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最高法规范执行难终结程序:当事人认为程序违法的可提异议

澎湃新闻记者 林平
2016-11-08 12:27
来源:澎湃新闻
法治中国 >
字号

法院在解题执行难中还面临着法律空白点多、法律规定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等现实难题。

11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严格规范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终本规定》)规范性文件。最高法执行局局长孟祥在释法时指出,实践中,因适用标准过宽、程序过于简化等问题,一些本不该进入终结程序的执行案件被当作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处理,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孟祥解释称,所谓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主要是指对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法院将暂时终结执行程序并做结案处理,待发现财产后继续恢复执行的一项制度。

澎湃新闻注意到,2015年2月,最高法在制定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时,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制度予以正式规定。不过,上述司法解释对这一程序的具体标准、程序以及后续管理等系列问题都无明确规定。

“实践中,各地法院存在适用标准过宽、程序过于简化等不规范问题,一些本不该进入该程序的执行案件被当作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处理,加之案件管理缺位,退出机制不畅,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司法公信力。”孟祥说,《终本规定》严格规定了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要件,畅通、完善了这一程序的恢复机制以及救济管理。

上述规定指出,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包括程序性要件和实质性要件。程序性要件包括:已经采取了发出执行通知、责令被执行人报告财产等必要的执行措施;已经依法对被执行人采取限制高消费及其非生活或者经营必需的有关消费、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惩罚措施;执行案件立案后已经超过特定期限;对于下落不明的被执行人已经依法予以查找,对妨碍执行的相关人员已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已将相关信息告知申请执行人并听取意见等。实质性要件是指已穷尽财产调查措施,未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或发现的财产不能处置。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是程序性终结,暂时性终结,而非实体上的彻底终结。”孟祥表示,一旦发现被执行人具有可供执行财产的,应该依法及时恢复。

《终本规定》明确,案件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可通过两种途径恢复执行。一是申请执行人可以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向人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人民法院经核查属实的,应当恢复执行;二是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的五年后,人民法院应当每六个月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查询一次被执行人的财产,发现财产复核恢复执行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依职权恢复执行。

与此同时,《终本规定》还完善了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的救济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提出执行异议,人民法院将依法予以审查。

《终本规定》还明确说,最高法应建立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案件的信息库,统一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接受当事人和社会的监督。

此外,《终本规定》还专门对财产报告事项、穷尽财产调查措施等设置了近乎苛刻的细化标准,包括对虚假报告、逾期报告予以惩戒,对被执行人的存款、车辆以及其他交通运输工具、不动产、有价证券等财产情况通过网络和传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方位查询,对申请执行人的财产线索予以核实,必要时采取搜查、审计、悬赏公告等措施。

另孟祥介绍,实践中,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占据执行案件总数的40%左右。孟祥坦言,我国自然人破产制度尚未建立,法人破产制度尚未全面落实,导致破产不得的“僵尸企业”大量存在,导致大量案件无法执行。

为此,《终本规定》明确指出,对于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执行不能案件如果符合移送破产审查相关规定的,要在制作裁定的同时,将执行案件相关材料移送被执行人住所所在地法院进行破产审查,促进大量“僵尸企业”的彻底退出。

上述规范性文件将于2016年12月1日开始施行。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