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军报揭秘:什么样的“特种兵”能建成340余项大型国防工程

康璐 邹维荣 韩阜业/解放军报
2016-10-26 18:0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防务 >
字号

解放军报10月26日消息,2016年6月25日20时,中国新一代“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一飞冲天,从椰影婆娑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飞向浩瀚太空。

一群身着迷彩服的官兵格外激动:经过8年奋战,我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在他们的汗水中崛起,由蓝图变为现实,经受住了实战检验。

我国航天事业每一次艰辛而辉煌的跨越,都有他们沉默坚实的背影——某特种工程技术安装总队的官兵。

这个总队承担着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发射阵地的建设任务。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的发射场,到载人航天发射阵地、“嫦娥”探月卫星发射塔,他们用双手建成一座座钢铁“天梯”,托起中国飞天之路;从中国首次核试验爆塔到世界一流的2米超声速风洞,他们先后完成340余项大型国防工程建设任务。

当年在川西大凉山,总队接到建设航天发射港的任务。安装总队900余名官兵,挖运土石方27万余立方米,浇筑混凝土2.5余万立方米,安装钢结构5000多吨,驾驶机械车辆行程153万余公里,提前完成了这项举世瞩目的工程。

1990年7月16日9时,“长二捆”火箭呼啸升空,发射塔巍然屹立。不久后,发射场整体工程获国家建筑行业最高荣誉“鲁班奖”。

风餐露宿、雨雪雷电……踏遍神州版图的该总队官兵总是自豪地说:“为了火箭呼啸升空,我们早已习惯过特种工程兵的生活!”

“习惯”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无论何时何地,他们接到命令打起背包就出发,而亲人常常不知道他们的去向;意味着无论戈壁大漠、林海雪原,还是山峦沼泽,都是他们安营扎寨的地方;意味着面对困难、面对极限,甚至面对生死考验时,他们都一往无前、决不退缩!

建一项工程,历几多艰辛。在地面温度60多摄氏度的戈壁滩,施工官兵中暑晕倒在脚手架上;在戈壁深处,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遮天蔽日,帐篷被吹走,彩钢板搭建的房顶被大风拧成“麻花”,官兵们收拾完施工现场,继续战斗;在海南发射场建设一线,第一批去勘察的工程师在密林中陷进可以瞬间吞噬生命的泥潭沼泽,相互搀扶着挣脱出来继续前行;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北国边陲,大雪封路,运材料的卡车陷进雪窝,官兵用千斤顶撑起卡车,数次冲锋,穿越雪线,把急需材料及时送到施工现场……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俯视载人航天发射场烈士陵园。  视觉中国 图

人们不会忘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烈士陵园,第一位在这里安息的烈士就是总队的一名工程兵,墓碑上没有名字。1958年,他随大部队第一批开进戈壁滩参加施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战场。

采访中,记者听到了许多子承父业的故事,他们温暖而坚毅的家国情怀,时刻感动着记者的心灵。他们都像多年前自己的父辈那样年轻,在这个充满多样选择、张扬个性的年代,却将青春融进了为共和国打造国防工程的事业里。

工程师张宗兰,上世纪90年代大学毕业到总队工作,在戈壁滩参加施工,被誉为当时戈壁滩上的“三朵金花”之一。她的父亲上世纪60年代曾在戈壁荒滩上修建道路。2009年,当张宗兰参加任务再次来到戈壁滩的时候,父亲在电话里告诉女儿,那里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让女儿一定去看看自己当年修的路还在不在……

侯永祥是建核爆塔时周恩来总理亲自特批的33名技术工人之一,他的儿子侯怀义也入伍成为一名工程师。1989年,他们父子俩一起参加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塔建设。2009年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开工,侯怀义又请战去了海南。

蔡振湘上世纪60年代在酒泉参与修建发射阵地,他的两个儿子蔡亦兵、蔡亦农也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同样是在酒泉,蔡亦农参与修建了载人航天发射阵地,肩负相同使命的两代人怀着同一个强军梦,在时空的经纬坐标中会合。

正如总队领导所说:“一代又一代安装战士,前赴后继、无怨无悔,怀着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用自己的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原题为《托举火箭升空的无名英雄——北京某特种工程技术安装总队速写》)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