。中国之行,势在必行。(作者为美国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副主任)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