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际歌》词作者欧仁·鲍狄埃诞辰200周年,他还写过什么

郑薛飞腾
2016-11-06 15:48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句激情澎湃的歌词,是《国际歌》中文版的副歌部分,如今在许多场合频频唱响。

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悲痛之中,欧仁·鲍狄埃写下《国际歌》歌词(原名“英特纳雄耐尔”,Internationale);1887年11月6日,鲍狄埃在贫苦中逝世于巴黎;次年,另一位年轻人,年仅32岁的法国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读到这首词作,一夜写就《国际歌》的歌曲。随后的几十年内,这首歌传遍世界,欧仁·鲍狄埃这个名字也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者铭记。

有时,一位创作者因一部作品流芳百年,自己的名字和其中的那部标杆性作品一同被人记住,是幸运,某种程度或许也是悲剧。

11月6日,是欧仁·鲍狄埃的逝世纪念日,今年也正值他诞辰200周年。欧仁·鲍狄埃还写过什么?他的创作风格如何?今天,我们不妨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自由万岁》

人民把铁锁链打得粉碎,

自由在眼前闪耀着光辉;

你们在叛国的皇室的桎梏下,

诅咒这万恶的政权早该摧毁!

勇士们,你们在战斗中牺牲,

但你们的英名将青史永垂!

这段内容,出自《自由万岁》,写于1830年,彼时,鲍狄埃年仅14岁。年少的他深受法国平民歌手贝朗瑞的影响,盛赞其为“诗圣贝朗瑞”,对文学艺术心怀向往,是一个标准的文艺青年。另一方面,他还抱有满腔改造社会的责任感,期待改变社会不公。年少轻狂,初露锋芒,他迅速投身反对查理十世的“七月革命”,在被镇压时,他唱起这首诗歌。

作为青涩之作,现在看来,与他后期严肃、深刻的作品形成鲜明反差。此时的鲍狄埃还抱有浪漫和理想的期待,对于丑陋的现实,他用上了毫不吝啬、十分激烈的话语。这段歌唱,似乎也照见了他后来选择共产主义革命的道路。

《吸血鬼》

生产一浪高一浪有什么意义,

一无所有的穷人哪有购买力?

资本家充分利用机器来牟利,

工人累死也没法同机器匹敌,

它像断头机,砍掉工人的双臂。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后不久,鲍狄埃渐感这次新革命不过是一个利益集团取代另一个集团的重复。结果,当年6月,资产阶级政府决定收回二月革命后对工人做出的让步。他们决定解散“国家工厂”,剥夺工人阶级的各项政治经济权利。国民议会推波助澜,公然辱骂工人们是“吸血鬼”。

然而,谁是真正的“吸血鬼”不言自明。面对叫嚣和不公待遇,鲍狄埃从社会生产的细小方面入手,用他一贯锋利的语言,写下这首《吸血鬼》,试图揭穿当局虚伪的面纱:无论是矿工还是农民,吃不饱穿不暖,政客贵族却依然花天酒地。这部作品,也成为他早期的代表作。从诗歌中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和之前歌唱《自由万岁》的莽撞青年有所不同,他的笔调即便嘲讽,也显得更为冷静。

《皮克尼克老爹》

无论用说理还是暴力,

明天,社会主义者势必

要从资本家那里夺回

属于人类的生产工具。

为了庆祝我们的胜利,

全世界翻天覆地!

1876年,鲍狄埃流亡美国,此时,他开始和美国的一些工人团体有所接触。文题“皮克尼克”即为英文“野餐”的音译,它写作于鲍狄埃与工人们的一次聚餐中。

身虽流亡,已然穷困,心中却有所感、眼前有所见,依然抱定着和年轻时代相同的“英特纳雄耐尔必定实现”的信心。不过,如今读来,不得不说还是很有种“隔陌感”,甚至还有一股“鸡汤”的味道,这一切恰如俗语所言“事非经过不知难”。回到诗歌本身而言,不论是赞颂还是批判,鲍狄埃总爱用热烈的笔调写作,也反映出他和他所热爱的工人群体当时面临着多么大的挑战。

《美国工人致法国工人》

劳动者为了改变道路,

已经铸好进步的铁轨。

他们划出全世界的路线,

行动起来,团结一致,

要将剥夺资本的法案

大规模地加以实施。

1876年5月10日,为庆祝美利坚合众国建国一百年,第六届世界工业博览会在费城开幕。鲍狄埃为前来参加博览会的法国工人代表写了这首诗歌,这也是鲍狄埃后期最为重要的作品。

后来,列宁在纪念鲍狄埃的文章中曾这样评价这首诗:“在这首长诗中,描绘了资本主义压迫下的工人生活,描绘了他们的贫困……以及他们对于自己事业的未来胜利抱有坚强信念。”当时,身处美国的鲍狄埃似乎对资本社会的不公与压迫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因此,他更加看重劳动者的团结和集体努力,坚信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取消剥削。

《公社走过的道路》

“光明的日子!终于来到眼前!”

在破烂的房子里人们齐声高呼,

这就是他们日夜盼望的红旗!

公社走过这条道路!”

鲍狄埃不只是一位诗人,年轻时,他还曾是巴黎公社的主要领导人。现实瓦解了巴黎公社,但已近暮年的鲍狄埃对于年轻时代曾经奋斗过的事业依然怀抱乐观与赞扬,晚年,他创作了一系列歌颂巴黎公社的诗歌,这首诗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读过这组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于他而言,巴黎公社的意义并不只是1871年在法国的实践,更重要的在于它反映出的精神与斗志。巴黎公社作为一条新的、可以实践的社会主义道路,展示出另外一种可能性。

如今的我们,站在历史的另一端,我们知道巴黎公社实践的结果,也明白鲍狄埃最终于贫困中逝世,像是倒放电影一般,慢慢地读过他的诗作。总体来看,这些作品的文学欣赏意义并不高,甚至有更多空喊口号的意味,但于当时人而言,这些诗作带来怎样强大的精神力量,今人难以估量。列宁曾描述他“在自己的身后留下了一个非人工所能建造的真正纪念碑”,这样的高度肯定,某种程度也反映当时广大无产阶级者的感受。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