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盐价放开了,但供给却没放开

2016-10-11 19:14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近日,发改委决定自明年起,全面放开食盐出厂、批发和零售价格,打破食盐批发、零售的区域等限制。很多人在纠结食盐会不会涨价,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

盐是居民生活必需品。自古以来,政府就利用居民对盐的刚性需求征税(或获得额外的收入),实行盐铁专营。盐税及额外利润藏于价格之内,居民难以体会到税的存在,只会将怒气转化成对行业垄断的批评,税负苦痛感不强。民国以前,盐税收入常年占财政收入的一两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甚至有意将盐税独立,由此可见盐对于政府收入的重要地位。

原有的盐业专营体制包括定点生产、批发专营、运销管理、政府定价、区域市场准入等一系列限制,但这种体制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越来越显得格格不入。例如定点生产曾经在电视、冰箱等领域广泛存在,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下,最终都走向了衰亡。

为什么这些限制是不合时宜的?以定点生产为例,在买方市场中,需求指导生产,但“定点”的来源并不是市场需求,而是行政审批,生产出来的商品没办法适应市场,卖不出去,自然会被有竞争力的生产厂商取代。

食盐也是如此。据发改委的表述,盐行业多年来产大于销,处于产能过剩。但产能过剩的食盐市场,并没有满足居民对食盐的多样化需求,比如,市场难见无碘盐。

盐业产能过剩以及政府从盐中获得的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甚微,是盐业体制可以改革的时代背景。尽管如此,由于盐业涉及300多家生产企业和4000多家流通企业,是一股不小的利益群体,几轮讨论之后,在2009年出台了盐业改革的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11年取消食盐专营,实行食盐市场化,但最终还是落空。

此次盐业改革在“释放市场活力”的基本原则下,放开了食盐价格、取消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只能销售给指定批发企业的规定,允许生产企业进入流通和销售领域,这些都是亮点。正常的逻辑下,产能过剩的食盐市场,在市场化的环境下,必然伴随着食盐品种的丰富和食盐价格的下跌。但现实可能未必如意。

此次盐业改革方案放开了食盐价格管制,但也有很多妥协,例如“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确保企业数量只减不增”,“坚持批发专营制度,以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和食盐批发企业为基数,不再核准新增食盐批发企业”,这些政策变相提高了现有生产、批发资格的牌照价格,可以视为对现有食盐生产、批发企业因放开价格管制等改革导致损失的补偿。

虽然,放开了食盐价格,但又强化了定点生产企业的数量,下游放开了,上游却没有放开。所以,要避免盐业改革的成果被侵蚀,食盐生产和批发的准入限制应当尽快全面取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