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海上争霸︱长袖善舞的英国是如何走向四面楚歌的

Q先森
2016-12-16 10:20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1689年到1815年,以英法两国为首的两大结盟阵营之间爆发了七场战争,史称第二次百年战争。前四场战争中,英国都能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充分运用结盟外交手段,大量出资补贴盟国军力,在欧洲大陆遏制法国称霸;或者牵扯法国的精力,使其不能充分发展运用海上力量,从而为英国赢得海上霸权地位。

背信弃义的英国

随着英国势力范围扩张、殖民地贸易迅猛增长,海外利益日趋重要,耗费巨资干涉欧洲事务看起来得不偿失,英国源远流长的孤立主义政策占据上风,在七年战争(1756-63年)后期已见端倪。

七年战争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在欧洲、亚洲和美洲同时发生持续的、重要的战争),尽管拥有领先欧洲的财政和国债制度,英国也面临着巨大的军费压力。七年战争期间,英国平均每年财政支出1450万英镑,比上一场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期间高出60%。1761年政府花费更高达2100万英镑,其中海军、陆军费用以及用来偿还国债利息的支出合计占到90%以上,英国国债总额在1760年就突破了一亿英镑大关,在当时这绝对是天文数字。

七年战争

英国与普鲁士于1756年初正式结盟,两年后英普签订补助金协议,根据协议英国每年付给普鲁士67万英镑。普鲁士是七年战争期间英国最重要的盟友,没有普鲁士的强大陆军在欧洲牵制法国,英国不会很快在海外战场赢得胜利。

1760年英国击败法国,先后占领魁北克和蒙特利尔,在北美殖民地获得了决定性胜利;印度等战场也成功在望,英国最看重的扩张殖民地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花费英国大量补贴的普鲁士则深陷危局,法国占领了莱茵河地区,俄奥联军一度攻占柏林。出于上述种种考虑,英国打算与法国为首的联盟和解,摆脱普鲁士这个好战的累赘。

1761年英国背着普鲁士与法国秘密谈判,1762年4月,英国正式停止向普鲁士提供补助金,标志着英普同盟的破裂。由于俄国临阵倒戈,参加七年战争的各国也疲惫不堪,多线作战的普鲁士侥幸成为战胜国,但损失惨重的腓列特二世对英国背叛耿耿于怀,战后多年开展反英宣传。英国赢得了战争,但输掉了一个重要盟友,这是后来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被全面孤立的起点。

英国:被孤立的霸主

七年战争后,英国已成为事实上的全球霸主。英国最强有力的对手法国实力大衰:海军舰队损失殆尽,殖民势力被英国赶出北美大陆和印度,海上航道被英国海军控制,财政危机一如既往地出现,法国快要沦为欧洲二流国家。法国在国务大臣舒瓦瑟尔的领导下,叫嚣着要向英国复仇。然而由于财政状况恶化,战后头几年法国海军力量恢复缓慢,法国不得不奉行一种不刺激英国的妥协策略,这在福克兰群岛事件(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开战,就是为争夺此群岛)中表现得最清楚不过。

舒瓦瑟尔,1758年到1770年任法国国务大臣

福克兰群岛位于南大西洋、今阿根廷东南的海域中,本属于西班牙势力范围的边缘。英国自恃海军强大,公然在福克兰群岛修筑堡垒。1767年西班牙要求英国拔除这些军事设施,舒瓦瑟尔告诫盟友西班牙,要求其忍耐两年。1770年,西班牙悍然派兵拔除了群岛上的小型要塞,英国一怒之下,立即动员五十艘战舰威胁西班牙,而法西两国的海军远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一番斗争之下,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免去了舒瓦瑟尔的职务,以避免爆发战争,他同时暗示西班牙,如果英西开战,法国不会支持西班牙,最后西班牙只能吞下苦果。

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开始,就与英国为首的阵营顽强对抗的法西联盟竟然屈服于英国强硬的炮舰外交,欧洲的均势格局已被打破。拥有这样难以挑战的地位,英国自然不像过去那样渴望建立同盟。

七年战争最后时刻倒戈支持普鲁士的俄国,本来可以成为英国的盟友。叶卡捷琳娜女皇的结盟条件是俄国与其他国家作战时,英国需提供援助,并且要求英国支持女皇在波兰的王位候选人。英国不想卷入与己无关的欧洲事务,拒绝了俄国的要求。俄罗斯退后一步,只要求英国在波兰支持俄国,并提供50万卢布的补助金,这远低于七年战争时期英国每年补助给普鲁士的67万英镑,但由于财务压力,英国也拒绝了这个不高的开价,又失去了一个潜在的强大盟友。

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96年在位)

面对英国作为霸主的强硬外交政策位以及三心二意的结盟态度,欧洲诸国(包括上面没提到的荷兰、瑞典、丹麦、葡萄牙等)认识到英国才是对他们在欧洲和全球经济利益与战略地位的最大威胁,因此力图恢复对他们最有利的“势力均衡”格局,但这些国家彼此也矛盾重重,如何能联合起来对付英国?需要一个特殊的时机。

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

七年战争的开销惊人,英国财政压力沉重。用于北美殖民地的财政支出在1764年也达到了35万英镑,这个数字是十五年前的五倍;由于普遍的贸易走私,英国在殖民地的收入(主要来源就是关税)少得可怜,严重地入不敷出——殖民地财政支出比收入高出四倍。七年战争后,英国开始向殖民地居民转嫁财务负担,推出《糖税法》和一系列新税,严厉打击走私活动。更关键的是,1765年英国通过《印花税法》,这是英国第一次试图对北美殖民地征收直接税。

英国税收政策的改变在殖民地激起了滔天的反对浪潮,殖民地居民秉持来自宗主国的“无代表不纳税”原则,认为殖民地在英国议会中没有代表,所以英国政府征收直接税就是对他们天然权利的侵犯。90%的殖民地商人都是走私贸易者,《糖税法》更不得人心,遭到普遍抵制。英国政府做出让步,废除了茶税之外的大部分税种。不过茶税还是被殖民地居民视为英国暴政的象征。双方的敌对行动逐渐升级,1775年莱克星敦的枪声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独立战争中的长岛战役(1776年)

法国等欧洲国家终于等来了向英国复仇的机会。早在独立战争爆发前,法国就派人去北美煽动殖民地居民反对英国统治。本杰明·富兰克林于1767年写道:“我知道制造阴谋动乱的国家(法国)希望看到局势发生混乱,在英国与其殖民地之间制造不和。”

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与世界头号强国英国开战,而他们的正规军只有一万多人,武器弹药极度缺乏,也基本无正规海军,迫切需要欧洲国家的援助,殖民地和欧洲列强的合作本应该是一拍即合。但殖民地长期由英国统治,法国一直被视为英属殖民地居民的敌人,七年战争期间,殖民地军队就与英军并肩作战,打击法国。故而殖民地居民在感情上更亲近英国,殖民地领导人还担心,同法国结盟,即使获胜也可能沦为法国的附庸。

随着时局的发展,殖民地领导人意识到要击败大英帝国,没有欧洲强国的支援是不可能的。1776年2月,殖民地开始向法国等国求助,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很快提供了一百万里弗尔的资金。西班牙在美洲拥有庞大殖民地,原本对殖民地反抗宗主国的斗争颇有敌意,但英国不肯在欧洲事务上让步,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也拿出与法国相同额度的资金援助北美。荷兰则以自由贸易为借口与殖民地进行军火交易。

不过,由于殖民地与英国军事实力的巨大差距,欧洲国家对前者获胜不抱很大希望。考虑到如果英国获胜,他们会遭到报复,因此这些国家还只是向殖民地提供非正式援助。

1777年10月美国军队取得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对殖民地人民的信心大增。打击报复英国的机会不容错过,1778年5月,美国与法国正式结盟。“法美同盟条约的意义不仅在军事方面,它在政治上、道义上都给了殖民地人民以有力的支持,也影响了其他欧洲国家对待这场战争的态度。”西班牙和荷兰也陆续对英国宣战。

萨拉托加大捷

此时,英国也在欧洲急切地寻找盟友,主要对象还是俄国。部分地出于对英国曾两次拒绝与俄国结盟的报复,叶卡捷琳娜不但先后三次拒绝了英国大使和国王乔治三世的结盟请求,更发起了一个针对英国的 “武装中立同盟”。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1760-1820年在位)

英国与法、西、荷交战时,实施海上封锁,拦截中立国船只。武装中立同盟的目的是保护中立国与英国敌国的航运贸易,其实帮助了法国和西班牙。来自波罗的海的海军物资能够毫无障碍地送到法国和西班牙的船坞,从而也有利于美国人民的独立斗争。瑞典、丹麦、普鲁士、奥地利、葡萄牙和两西西里王国先后加入这个同盟,英国陷入彻底的外交孤立之中。这对一向擅长运用“合纵连横”策略的大英帝国来说,情何以堪!

独立战争期间,法国向美国提供了800万美元的资助和贷款,西班牙援助了65万美元,荷兰提供了180万美元的贷款,欧洲各界还募集了200万英镑的捐款支援殖民地人民,殖民地用于独立战争的花费有三分之一来自欧洲。此外,7000多名志愿者奔赴北美直接参战,美国军队所用的弹药90%由海外提供,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法国。

欧洲各国参与独立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打击报复英国,恢复欧洲的“势力均衡”格局。但毫无疑问,来自欧洲的资金物质援助,以及法国、西班牙与荷兰等国的参战是美国打赢独立战争的重要条件。

自顾不暇的英国海军

七年战争后,法国一直积极整顿军备、伺机复仇。

1760年法国的海军拨款仅有3000万里弗尔,同期英国海军则至少有8100万里弗尔,但战后和平时期,英国海军开支锐减,最低不到战时的五分之一。法国则逐渐加速扩张海军,到1780年海军预算高达1.69亿里弗尔,1782年更超过2亿里弗尔,法国海军成为“王国第一军种”。1779年,法国海军拥有80艘战列舰,其中大部分比英国同类战舰更大、更快、设计更合理,也有受过良好训练的海军军官。西班牙也拥有60艘战列舰,尽管行动效果与其规模不甚匹配。

第二场百年战争的前几次战争中,英国海军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皇家海军至少应该与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一样强大。但是到独立战争之时,皇家海军已经做不到了。

英国海军主要分布于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西印度群岛和美国东海岸,但在每个地区都没有优势,也不敢集中运用兵力,从上述任何一个战场撤退。皇家海军甚至无力阻止法国和西班牙舰队横穿英吉利海峡,英国本土一度面临被入侵的危险。海军力量不足也是英国接受“武装中立同盟”的原因,否则就要面对北方国家(荷兰、丹麦、瑞典和俄罗斯等)80艘左右战列舰的威胁,在法西海军已经控制英吉利海峡的情况下,无异于引火自焚。

独立战争中的切萨皮克海战(1781年)

法西联合海军拥有数量优势和整体有利的外交、政治局势,但由于信心不足、利益分歧等原因,没能充分抓住机遇,将优势发挥到极致,彻底击垮英国,英国海军也因此避免了更大的失败。

法国、西班牙等国海军占优,欧洲国家对英国的孤立,以及他们对美国的援助确实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但英国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这场战争超过了它的极限。正如以法国的国力无法同时拥有强大的陆军和海军,英国举债能力固然卓越,但在海上艰苦作战的同时,就很难在3000英里以外的广袤大陆上打赢一场后勤保障难度极大的非正规战争。

在已经投入五万陆军的情况下,如果继续增兵,不但打破英国军种平衡,英国财政恐怕也难以为继。独立战争期间,英国政府平均每年花费2100万英镑,其中1780年为2260万英镑,当年收入却仅有1170万英镑。战后英国国债总额飙升至2.3亿英镑,“英国公众对政府能否通过和平时期的税收支付庞大的债务非常担忧”。

独立战争中的主要战役

在第二次百年战争的前几场战争中,海洋和陆地全面多线作战的艰难境遇,正是英国每次都竭力施加给法国的。英国主要利用其欧洲盟友与法国为首的联盟打地面战争,分散消耗法国的国力,令其不能发展海军,而自己凭着强大的皇家海军在海上击败对手,获取丰厚的殖民地利益。独立战争期间,形势反转,法国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法国打了一次漂亮的翻身仗,英国失去了繁荣的北美东海岸,战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也让法国和其盟友尝到了胜利的甜头。但战争期间法国疯狂加码海军和支援美国,其军费高于法国前三次战争的总和,法国经济和财政又承受不起了,西班牙和荷兰的经济也陷入困境。更出乎意料的是,法国帮助美国人赢得了独立,但英国并没有增加一个对手,战后美国迅速与英国恢复贸易,其增长速度也是美国与欧洲国家中最快的。

沉重的债务负担、财政改革的失败、频繁的自然灾害以及君主专制下的种种政治与社会弊端交织在一起,史诗般的法国大革命就要爆发。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