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广西桂北探索红色旅游新模式,发展特色农业种养培养新型农民

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发自广西桂林
2016-10-25 08:11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湘桂走廊,中原进入岭南的必经之地。北去的湘江和西北越城岭、东南都庞岭在桂北构成一条形似走廊的峡谷。永安关,雷口关,湘江渡口……几千年来,这片土地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中央红军横跨湘桂走廊的红色足迹,让桂北成为中国共产党漫长革命征程中的关键符号之一。
湘江战役在国民党方面被称作全州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桂林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
中央红军在战略上取得了胜利,但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桂林日报 图

“湘江战役是伟大转折的起点,它为遵义会议奠定了基础。”广西兴安县湘江战役纪念馆馆长尹汤怀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

从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3日,中央红军过桂北历时19天,途经现在的灌阳、全州、兴安、资源、龙胜五县(自治县),行程290多公里。

中央红军在广西桂北途径之地,目前已经自然形成了一条红色旅游走廊。

近年来,桂北红色旅游持续升温,成为当地“脱贫”致富与经济发展一股动力。

电商“突围”

“湘江战役是在灌阳打响了第一枪,也是在灌阳打响了最后一枪。”广西灌阳县党史县志办原主任邓成日对澎湃新闻说,发生在该县境内的新圩阻击战,是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的第一仗。

从1931年至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北上、第六军团西征和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曾先后三次经过灌阳,足迹遍及400多个村屯,6000多名红军将士长眠于灌阳。

中央红军在灌阳期间发布了首个民族工作文件——《关于瑶苗民族工作的指示》。这一文件对此后红军长征顺利通过其他少数民族地区起到了重要作用。

红军长征瑶苗民族政策确定地遗址位于灌阳文市镇玉溪村祠堂。这里也是当年红军总政治部临时所在地,如今旧址已修葺一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很多党员干部、游客到此参观学习。

“这是红军长征在灌阳留下的宝贵财富,保留这些东西,不但能对后人起到教育作用,也能推动灌阳县经济的转型。”灌阳县委书记陆桂弟对澎湃新闻说。

他表示,近年来政府计划投资1.5亿元,对灌阳县遗址保护修缮与文物史料收集,打造以枫树脚主战场遗址、杨柳井红三军团第五师指挥所、酒海井红军烈士纪念园为主的“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旧址。

“目前已完成了4000多万元的投资。”陆桂弟说,“作为政府而言,投资红色旅游本身是不挣钱的,但我们相信它能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让更多人富裕起来。”

新圩至马渡桥道路两侧丘陵连绵,是灌阳至全州、兴安的必经之地。

1934年11月27日,为保卫中央纵队和红军主力渡江,阻止灌阳县城方向的桂军北上切断红军西进通道,年仅20岁的红三军团第五师师长李天佑、政委钟赤兵率领第14团、15团及军委炮兵营共3900余人,驻守在枫树脚附近的山头上,师部指挥所设在杨柳井。

“28日清晨,桂军发起进攻,新圩阻击战打响。战斗惨烈,红五师师参谋胡震、第14团团长黄冕昌牺牲,第14团政委和第15团团长、政委均负重伤,营以下干部大部分牺牲,那场战斗一共牺牲了2000余人。”邓成日说。

在战斗中,红三军团第五师将临时战地救护所设在新圩镇下立湾村的祠堂。大部队从新圩撤离时,来不及将上百名重伤员转移,桂军便将重伤员用绳子捆住手脚,活生生投入和睦村与光明村交界的酒海井里。

现在,下立湾村红军临时战地救护所旧址已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酒海井前也立起石碑,供后人凭吊。

陆桂弟对澎湃新闻表示,灌阳县政府正在设计从永安关到文市镇玉溪村、桂银村,再到新圩镇、水车乡到雷口关的红色旅游线路。

乡村游正在成为风尚。见此情形,当地政府决定以红色文化结合乡村旅游,推进以“红色旅游+绿色乡村”为主的旅游开发,并以高效农业、观光休闲、绿色有机的现代农业为主,吸引游客,以此改变偏僻乡村落后的经济面貌。

伴随四面八方游客的涌入,曾经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开始返乡创业,开办农家乐,并主打红色文化,推出包括红米饭、南瓜汤、野菜在内的“红军饭”,深受游客欢迎。

一直以来,灌阳都是以农业为主,拥有“中国绿色生态雪梨之乡”、“中国绿色生态黑李之乡”、“中国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称号,由于信息不对称,当地农副产品无法占有更大市场。

电商成为灌阳县农业经济的“突围”途径。为了让农副产品走向全国,灌阳举全县之力发展电商,并为此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执行“党旗领航·电商扶贫”行动。当地政府组织机关干部、村支书和电商负责人学习电商知识,并让他们到北京、浙江、上海等地学习交流,以此改变基层干部和带头人的思维和视野。

此举效果明显。据统计,目前灌阳县有120家电商个体企业,同时成立了电商联合会,以县、乡、村三级电商站点全面铺开,建成乡镇服务站9个、村级服务站点150个,基本覆盖所有贫困村。仓储物流体系初步健全,建成6000平方米仓储物流中心1个、乡镇物流中转站9个、物流企业16家。

“革命老区要用新的思维和经济模式,才能脱贫致富。”陆桂弟说。

兴安转型

灌阳到兴安县共有三个小时左右车程,一路景色宜人,山势蜿蜒。位于兴安界首镇境内的湘江渡口,潺潺的湘江水安静地流淌,河道两岸是郁郁葱葱的灌木,江面宽度仅有一百多米。

而这条看上去并不起眼的河流,却在82年前发生了一场闻名于世的惨烈战役。

兴安县

1934年冬天,中央红军在这里打响了长征以来的第一大战役——湘江战役,也正是这场知名的战役,让兴安县乃至广西成为红军长征苦旅上的重要一站。

“被打痛了,也被打醒了。”尹汤怀说。这场战役让中央红军认识到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

兴安人骄傲地认为家乡是“两次改写中国历史的地方”。首先是秦始皇下令在兴安修筑灵渠,其次是湘江战役。

“兴安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然景观和人生历史,更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我们想将兴安建设成为一个革命教育基地,那些散落在各处的每个红军根据地,都能辐射到周边的绿色生态与历史文化旅游,起到带动作用。”兴安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体育局局长高峰对澎湃新闻说。

兴安县正在推动全域旅游。作为中国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兴安县旅游业由四大板块构成:即以灵渠为核心的37公里旅游休闲带,以湘江战役纪念公园和遗址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旅游区,以猫儿山为主的漓江源度假区及以东部银杏古村落为中心的乡村休闲区,包括建设“灵渠人家”、“桂北老家”等乡村旅游品牌。

高峰将此总结为“红色+古色+绿色”的旅游生态。

红军长征过兴安,留下许多故事和遗迹,兴安县政府组织力量,通过对全县红色文化和遗址的保护和修缮,以红军在兴安的革命与战斗线路为轴,串成一条红色旅游路线,以此构建红色文化旅游集散地。

根据统计,现在兴安县被列入国家级长征革命遗址保护的共有五处,即湘江战役渡江指挥所三官堂(红军堂)、界首镇红军街(古街)、光华铺阻击战遗址、华江千家寺红军标语楼和溶江镇文化家洞标语楼。

近年来,兴安县对以界首镇为样本的小镇进行保护和开发,加大了红色乡镇开发力度,创建一批旅游名镇、名村。同时政府通过主办各种活动、拍摄专题片、影视剧和媒体合作等方式提高知名度,给兴安旅游带去了影响力。

红色旅游直接推动基础设施的改观。近两年,当地政府投资修建公路、停车场、公共厕所和旅游服务中心,交通越来越便利,红色旅游景点基本上都可以坐中巴车到达。

 “近年来,兴安红色旅游开始有起色了。”高峰说。

根据官方统计,2015年兴安全县接待游客670多万人次,其中红色旅游景点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3亿元。

红军战斗过的红色乡镇是首批受益者。界首镇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2015年界首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680元。

乡村旅游是兴安县另一个力推的富民手段。“三米驿站”是当地一个乡村旅游样本。它位于兴安县严关镇西坪村,一个典型的灵渠畔古村落,全村共有233户808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和经济落后使村里大量劳动力以往只能外出打工。

2015年,兴安县对西坪村生态修复和生态改造,泥土路变成了石板路,臭水塘被变成了风光秀美的池塘,桂北民居掩映在茂林翠竹之中。见到家乡变美了,村民也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家乡建设当中,分享成果。

如今,西坪村成为了旅游目的地。它通过桂北民俗、历史文化及美食为特色,复原了兴安历史上灵渠码头沿岸幽静古村的生活场景,给游客们提供古老的想象。

村庄如戏台,忙完农活儿,村民们便会穿上传统服装扮演各种“角色”,有人饰演传统婚礼的轿夫、唢呐匠、新郎、新娘、媒婆……也有人现场制作米酒、米粉、米糍粑,提供给游客。年轻人纷纷返乡,开起了农家乐特色餐厅。

村里与旅行社合作,吸引了大批从四川、重庆、湖南来的游客。

“现在村里人人有事做,不少城里人开始喜欢办乡村婚礼,如果到我们村里来办,不含吃饭,一场五千。现在村里开农家特色餐厅,有的每月收入能达到万元。”西坪村一位村民对澎湃新闻说,现在是农闲时,没事就来帮忙抬轿。

“我认为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产业,能让当地民众参与到旅游业中,提高收入,藏富于民。”兴安县农业局局长丁贵明告诉澎湃新闻。

根据统计,现在西坪村的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7000元,已经高于兴安乡村的平均水平。

兴安作为农业县,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转型,涌现了界首兴田、溶江莲塘、严关马头山特色农业种养名村。

“我们希望通过发展特色农业种养名村,培养一批新型农民。”丁贵明说。

据官方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兴安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注册登记252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个,区级示范社9个,湘漓禾花鱼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荣获“全国示范合作社”。当地农民正在试图通过提高自我组织能力与劳动效率,扩大自身对市场的影响。

效果也很明显。兴安出现了一批特色农业,柑桔、葡萄种植面积分别达到了13.7万亩和14.5万亩,形成了灵渠葡萄和湘江蜜桔产业示范区,被称为“南方吐鲁番”。由于在葡萄种植方面优势明显,兴安县漠川乡被评为“中国温克葡萄第一乡”。

澎湃新闻在采访时发现,近年来,兴安县在产业方面时常“无中生有”,不仅仅是葡萄,现代农业产业、绿色生态能源、太阳能光伏产业……都做得风生水起。

“我认为工业对地方经济起到很大作用。以前,兴安县交通不好,招商引资比较困难,现在随着交通的改善,已经有一些大型企业愿意到兴安来投资了。”兴安县政协原主席唐卫平告诉澎湃新闻。

为了改变兴安产业结构,更好利用兴安的风能资源,兴安县2010年8月与中电投集团公司达成协议,在全县8个乡镇投资建设一批风能发电场,预计投资目标为100多亿元。

唐卫平此前是该项目的重要参与者。他认为风能项目在税收和就业方面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并能使兴安朝着桂北工业大县迈进。

根据统计,兴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69.3亿元,同比增长16.1%,工业经济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57.8%,由此可见工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力。

“红色财富”

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广西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山区县,居有苗、瑶、侗、壮等民族。当年红军长征翻越第一座高山——老山界后,就进入了这个县,热情积极地向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宣传红军的民族政策,获得了少数民族的信任。

相比灌阳、兴安两县,龙胜地势偏远、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让龙胜发展举步维艰,有的村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才通上电。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面临的脱贫压力比较大。”龙胜县委宣传部长康德辉对澎湃新闻说。

根据统计,截至2015年,龙胜16万人口当中,贫困人口仍有29500人,扶贫任务艰巨。

为了改变现状,近几年龙胜推行“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组织体系,带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以此实现产业扶贫。

平等乡龙坪村用“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了龙意农产品开发专业合作社,种植罗汉果、茶油等特色农产品,并与一家湖南公司合作,将农产品销往中国经济发达地区。

旅游扶贫是另一个重要手段。距离龙胜县城30公里的大寨村,山高路远。2003年,当地政府确定了旅游开发的战略,修建县城通往大寨村的公路,并打响了“梯田原乡”的名声。如今,大寨村的旅游越来越红火。

根据2015年统计,到大寨村旅游的游客突破46万人次,258户大寨村民仅旅游开发分红便有4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8000元。

多年来,龙胜一直将旅游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十二五”期间,龙胜县通过县财政1.5亿元资金投入,拉动了旅游业社会投资25亿元,在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景区景点开发建设上提档升级,旅游接待人数从2010年的133.2万人次增长到2015年的553.45万人次,2015年旅游总收入46.16亿元。

当年红军长征留下的红色印记,也正在为当地民众带去无形的财富。

龙胜泗水乡的白面瑶寨,红军长征时,红三军团进入龙胜后驻扎在了这里。从村寨的陡峭的半山腰,横伸出来一块巨石,上面刻有两条标语,其中一条写道:“继续斗争,再寻光明。”

这是红军留下的笔迹。当年红军路过白面瑶寨时向瑶民许诺,要让大家“人人有田,个个有山”,并宣讲红军的民族政策和革命道理。后来,村民将这两条标语刻进了石头里,这块龙舌岩也被改名光明岩,后又改名红军岩。

未曾想,当年的红色痕迹和红军故事,成为了白面瑶寨的特色,许多人慕名前来,红色旅游在此地自发兴起。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当地政府结合红色元素和瑶族文化,对白面瑶寨进行旅游开发,对村寨的古民居房屋进行特色保护与改造,还建起了红瑶博物馆、旅游步行道、停车场以及污水处理、村寨亮化等设施。

2014年,白面瑶寨被命名为全国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现在,这座仅有40余户瑶族人家的村寨,每年接待游客约10万人,村民人均增收6000余元。

“那么多人来看什么?就是来看这块石头。”泗水乡主抓旅游的副乡长伍利丹对澎湃新闻说。

龙坪侗寨也正在计划将耸立在寨子中央的“红军楼”作为景点开发旅游。

这座修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侗族鼓楼,它是侗族群众开会议事的重要场所,也是侗寨的象征。这座原名“杨氏鼓楼”、现叫“红军楼”的古老建筑,记载着一段周恩来指挥红军救火保侗寨的佳话,时常有人慕名而来。

根据平等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当地政府正在计划以此作为旅游项目对外开放。

在龙胜县平等镇党委书记王建松看来,“这是一笔宝贵的红色财富。”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