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德国经济部叫停收购爱思强,这是德方所希望的“互惠”吗?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郑春荣
2016-10-29 13:20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德国经济部今年9月初刚刚对“中国福建宏芯基金收购陷入亏损的德国半导体设备供应商爱思强”做出无异议决定,没想仅过去一个半月,德国经济部就宣布撤回决定,将对收购案重新审核。同时,德国经济部还拒绝了中企提出的就收购照明设备巨头欧司朗出具无异议证明的申请。

此前,中国家电制造商美的集团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巨头库卡也曾一度受阻。一段时间以来,中企在德的每一次收购都会成为德国以及其他西方媒体关注的焦点。如今,德国经济部在出具无异议证明上变得日益谨慎,更频繁地对中企收购采取深入审核。

德国经济部收紧口子不仅是为了迎合其国内的、被媒体炒作和夸大的“中国威胁论”,还反映了近期德国在与中国深化经贸投资合作上的戒备心态。

首先,德方很长时间以来对中资企业收购德国企业、尤其是德国的高科技企业持怀疑和担心的态度。德方怀疑中资在德并购是中国政府的一种收购战略,指责中国政府给予企业补贴,以便使它们能够进军德国以及欧洲的高科技市场。其实在这种怀疑的背后隐藏的是德方的担心,即担心中国企业技术能级的提升将给德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带来挑战。这样的担心也反映在德国教育与研究部去年10月底发布的《中国战略》文件中,其中特别强调,在涉及公布关键技术诀窍或“市场换技术”等方面,要在与中方合作上小心行事。

其次,德方频繁启动投资的深入审核程序,也可理解为是德方想要在市场准入上向中国提出更多要价的一种策略。德国方面近年对中国提出的一个要求是“互惠”,其理由是德方向中国投资者提供了开放的市场,中国也应提供对等的投资环境。为此,德国通过在中企收购上制造障碍,以期通过这种方式的施压,迫使中方在外资的市场准入上做出更大让步。

最后,德方对中企收购的审核,呈现出对安全因素的更多关切以及西方合谋的倾向。根据德国的《对外经济法》和《对外经济条例》,德国的投资审核程序审查的是一项来自海外的并购是否会危害德国的公共秩序或安全,这具体是指,是否存在对德国社会基本利益方面的实际且足够严重的损害。如果说以前德方的审查更多地关切关键技术的流失,那么,在爱思强案上,被塞入了硬安全方面的考量。而且,美国的干预也浮出水面:根据德国媒体报道,德国经济部之所以叫停爱思强收购案,是因为美国情报机关告知德国政府中资企业收购爱思强的计划涉及军用和安全技术。由此,任何一种捕风捉影式的猜测乃至蓄意抹黑,都有可能成为德国政府加强对中企在德收购审查的理由。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德国对中资收购仍然有可能会频踩刹车。近期,德国经济部长加布里尔已经多次表示,要求修改德国和欧盟在对外经济法方面的规定,以便使德国与欧盟拥有更好的手段,来防御来自海外的恶意收购。

德方的这一做法无疑将给中德经贸的进一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在德国已经成为中国在欧洲最大投资目的国的背景下,德国人为地为中资在德并购设置障碍,这最终也将不利于德国企业的发展,因为中企收购的德国企业大多处于经营困难、资金紧张或结构重组的状况,中资的介入不仅能维持或拯救这些企业,从而保障就业岗位,而且还能为这些企业开辟更大的海外市场,这无疑是与德方所希望的“互惠”吻合的。

(作者系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