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冷战不“冷”:拉美“秃鹰”如何掀起腥风血雨

张琨
2016-12-26 10:36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莱特利尔-墨菲特惨案

1976年9月21日的清晨,奥朗多·莱特列尔(Orlando Letelier)驾驶一辆白色轿车行驶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大街上。同车的除了奥朗多的秘书米切尔·墨菲特(Micheael Moffitt),还有秘书的妻子罗妮·墨菲特(Ronni Moffitt)。

在三年前,智利军事独裁者皮诺切特发动政变的当天,作为时任的国防部长,奥兰多成了阿连德政府中第一个被软禁的高官。政变之后数日,在美国国务院的要求下,他离开了被羁押的达森岛(Isla Dawson),并流亡到了华盛顿。

由于之前美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以及阿连德政府初期智利驻美大使的工作经历,奥朗多在美国的政商两界拥有极为广泛的人脉。在流亡华盛顿的日子里,这位被美国政界称作“最优雅的左派”很好地利用了自己手中所掌握的资源、以“人权问题”为突破口,不断地在参众两院中进行游说,要求美国政府削减甚至取消对皮诺切特政府的军事经济援助。虽然游说的实际效果不甚乐观,然而一些议员向国会提出的相关议案还是多多少少影响了皮诺切特政府在美国甚至国际上的声誉与形象,并直接导致了荷兰政府中止了对智利的投资计划。除游说工作之外,奥朗多还与流亡在古巴的原智利总统阿连德之女——比阿特丽斯·阿连德(Beatriz Allende)——暗中有着密切的往来,并一起筹划在海外建立智利流亡政府。可以说,这是一个让智利的独裁者十分头疼的角色。

上午九时许,当奥朗多的轿车行驶到谢里登交通环岛时,道路中央早已安装好的遥控炸弹如期爆炸了。奥朗多当场身亡。秘书米切尔因为身处后排而侥幸逃过一劫,而他的妻子则没有如此好运,炸弹的碎片划破了她的颈动脉与气管,她倒在了自己的血泊之中。智利历史学家皮特·科布伦(Peter Kornbluh)多年后评价这起事件说:“在2001年9月11日本·拉登劫持飞机撞击五角大楼之前,莱特利尔-墨菲特谋杀案是在美国首都发生的最为无耻的国际恐怖主义事件。”

莱特利尔-墨菲特谋杀案

实际上,莱特利尔-墨菲特谋杀案只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拉美军事独裁政府统治下千百件惨案中的一起。在1964年到1976年间,拉美大陆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相继地落入军事独裁者/集团之手。为了更有效地镇压南锥体国家的左派力量,以及对现任政府造成不利影响的政治异见分子,在智利情报局局长胡安·马努埃尔·孔特雷拉斯(Juan Manuel Contreras)的邀请下,一个集合了智利、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等多国情报局成员的“秃鹰计划”最终成型。这一以数据情报交换为幌子的追捕暗杀合作机构,在短短的数年内不仅在拉美各国制造了多起令人震惊的惨剧,甚至还将这股腥风血雨带往了美国与遥远的欧洲大陆,莱特利尔-墨菲特惨案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例。

“秃鹰行动”的诞生

早在1973年皮诺切特发动政变之前,智利军队的四大分支就拥有各自独立的情报机构。政变成功后,考虑到当时依旧残存的大量左派,国内混乱不堪的局势以及邻国想借机侵犯领土的野心,1973年9月14日,皮诺切特以陆军的情报部门为基础,创建了“国家情报局”(Dirección de Inteligencia Nacional,简称DINA)。据档案记载,起初这一机构的成员总共为540人,成员大多来自陆军。作为皮诺切特的心腹之一,陆军上校胡安·马努埃尔·孔特雷拉斯被任命为该机构的最高领导人。据相关资料显示,尽管美国政府一开始竭力否认自己与情报局的联系,但实际上自创建之日起美国的中央情报局就一直与该机构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情报局的总部坐落在圣地亚哥贝尔格拉多大街上,毗邻智利外交部。虽然与外交部共用一扇大门,但总部的戒备十分森严,即便是内部工作员工,也必须假装成外交部的人员从一道联通的小门进去。这一机构主要的任务便是搜集智利左派以及其同情者的情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清除计划。皮诺切特政府试图通过这种暴力手段彻底清除智利左派,进而达到巩固军事独裁政权的目的。有鉴于此,在1998年皮诺切特最终被审判之时,西班牙法官就将国家情报局定义为“一个军事恐怖组织”。

自成立之日起,DINA就将打击的第一个目标确定为原阿连德政府成员以及残存的“左派革命运动”(Movimiento de Izquierda Revolucionaria, MIR)成员。在1973到1974年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之间,被秘密逮捕关押或者杀害失踪的人数就有1万多名。不仅如此,这一镇压浪潮甚至波及到了一些左派的同情者。许多人被拷打致死,一些知名人士或者党派领袖的尸体被扔在街头示众,而更多人的尸体不知所踪。这一现象在智利之普遍,甚至催生出一个新的专有名词:“失踪者们”(Los Desaparecidos)。

在这种高压政策下,智利左派纷纷出逃。社会党和共产党中的少部分人前往巴黎、民主德国或是加拿大、美国;而大部分MIR和社会党成员则选择了贝隆在任的民主政府——阿根廷。

这些外逃出去的智利左派在异国他乡并没有停下反抗皮诺切特暴政的脚步。欧洲和北美的左派纷纷游说各国政府,揭露皮诺切特的暴行,要求他们通过议会撤销对智利的各类支援,甚至请求断绝与智利的外交关系。在这批人中,奥兰多·莱特里尔便是一个典型。与此同时,聚集在阿根廷的智利左派人士也不遑多让。他们与南锥体其他各国的游击队领导人聚集在一起,试图制造机会重新掀起拉美左派革命的高潮。

奥兰多·莱特里尔与原智利总统阿连德

面对智利左派在境外展开的外交游击二合一的策略,皮诺切特政府很是恼火。一开始他称其为“鞋子里的石子”,虽然不会给军事政府带来致命的打击,但终究给他们带来了很多麻烦。然而,1975年DINA对富恩德(Fuente)和桑杜切(Santuche)的成功抓捕使皮诺切特意识到了左派力量的壮大,这坚定了他铲除他们的决心。另外,由于当时军事政府内部除DINA之外还存在着不同的情报部门,为了进一步加强其嫡系的实力并达到彻底掌控政府的目的,皮诺切特以及麾下的DINA也决心利用这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师出有名地建立一张布满整个南美的情报网络,从而进一步扩充自身的实力。

1975年8月在南锥体几个国家情报部门的例行集会上,智利的孔特雷拉斯提出了建立一个联合情报组织的建议。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大多数拉美军事独裁国家的响应。1975年的11月25日,在首都圣地亚哥,智利、乌拉圭、玻利维亚、阿根廷与巴拉圭各个情报部门的首领齐聚一堂,正式签署了有关“情报和行动合作”的协议。出于对发起者智利的敬意,参加此次会议的乌拉圭上校将这一联合行动称为“秃鹰”——以对应智利国徽中的安第斯山鹰。

“秃鹰行动”的诞生为拉美各军事独裁国家提供了两方面的便利。首先,横跨会员国之间的大型数据库的建立,极大方便了各个军事政府通过情报信息的共享来知晓并监视政治异见分子的秘密活动。为了方便各类数据的储存和传输,孔特雷拉斯在中央情报局的帮助下从美国引进了大型的计算机,并将相关人员与行动的报告全部数据化。除此之外,他们还在参与国之间设立了先进的电传机设备,按照从1到5的编号代表不同的国家(1代表智利,2代表阿根廷,3代表乌拉圭,4代表巴拉圭,5代表玻利维亚。后续加入的巴西、厄瓜多尔和秘鲁则编号6至8),以方便情报的交流与沟通。其次,通过“秃鹰”的提前安排,各国之间的情报成员前往行动成员国执行任务时,不仅可以免受海关和安全部门的盘查,而且还能得到当地情报部门的支持配合并享有外交人员才应享有的外交豁免权。在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妥当后,“秃鹰”张开了自己的利爪,跃跃欲试地开始了“捕食”自己目标的行动。

“秃鹰”在行动

在秃鹰计划提供的种种便利条件之下,智利“国家情报局”便开始了进一步的清洗活动。首先进入他们视线的便是原“左派革命运动”领导人米盖尔·恩里克斯(Miguel Enriquez)。1975年8月,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住宅中与下属进行秘密集会的恩里克斯被阿根廷的军警包围。虽然当时恩里克斯通过暗门成功逃脱,但两天后还是在附近一片玉米地里被相关的情报部门抓获并被解压回了智利。情报局对其进行了数天的拷问却没有得到多少有利的信息,于是将他秘密枪决。恩利克斯被捕之后,滞留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乌拉圭乌拉圭左派领导人怀特劳(Whitelaw)、赫克托·古铁雷斯(Hector Guitierrez)等人前去寻求乌拉圭原议员泽尔马·米盖利(Zelmar Michelili)的帮助,希望通过古巴大使馆离开这片是非之地。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这几人会面的三天后,人们在一座桥下遗弃的汽车中发现了他们的尸体。“秃鹰”不仅成功地暗杀了游击队的高层领袖,甚至将原本打算协助他们逃离的人也一同清除了。毫无疑问,这场清洗行动给在阿根廷的各国流亡团体带来了极大的恐慌。与此同时,在巴西、乌拉圭、玻利维亚、巴拉圭和委内瑞拉,“秃鹰行动”还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针对左派人士的绑架与暗杀活动。

之后,“秃鹰行动”将目光转向了欧洲以及北美那些知名度更高,同时也对智利影响更大的左派人士。其中,文章开头提及的奥朗多·莱特列尔便首先上了秃鹰机构的黑名单。在成功地刺杀了这名前阿连德政府时期的高官之后,皮诺切特政府还将这一恐怖事件推给了一小撮在美国的古巴流亡分子。当时智利驻美国大使馆的周报对于这一事件就特地摘取了《国家观察》(National Review)的一份报道,认为奥朗多的死与“在古巴的赞助下前往墨西哥有关”,并暗示“从他随身携带的手提箱中发现了他与阿连德女儿贝阿特里斯往来于古巴和美国之间的信件”。直到1992年西班牙律师费尔南德斯(Jose Agustin Fernandez)与马丁·阿尔马达(Martin Almada)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的档案馆不经意间发现了日后闻名的“恐怖卷宗”(Archivos del Terror)以及2003年美国外交档案的解密,才向人们展现了事实:当年安装炸弹的情报人员米歇尔·汤利(Micheal Townley)正是中央情报局和智利国家情报局的双料间谍。

奥朗多的遇害代表了“秃鹰行动”在这一时期的所达到的顶峰。在这种胜利的刺激下,孔特雷拉斯与乌拉圭军队高层甚至开始计划刺杀美国议院中支持对智利和乌拉圭进行制裁的美国议员寇迟(Koch)。除此之外,在欧洲大陆上,“秃鹰行动”也盯上了流亡法国的智利社会党高层。就在“秃鹰行动”对这两项行动进行计划之时,中央情报局和法国情报部门通过自己在南美的情报渠道获悉了此事,并及时叫停了相关的行动,这才没有酿成更大的恐慌与丑闻。但这次叫停,从侧面也反映了美国政府高层,特别是基辛格对“秃鹰行动”的知情。而这一事实则与此前莱特利尔惨案后美国方面声称毫不知情前后矛盾。实际上,在2003年记者迪金斯对原美国外交人士进行访谈之时,对方才承认:“对于类似智利发生的这起谋杀事件,我们不仅没有在公众场合没有采取一个强硬的反对姿态,甚至连在私下里也没有。”

基辛格与皮诺切特

“秃鹰”坠落

在美苏角力的冷战时期,美国放任甚至某种程度上协助“秃鹰行动”的立场还是比较容易解释的:那就是利用一切手段打压左派,从而尽可能地削弱前苏联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然而吊诡的是,虽然这一时期的美苏之间基本没有发生过直接的军事冲突,然而在世界的其他地区,在中东、东亚、东欧、印度支那、非洲与拉丁美洲,那些带着自身诉求却又被卷入其中的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冲突与战争,却几乎贯穿了整个冷战。那些发烫的枪管、令人血脉贲张的标语以及用热血铸成的一场场运动或战争,在这一时代的标签“冷战”面前,显得如此的格格不入。正如哈尔·布兰登(Hal Brands)在书中戏谑的那样:“拉丁美洲的冷战,可以是任何东西,除了冷。”

哈尔·布兰登(Hal Brands)的著作《拉丁美洲的冷战》

1977年8月,皮诺切特迫于国内外有关智利人权问题的压力,决定解散智利“国家情报局”。 而至于“秃鹰行动”,虽然八十年代初该组织依然存在,然而早在1976年12月之后基本沉寂了,而据现有掌握的档案显示,最后一份“秃鹰行动”的文件日期为1981年4月13日。

1988年,原智利国家情报局的首领孔特雷拉斯由于组织暗杀莱特利尔的罪名,被判7年监禁。1997年,皮诺切特在英国伦敦被批捕。2000年之后,智利学界有关独裁时期的各类研究日渐增多。在天主教会的支持下,智利学界家也发起了一些搜索那一时期档案资料的相关活动,各种回忆录以及当事人的口供也陆续出版。与此同时,美国和法国从2003年开始解密了一系列那一时期的秘密档案。秃鹰坠落,智利以及拉丁美洲人民开始慢慢用自己的行动,重构整个大陆对那段时期的记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