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纪委学思践悟专栏连续两个月聚焦“文化自信”,什么原因?

微信公号“广东纪检期刊”
2016-10-24 19:41
来源:澎湃新闻
打虎记 >
字号

10月24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学思践悟”专栏推出评论《不忘初心》。两个月来,“学思践悟”专栏围绕“学习领会‘七一’讲话,坚定文化自信”的话题推出了8篇短小精悍的评论,每一篇评论都立意深远、内涵深刻。

表面看起来,“坚定文化自信”似乎与当前纪检监察工作关系甚小,为什么中央纪委会对这一话题着墨如此之多呢?换句话说,为什么中央纪委认为文化自信如此重要?

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这一说法,虽然不是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提,却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最新成果。

之前,我们一般提到的是“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从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概括。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并首次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6年6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第33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上任以来反复强调的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并列提出,要求全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紧接着,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他深入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内涵及其关系。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者统一”到“三个自信”,再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体现出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着追求和执政自信,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观点的进一步创新。

那么,何谓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在对其文化抱有强烈信任和发展的理想信念之下,才能获得坚持和坚守的信心,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激发发展创新的活力。简言之,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深刻把握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对中华优秀文化价值予以充分肯定,以及对中华优秀文化生命力抱有坚定信念。

可以说,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必然结果和目标所向。也就是说,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问题倒逼思考。一种新理论的提出必然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从“学思践悟”的系列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刻意在有定论的历史问题上做文章,任意剪裁、歪曲历史事实,混淆是非,否定党史、国史、军史,丑化民族英雄和人民领袖,忘记了国家没有主权、民族没有尊严的感觉。有些人对中国的文化一知半解,对西方文化也是半解一知,既没搞清楚西方,也没搞明白东方,食洋不化、言必称希腊,好像月亮都是人家的圆,用哗众取宠的话语忽悠年轻一代,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有些人不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待历史,而是割裂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联系,漠视祖先馈赠的财富,夸大现实的问题。欲灭其国、先灭其史。数典忘祖,背叛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不可能赢得未来,反而可能重演历史的悲剧”。

文化自信的缺乏是造成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党员意识淡化、宗旨观念不强的源头。绝大多数党员领导干部的腐化变质,往往是以思想信念的缺失、对自身所处政治文化的不信任为原点向外辐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败坏生活作风、工作作风,最后促使其触犯党纪国法,走上犯罪道路。

党小锋翻阅了不少违纪者的忏悔材料,发现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样的思想根源:随着工作的变迁与职务的晋升,特别是在近十多年来市场经济大潮的激荡下,经济迅速发展,财富喷涌出现,在某种程度下的社会物欲横流,拜金主义风行,在心灵深处泛起了对金钱的贪恋。回溯历史,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意识形态中夹杂一些宗教性的小型意识形态,相对比较简单。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世界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新旧势力博弈加剧,思想文化相对多元,本世纪中东地区的“茉莉革命”,反映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化。在一元化的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化思潮相互交织冲突、不同思想观念混杂碰撞中,人们的行动选择多样性不断增强,价值需求呈现多元多变的局面。在这个大背景下,一些领导干部在现实需求和高尚文化观念之间产生迷惘,出现了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人”现象。他们在公开场合讲的是主流意识形态,私底下却干着低俗、腐朽、肮脏的事情。当境外资本主义文化随着改革开放进来以后,人们由于极左思潮曾经造成危害的影响,一度对主流意识形态持不信任态度,使得人们在现实需求和高尚意识形态之间选择前者,无疑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反腐败工作带来掣肘。

近年来,还有的党员干部在涉及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原则性问题面前态度暧昧、消极躲避,对社会上散播的反腐败“节点到来”“特赦贪官”“运动风暴”“影响发展”“反腐自黑”“不反亡国真反亡党”等杂音不敢有力地予以驳斥和回击,更有甚至乱搅浑水,这些都是违反政治纪律的表现。

由此可见,腐败现象是表,文化问题是里。我们党的建设,特别是反腐倡廉建设,最深层的一个阵地争夺就是文化阵地的争夺。一个人如果文化不自信,对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就不会百分百相信。一个共产党员如果在他举起拳头面向党旗宣誓时就已经在信仰上出现裂缝,何谈初心,何谈忠诚?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自身建设层面,文化自信应当首先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及其所创造的政治文明的自信。以实现文化上的自信作为抗击抵御消极腐朽文化,重塑信仰、坚定信念的切入点,是一个执政党完成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一步。党小锋认为,击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形成的突出矛盾对反腐倡廉工作带来的障碍,从历史文化中找到我们反腐倡廉建设深层次的基因与密码,通过深耕思想土壤达致全党同志观念意识的统一,进一步以文化滋养道德,或许正是中央纪委推出这组系列评论的深意。

(原标题为《【党风•解读】中纪委“学思践悟”专栏连续两个月聚焦“文化自信”,原因何在?》)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