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媒体持续关注好支书耀仔事迹,网友说暖新闻再多都不为过

澎湃新闻记者 郑志祖
2016-11-01 12:34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福建宁德村支书周炳耀的事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和你我一样,他是个普通人。

上有老、下有小,生活不算富裕,要努力赚钱养家。

他爱笑。当了7年村支书,没跟谁红过脸,凡事走在前头,想方设法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今年中秋节,庄里村遭遇台风天。为了保护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他在疏通桥洞时被洪水冲走,年仅45岁。

“越是看到他爽朗的笑容越是心疼。”有网友留言。

还有网友说,“为了大家,牺牲了自己,这才是真正的伟大!耀仔,一路走好!”

连日来,好支书耀仔的故事已引起社会各界及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央、地方媒体纷纷刊发重磅报道。在各大网站的留言专区,说得最多的是“钦佩”,表态最多的是“致敬”。

还有网友表示,“类似正能量的暖新闻,建议媒体多宣传,再多都不为过!”

央媒连续聚焦周炳耀先进事迹

10月17日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中央主要媒体分别在重要位置、版面和时段对村支书耀仔的故事进行报道。

其中,《人民日报》10月24日的长篇通讯《暖心村支书 一心为乡亲》记叙了周炳耀遇难的过程和生前一心为民、一心为公的感人事迹。通讯分四部分,分别是“伤心——疏通桥洞时,他被湍急洪水中的竹竿顶入水中,瞬间被吞噬”“贴心——一桩桩,一件件,村里人记着他的好”“公心——他对村子发展有思路,大伙信得过他,愿意跟着他干”“信心——努力接好班,要像他那样心里装着全村人”。

《人民日报》版面截图。

村主任刘长务说,周书记是村两委里最穷的一个,也是最慷慨的一个。去年村里老人提意见,希望村里修一个老年活动中心,周书记把攒下来准备给儿子举办婚礼用的3万元垫进去了,至今这笔钱还欠着。“前两天信用社的信贷员来,我们这才知道,他家反而还欠着6万元的贷款呢。”

古田大学生创业协会会长、海归博士姚丽云说:“(10月)24日我看到《人民日报》关于周炳耀先进事迹的报道,‘暖心村支书’真的让我们很暖心,我为古田有这样的基层干部感到骄傲和自豪。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扶持大学生创业就业,作为一名党员,我觉得应该好好学习周炳耀同志,在创业过程中,不仅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以更好地发展来报效家乡,回馈社会。”

10月24日,新华社以电稿方式推出长篇通讯《远山在呼唤——追记福建古田县庄里村党支部书记周炳耀》。

在文章中,新华社记者记录了耀仔追悼会当天的情形:追悼会那天,全村老少相携赶往古田县殡仪馆,见耀仔最后一面;几十名外出打工乡亲从全国各地赶回故乡,送耀仔最后一程。

新华每日电讯》版面截图。

10月20日,《光明日报》以《“细细”做事 “轻轻”为人》为题,叙述了周炳耀的故事。通讯指出,共产党员周炳耀把短暂的一生视为一个“解题”过程:群众出了“题目”,他就一笔一画地认真解答;群众不出“题目”,他就自己找出“题目”,再用心解答,目的是尽量让群众少遇到“题目”。

《光明日报》版面截图。

福建大唐同舟科技总经理贾黎聪对宁德网说:“(光明日报的)文章我看了两遍,字里行间情真意切。作为一名国企负责人,周炳耀的事迹让我们感动之余倍感压力。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如何把国企这块蛋糕做大做强,需要我们发挥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周炳耀同志就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榜样,细细做事,轻轻为人。”

《经济日报》10月21日则以《村民的好支书》为题,报道了“忠诚的共产党人”“群众的贴心人”“脱贫的领路人”周炳耀的事迹。通讯说:“在周炳耀的带领下,庄里村近几年累计发展种植花菇166.9万袋、鸡腿菇40.5万袋、猴头菇75万袋、白木耳148万袋、水蜜桃200亩,全村124户414人基本全部过上了小康生活。”

《经济日报》版面截图。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10月24日的报道《大爱村支书——周炳耀》中说,在庄里村的村民心中,周炳耀一生勤劳,为全村人谋福利。他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但是他又是一个不平凡的人,虽然他一生很短暂,但是都在奉献。

中央电视台在10月24日播出《新闻联播》中报道谈到,周炳耀的书桌上,还放着生前常读的那本《摆脱贫困》。如今,庄里村人均年收入已经从2009年的3000多元增加到12000多元。他留给全村人一个即将动工的村容规划,有公共厕所、公园绿地、休闲广场,也留给大家无尽的想念。

除了《新闻联播》,央视王牌节目《焦点访谈》也对耀仔的事迹予以重点报道。

从10月17日到19日,《焦点访谈》栏目组深入周炳耀家乡卓洋乡庄里村采访,周炳耀儿女、村干部、邻居、同村人等从不同侧面、用具体事例,深情地讲述了周炳耀质朴厚道、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节目于10月24日晚首播。

10月23日,《中国青年报》刊发题为《那个受欢迎的“耀仔”走了——追记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卓洋乡庄里村原党支部书记周炳耀》的通讯报道。

报道称,得知“耀仔被水冲走了”的消息,数十名散布在海南、浙江、河南等地打工的同乡赶回来送他最后一程。有的村民连行李都没带,直接钻进最早一班回乡的火车。有的村民“破天荒”地打了100多元钱的出租车赶回家。

《中国青年报》版面截图。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县委书记王玲对《光明日报》表示,媒体对村支书周炳耀先进事迹的广泛报道,就像给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上了一堂堂生动的“党课”。党员要做到“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周炳耀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

地方知名媒体同样给予重点关注

福建本地媒体《福建日报》、宁德《闽东日报》也从多个角度对周炳耀事迹及其影响展开报道。

《福建日报》10月26日的报道《周炳耀先进事迹引起福建广大干部群众强烈反响》指出,10日至21日,宁德共组织了9场周炳耀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听取巡回报告后,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反响热烈,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周炳耀同志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恪尽职守的优秀品质,以及心系群众的公仆情怀,一定要把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为了向周炳耀致敬,东南网于10月24日推出线上专题《为了村民安全 他献出了生命——追忆宁德庄里村党支部书记周炳耀》,全方位报道周炳耀先进事迹,传播社会正能量。专题开设“追忆英雄”“村民说”“媒体评论”“视频”等栏目,多形式、多角度报道周炳耀生平事迹,为网友还原一个真实、平凡而伟大的周炳耀。专题还特别策划了“致敬·献花”栏目,通过点击鼠标,即可向英雄献花,方便网友寄托哀思。

“奉献的多,索取的少。”习总书记这句评语,正是对党员周炳耀、村干部周炳耀、村支书周炳耀最好的总结。

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副书记王洪涛对《光明日报》记者指出,这段时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推出一批接地气、有温度的报道,树立起了一个基层村支书血肉丰满、立体可感的光辉形象,让人可亲可敬可学。周炳耀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为村民办实事,人到中年还被全村男女老少亲切地称呼为“耀仔”,这表明他善于做群众工作,愿意跟群众打成一片。这样的作风和境界值得学习与继承。

《人民日报》评论将目光对准基层党组织在脱贫中的“攻坚手”作用,新华社全媒体头条文章真实还原了周炳耀的亲情和乡情,《光明日报》展现的是周炳耀的做事与为人,《经济日报》则注重反映周炳耀在带领村民致富上的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的报道以形象的镜头语言深情地讲述了周炳耀质朴厚道、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这是央媒的视角。

这一次,除了福建本地媒体,北京、上海、广东等外地媒体也对好支书耀仔的故事给予了重点关注。

《新京报》的通讯则回忆了周炳耀牺牲前最后一天的行踪,《南方都市报》聚焦在周炳耀的清正廉洁和大公无私。

10月18日,《新京报》发布长篇人物特稿《村支书周炳耀的最后一天》,全方位描绘了在子女、妻子、同事和村民眼中伟大而又平凡的周炳耀。

报道提到,9月14日,周炳耀开车载着村主任刘长务去乡里开有关防台的视频会议。回到村里,他和村干部先巡查了三处高危地段,一遍遍叮嘱村民,“台风明天就要来了,要多注意观察,风大的话要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谁能想到,这竟是周炳耀最后一次和村民说话。

《新京报》版面截图。

《新京报》报道显示,9月15日早上6时,一早就出门的周炳耀发现村里的桥面被淹、水漫入村民家的老房子,便冲上桥面,试图拖出卡在桥洞下的竹竿。竹竿拔出的瞬间,水流湍急,竹竿尾部一扫便将周炳耀带入水中。

周炳耀的离去,令许多人悲痛万分。

《南方都市报》10月19日的报道提到,在旁人看来,周炳耀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和妻子感情很好,儿子周铭灿去年年底刚刚有了可爱的女儿,周炳耀也因此“升格”做了爷爷,正享受着天伦之乐。

但周炳耀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身份,那就是“党员”。

200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周炳耀算得上是村里的一名老党员。他从2009年起担任庄里村党支部书记,至今连续当选三届。入党13年,周炳耀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真难为他了,修自来水、村庄道路硬化、自然村机耕路改造,都是炳耀带头垫资,村里有下拨资金时才能还上。”庄里村前任村支书周宁德说。

《南方都市报》版面截图。

《南方都市报》在报道中还提到,2015年,为了让村里70多位老人有个娱乐休闲的地方,周炳耀带头垫资,其他村干部纷纷响应,很快筹集到17万元,买下了一栋闲置的房子,改造成老人活动中心。由于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垫资的钱至今无法归还。

接连“自掏腰包”为村里做事,让周炳耀原本就不富裕的小家庭背上了不小的债务。对于这一切,周炳耀从未对外说起过。

一名宁德当地干部在听说了周炳耀的事迹后这样写道:英雄已逝,精神永存。我们学习周炳耀同志是怎么做事情的,他在抗台工作中身先士卒,以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全力救灾,因公殉职,他的行为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质,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子女看完H5落泪:亲爱的爸爸,我们想你

在这次报道活动中,澎湃新闻率先发力。10月17日开始,一部H5产品被集中推介和频繁转发,并形成“霸屏”效应。

这部H5产品名为《致敬|好人耀仔:一位宁德村支书的45岁人生》。它以漫画的形式还原周炳耀为保护村民生命财产、献出宝贵生命的过程,同时呈现他的妻子、儿女以及当地村民对其离去的不舍和痛心。

产品推出后,周炳耀的儿子周铭灿、女儿周巧烂第一时间在微信朋友圈转发并评论,“亲爱的爸爸,我们想你了。”各大网络、客户端、微信和微博也对“好人耀仔”H5新媒体产品进行转载,网友纷纷转载、自发刷屏,向周炳耀表达敬意。

有网友对澎湃新闻的全新呈现方式点赞,认为此次以漫画的形式传递正能量,创意绝佳、形式新颖,对年轻一代有很大的吸引力。

产品呈现出的周炳耀也让大家深受感动。有网友表示,面对无情的洪水,周炳耀作为一名平凡的农村干部,选择挺身而出换取村民的安居乐业,是人民公仆的真正榜样。

“这才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样子。”一位来自宁波的基层法官转发留言。

“向您致敬!我们的榜样,我们敬爱的好支书!”一位网友留言。

产品推出后48小时,澎湃新闻平台上相关报道阅读和点击数达280万,网民献花55万。此外,在UC浏览器端,H5产品投放24小时,曝光PV 达1380万。到10月29日,澎湃新闻平台耀仔系列原创作品点击阅读数已超千万。

“都市类媒体和新兴媒体崛起改变了典型人物报道的传播格局,他们加入到典型人物报道的队伍中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使典型人物报道的格局从单一走向立体。各媒体间的互动、渗透也增强了典型人物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实现了传播范围最大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许向东告诉《光明日报》记者。

许向东还发现,此次报道安排富有强烈的策划意识。以往传统的报道模式,是多家媒体在同一时段进行集中报道,一次性完成。这次报道则是先新兴媒体后传统媒体,各家媒体依次推出,从10月17日到25日,每天“不断线”,而且“一家发布,众家推送”,形成报道“矩阵”,覆盖不同受众人群。从10月20日开始,中央主要新闻网站和重点商业网站开设专题,对其他媒体刊播的报道在显著位置推送。

“受众反馈是检测报道效果的标尺,反映出受众对报道的关注和需求。”许向东说,除了澎湃新闻的H5产品设计了为耀仔献花环节外,各网络专题也提供了互动、讨论空间,给网民提供了发声的场所,在事件发生后迅速形成舆论热潮。他认为,密切关注受众反馈,提倡受众参与的双向互动,将成为典型人物报道的一个常态。

10月27日,澎湃新闻刊发长篇人物特稿《宁德好支书耀仔:抗台风殉职前对妻子最后说“这是我的责任” 》再度引发社会各界追忆。

文章称,十多年前,耀仔有辆柴油三轮车,专跑卓洋乡到临近乡镇的短途客运。从那时起,他养成一个习惯,从村里到乡里这段路程不收费。

有时候,村民不好意思,想表示一下心意。耀仔就推辞说,“反正我正好出去”,“刚巧我也要回家”。

有了小汽车,免费接送更常见。每次出发前,耀仔总会招呼一声,“我要去xx地方啦,你们谁还要去?”这时,他的车总是挤得满满当当。

车坐得多了,村里男女老少都知道,耀仔的车尾号是008,有事找他帮忙准没错。

2012年,村民张清湘上山砍柴摔断伤颈椎,耀仔知道后,立即开车将其送进县医院治疗。

2013年,村民刘长周凌晨4点胃疼难忍,情急之下,只好把村支书叫醒。耀仔一路狂奔把他送到医院,后来经诊断是胃穿孔,晚来10分钟情况更危险。

2014年,村民张巧明4个月大的女儿得了肺炎,发病也是半夜。依然是耀仔,第一时间把人送到医院,还帮助他们挂号、垫付医药费。

“纵观周炳耀的系列报道,层层递进,紧密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报道链条,并注意报道的差异化和个性,注重内容与形式上的全方位创新,因此产生持续的影响力是必然的。”许向东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