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果《平凡的世界》有后续,很可能就会这么写

2021-11-21 09: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今天要推荐给你的这本《活着就是冲天一喊》非常独特,来自矿工诗人陈年喜,是一份来自大地5000之下的生死记录。

陈年喜是第一个被邀请到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演讲的中国矿工诗人。他的主要工作是在大地5000米深处,用炸药和雷管炸出一条条巷道,挖出金银铜铁等矿藏。这几乎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之一。

他的很多工友都死于爆炸。其中有个叫王二的工友,下班后两人一起喝烈酒,唱秦腔。陈年喜说那个时候的王二不再是一个卑微的矿工,像是回到了古代战场上的将军,横刀立马,力挽山河。不久之后,王二死于一场爆炸,身体被气浪削成了两半。

陈年喜说,只有他相对幸运,只留下一只被炸聋的右耳,还有一种近乎癌症的尘肺病。在剩下不多的日子里,他想抓紧时间把他们那些难以置信的生死都记录下来,也算是死者的一个交代,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很多读者都说陈年喜的故事让他们想起了《平凡的世界》,在《平凡的世界》结局,主人公孙少平又回到了大牙湾煤矿。如果故事继续发展,孙少平的命运大概会像陈年喜一样悲怆吧!

当然,两本书的相似之处,不只是主人公都是矿工,更主要是都真实呈现了出身低微的人,如何在艰难的命运中迸发出悲壮炽烈的生存力。

《活着就是冲天一喊》中的很多文字都是在矿洞中完成的,因为在矿洞里没有纸张,每当创作灵感来的时候,他只能翻开被褥,把句子写在用作床垫的炸药箱上,走的时候翻开床垫,满满一床的生死记录。

读者评论说,读起来让人有种忍不住流泪的冲动。每个字都像他从矿山敲下来的石头一样沉重,但读完后又一种炸裂一般的力量,震得人头皮发麻。《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都对他做过重磅报道。

(点击上图,即可5折购买)

首度真实呈现大地5000米下的矿工命运

“活着就是冲天一喊”,是陈年喜在秦岭金矿上写下的诗句,悲怆,又充满力量。在这本书之前,还没有哪部作品如此真实、深入地呈现大地5000米下的矿工命运。

陈年喜出生在陕西省丹凤县一个叫做金湾村的地方,那是方圆百里最穷苦的地方之一。当地男人大多以挖矿为生,几乎每年都有人死于矿难,或者尘肺病。1999年暮冬,29岁的陈年喜第一次进入矿山,一座位于八百里秦岭深处的金矿。

走进矿洞,身高接近一米九的陈年喜不得不弯腰低头。巷道在大地腹腔中蛇形蔓延,高不过一米七八,宽不过一米四五,而深度常达千米万米。内部有子洞,天井,斜井,空釆场,星罗棋布,如同一座巨大的谜宫。

巷道里经常烟尘滚滚,TNT炸药的味道不仅刺鼻,还有毒。经常有矿工晕倒,就有人提了整桶的冷水兜头去浇。还不醒,就装上架子车拉出洞外,扔在渣坡上让风吹。有的醒过来了,有的永远睡过去了。

陈年喜的工作是爆破,几乎是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工种之一。用空压机在坚硬的山体上打出一到两米深的孔,小儿手臂粗细。再填入炸药,埋进引信,点燃,轰然一响,炸出一个巨大的伤口。

顺着伤口继续打孔、填药,引爆,如此循环往复,巷道就像巨蛇一般不断朝山体深处钻去,直到发现金矿。

(图片来自纪录片《我的诗篇》)

炸药前面是生

炸药后面是死

我们这类工作 类似于荆轲使秦

他的很多工友都死在矿山,有人在爆炸声中跑成一蓬血雾,有人被飞溅的石块削成两半。

一米长的钎杆,从王二的后背穿过前胸,没有一滴血。在处理他的后事时,人们怎么也拔不下来,像原本从身体上长出的一只细手。小渣子说,师傅一辈子都在玩这个,是他舍不得,让他带着走吧。就带着去了火化厂。

王二是陈年喜在秦岭的矿友,下班后两人经常一起喝廉价的烈酒,高唱秦腔。爆破是一个江湖,身高接近一米九的王二在这个江湖上有些声名。传说他曾一个人独战5个抢炸药的人,大腿上尽是伤疤。

(图片来自纪录片《我的诗篇》)

王二死后,陈年喜想起第一次见他的情景。两瓶西凤酒,一包花生米,两人喝多了,王二就梗着脖子唱一曲京剧《四郎探母》。

一见娇儿泪满腮,

点点珠泪洒下来。

沙滩会一场败,

只杀得杨家好不悲哀。

……

此时的王二抖落白日间的硝烟和矿尘,胸中奔涌着山河万里。

王二眼里有些悲戚。我知道他已经走了,去到了另一个地方,那地方遍地狼烟,他正横刀跃马力挽山河,而江山破碎,残阳如血……(摘自《活着就是冲天一喊》)

相比死去的那些人,陈年喜幸运得多,只留下一只炸聋的右耳,错位的颈椎,还有一身尘肺。这或许让他心底深处有隐隐的愧疚,只有把他们都写下来,才算有了交代。于是王二、小渣子、德成,这些跟着陈年喜出生入死的生命,在《活着就是冲天一喊》中逐一复活,悲怆,炽烈,震得人头皮发麻。

重振《诗经》的民间叙事传统

陈年喜只有高中文凭,长期在矿上做爆破工人,2013年以一首《炸裂志》震动诗坛。读者评论说,陈年喜的创作没有知识分子那种悬置高空的,高高在上的傲慢。而是贴着大地,与土地摩擦,直到擦出血来。

很多年后在接受采访时,陈年喜才道出当初写这首诗的背景。他当时在河南南阳的一个矿洞中做爆破,风钻的噪音超过了185分贝,下班后的两三个小时,几乎听不清任何声音,需要休息一夜才能恢复听力。

一天他接到弟弟的电话,说妈妈得了食道癌,晚期。那个时候他已经在矿洞下面工作了整整八个小时,刚抓着绳索一步步爬出洞口,非常非常累。刚到洞口就接到这个电话,就像晴天霹雳一样。

当时是三月份,矿洞上面有很多桃树,每一次爆破都会产生剧烈的震动,桃花就簌簌地落,铺满洞口。他想起家里院子就有一棵桃树,那是他妈妈种下的。

“我想栽下桃树的人在这个季节可能就要离开了,心里非常难过。”

于是那首流传久远的诗喷薄而出:我在五千米深处打发中年……

其实文学本就源自民间,一如《诗经》、汉乐府。在田间胼手胝足的人,在生活中辗转奔波的人,心有所动,随口而出,即为文学。

但在描写矿工这样的低微命运时,知识分子往往以近乎俯视的角度,将他们简化为承受命运的工具。骆驼祥子,活着就是一切的福贵。他们不会呐喊,埋着头,拉着车。

真实的人生可能不会如此单薄,即使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

在长达16年的爆破生涯中,陈年喜辗转中国大地,穿过长江、叶尔羌河,踏遍新疆的萨尔托海,大兴安岭的茫茫雪山。那些亲身经历的生死,半生流浪的疲惫与孤独,对千里之外家人的思念与愧疚,都成为落在他骨头里的雪,经年不化。

情不能禁,他只能从床上爬起来。手中没有纸张,就掀开被褥,在作为床垫的黑色炸药箱上写下一句句诗行。

写给爱人:

今夜,我马放南山,绕开死亡

在白雪之上,为你写下绝世的诗行

或写给儿子:

儿子

我们已经很久没见了

我昨夜抱你的梦

和露水一起

还挂在床头

或写给已经远走的矿友:

很多挖煤的人都提前走了

一尘不带 一声不响

他们偶尔会在我梦里唠叨

人间的太阳真亮啊

照在身上咋那么凉

一句句,一行行,等到工程结束该离开的时候,掀开被子,密密麻麻的诗句,铺满了炸药箱。

不论诗歌,还是《活着就是冲天一喊》,陈年喜的创作都重振了《诗经》的民间叙事传统,证明好的文学来自与生活的正面碰撞。

它是对我们所遭遇伤害与剥夺的正视,是把我们在天长日久的生活中所淤积的伤痛一一摊开,认认真真地探讨,再一一抚平。这样的作品对于人生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应该在我们与生活缠斗的每一个艰难时刻翻开。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张慧瑜老师评价说:

《活着就是冲天一喊》这本书见证了他二十多年流离西北、西南的颠沛生活,既是一本从秦岭腹地到昆仑山脉的天地之书,也是亿万新工人从劳动中萃取的生命之书。

茅盾文学奖评委张莉也评论说:

陈年喜的散文和那些名家放在一起毫不逊色。天赋好,语言好,靠一种天性。

看见他人身体里的雪

2020年3月23日,陈年喜确诊了尘肺病,这是16年矿工岁月的“馈赠”。

胸闷、呼吸沉重、肺里有咳不完的痰。这是尘肺的主要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的肺会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不可逆转,终生无法治愈。

死亡率高达22%。

这位曾轰动国内外的矿工诗人,形容自己确诊的那一刻,“脑子轰地一响,一下子蒙掉了”。

人们将尘肺病称为“隐形矿难”。在他那片方圆不到百里的家乡,光他知道的尘肺病人就有七八十个。他的弟弟也是矿工,4年前确诊尘肺。另一个同事去年死了,尘肺二期,临死前每晚没法躺平,因为无法呼吸。只能搬一把椅子坐在床前,靠着床头睡。

因为写作,陈年喜有了一点影响力。他想利用最后的时间,让它发挥一点实际用处,便加入了国内专门救助尘肺病群体的公益组织“大爱清尘”,寻访患者,把他们的事迹写出来,给他们尽量争取一些援助。

爱人告诉他:“你经历了太多,希望你不要再看到太多。看到的,有时候比经历的还要人命。”但他作为同命人,不得不看,“路途的艰难和孤暗,需要一些发声。”

在《活着就是冲天一喊》出版的时候,经他倡议,我们跟“大爱清尘”达成捐赠合作,每卖出一本书,我们捐赠一块钱,用于给尘肺病家庭孩子提供助学金。

陈年喜说,希望我们这一辈人的疼痛和苦难,不再延续到下一代人身上。

落在一个身体里的雪

从来不被另一个身体看见

还在幽暗的隧道中独自左冲右撞的时候,陈年喜写下这样的诗句。现在,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相互守望,看见彼此身上的雪,相互汲取力量。

原标题:《如果《平凡的世界》有后续,很可能就会这么写!》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