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吴县繁华如许 | 遍览世间乐土:自如与社区

2021-11-23 10: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自然村”当属于一个最为基本,但也最为难以理解的行政概念。为何在特定的区域会聚起人烟,为何不同的村落最后能发展成完全不同的形态,名曰“自然”的“自然村”背后,其实内含着人与环境的相融与妥协。

吴县的每一寸土地上,以因势利导的智慧,滋生着大小村落,在山谷与水岸间织出人文的脉络。

自适——我的社区

论及以水岸为基础的村镇,甪直可算是最为典型的。古镇居于苏州城东水网密布之处,被6条水道纵横穿过,镇内9条街道皆与河流并行。门前屋后同是水波艳艳,人尽枕河可谓水乡。

 

水岸立面线图

在这种环境下,水与陆构成了甪直的两套路网,车行与舟行既要各行有序,也要交汇联运。桥梁与埠头便应运而生。

甪直旧有古桥72座半,至今存有32座,最为久远的是位于镇子北端的和丰桥,该桥始建于宋朝。另有13座桥建于明朝,15座建于清朝,分为拱形、梁式平桥两种。随处可见的各式桥梁,串联起破碎的陆地,城镇任意两点间皆是通达。

 

 

桥梁照片

桥梁两侧,水岸之间,埠头林立。埠头可作停船之用,石条上所留的环形孔,便是给船工系缆绳所留。大宅与商号之前,大多有专属埠头,南北货物经船运抵后,直接靠着最近的埠头,以最短的时间卸货,即停即走,保障水运畅通。

 

埠头模型动图

桥梁与埠头,两者互相配合,保障着两套路网的时刻畅通,成为甪直商贸繁荣最任劳任怨的功臣。

苏州城东的水岸街市便是如此,但在西面邻着太湖的东西山,所面临的又是另一番情况。明月湾位于西山岛,据传早在春秋时期已形成村落,吴王夫差与西施就曾到此地游玩。

 

明月湾模型

此地三面环山,南面临湖,地势北高南低,整体村落的营建,便依着山势。村中的石板街全长1140米,由花岗岩铺就,道面上行人,道面下排水。由于南北高差,不管下了多大的雨,积水均可迅速导向太湖,有“明湾石板街,雨后着绣鞋”之民谚。

 

明月湾石板街

明月湾居于一片湖湾之中,古旧的码头从岸边延伸至湖中,为村落联络吴县提供必要的接口。如果说东西山有规模形成自给,而在太湖中其他的小岛上,码头便成为生存的必要。

 

明月湾古码头

三山岛上的三山村,便是围绕着岛边的码头,逐渐向内拓展。岛上现在有明清时代的湖湾六处,几乎覆盖了湖湾的各种造型。

 

三山岛航拍,动图

但生活在岛上绝非人间疾苦,相反三山岛岛民很早就脱离的粮食生产,依靠太湖带来的天然馈赠,他们完全可以依靠经济作物养活自己,所需的生活必须品,驾着船出得岛屿直通姑苏去也。

 

吴地风物

东西山同样如此,在整个吴县中,东山的杨梅,西山的枇杷,春茶秋蟹,不同的村镇提供不同的风物,承载着不同的分工。商品在村镇间流通,从村民手中,摆上店铺案头,再到另一村的村民手中。

西山岛上的涵村,便有一家明代店铺。店铺正间为铺面,铺面开短扉四扇,称为“矮挞”,这就形成了四个“营业窗口”。营业时,可以将短扉内翻,用铁吊钩扣住,四个货架便铺排开来,供村民选购。

 

涵村店铺

涵村仅仅西山岛上的一个小型村落,在东山岛上更大型的村里自然有着更气派的卖场。杨湾石桥村内,有着苏州最古老的菜场。现在还保存着一座门楼、两幢铺面平房。门楼为民国时建立,带有西洋风格,中央刻有“中区小菜场”五字。

 

中区小菜场

菜场前的河港直通太湖,所有菜品均可直达摊位,以最新鲜的姿态供飨村民。但论及大宗商品,诸如大米之类,我们还需回到甪直。甪直镇南端的“万成恒米行”是叶圣陶笔下《多收了三五斗》里万盛米行的原型。

 

万盛米行埠头

米行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共同经营,光从门口整个甪直最宽阔的埠头便可看出当年船只挤挤的场面。门房后的数个米仓,不光可保甪直全镇无虞,更是周边数十个村落的粮食集散中心,足可见吴中富庶。

 

万盛米行航拍

不愁吃食无处采买,可水源并不在此列。吴县村镇的取水有两种方式,河水或井水。在东山镇上有一条响水涧,汇聚莫厘峰上水源,编成一条不足1米宽的小河,但它蜿蜒2.5公里,成为旧时上百户居民的用水之源。

 

响水涧航拍

每逢降雨,山上水量陡增,行至下游时流水激荡,如瀑布雷鸣,谓之响水涧。

 

响水涧

可一条溪水只能满足了沿岸的居民,在此之外的范围,需要依靠更为直接的水井。离响水涧不远,有一座诸公井村。明嘉靖二十四年,大旱。村中长者募集资金共同挖井,为村民解决用水难题,此井便被命名为诸公井。水井为全村公用,在其上盖座亭子,村民汲水时也能有个遮罩,诸公井亭就此诞生。

 

诸公井亭

无独有偶,西山后埠村中央也有一座井亭,此亭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元大德年间(1297—1307)大修,同治年间(1862—1874)重建,系苏州地区最古老的井亭。亭下的双眼井,井栏早已被磨得光洁,从宋朝至此,井水依旧清澈。

 

后埠井亭

对于村镇来说仅满足饮食是基本的保障,同时还需提供安定的生活。逢有乱世,太湖也会成为匪徒的聚集地。东山凝德堂两侧各有一道巷门,如遇危机,将两门堵塞可为对方多设一重障碍。

 

凝德堂西侧巷门,东侧巷门已毁

部分巷门还会融入打更报时的功能,位于杨湾的巷门,同时也是村镇里的更楼。而吴县地区规模最大的更楼,要数西山明月湾更楼。这座以石垒筑的高阁,位处明月湾西南侧靠近太湖的方向,扼守着从外界进村唯一的水路通道,因此规模要比别处大得多,是村中的制高点,称为寨门也无不可。拱门之上,高悬“明月湾”三字。如今的更楼已是后期复原,且不对游客开放,想要一观更楼最上方的景色,请看看下方的照片。

 

明月湾更楼

在基础的生活需求之外,倘若村里出得个大人物,当立得些纪念性建筑。陆巷的三元牌坊便是其中典型。明代政治家王鏊在明成化十年(1474)乡试、次年会试都是第一,殿试第三名,功名分别是“解元”“会元”“探花”,三座牌坊之上便是镌刻着这三项功名。

王鏊,是光耀整个陆巷的大事,可纪念他的三座牌坊却立在陆巷狭窄的巷道中,非真正拜谒之人,不走进村中绝不能感受到“一品探花”的分量。看吧,在吴县那怕如此荣耀,吴县人的表达也是乐在心里,如此的含蓄。

 

陆巷牌坊

若是只将住宅简单的堆叠,那绝不能称为社区。唯有拥有了公共区域,提供足够的公共物品,放能变得鲜活。店铺、井亭与水道,提供了生存的基础;巷门与更楼,保障了村民的安定;纪念性建筑提升精神层面的的满足。一切皆能自给,方能称为吴县土壤上形态各异的社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