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李安新片像是给去过战场的人施下PTSD魔法

张喆
2016-11-11 07:20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比利·林恩的中场故事》正式电影海报。

看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故事》的过程里,我哭了好几回,也笑了好几回。我很清楚,其中许多笑点与哭点都是十分个人的,很难保证他人在观影中与我有同样的体验,但我还是愿意说出来与各位分享。

在我少年时就曾做过战地记者梦。然而,在利比亚经受了枪林弹雨,在埃及、巴林、缅甸等地吸够了催泪瓦斯,我觉得我的梦是时候醒了。

因此,我不是电影里的比利·林恩,他在“中场”休息之后还要重返伊拉克战场,而我则选择了“终场”。

然而,这部电影就像是对所有去过战场的人,施下的PTSD魔法,这种“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的应激反应,令我喘不过气来。当影片中林恩被突然释放的冷焰火搅得情绪失控之际,我也在电影院里泪流满面。

在班加西战时新闻中心写稿的笔者。感谢战地摄影师刘行喆记录下本人工作的场景。

2011年,我从利比亚回国的几个月时间里,始终处于失眠之中,只要合上眼睛,就仿佛又一次看到血肉模糊的尸体。当时的上海外环内尚未禁放烟花爆竹,一个周末的早晨,我被“乒乓”的鞭炮声惊醒,至今我记得还很清楚,我是一瞬间就从床上滚了下来,在房间里匍匐着寻找掩体。过了好几分钟我才意识到自己身处祖国。

刚到班加西时,我住在绿洲酒店,卡扎菲时代建造得最好的一家当地酒店,酒店每一间客房均放置了敞亮的落地窗,开头几天我拉上窗帘便躺在床上睡去,直到JC与我合住,他说“老兄,你太勇敢了。”这位常年在中东混迹的自由摄影师,把床板竖起挡在落地窗前,他把被子铺在远离窗子的地板上,安慰我说,“现在你死于冷枪的几率从100%下降到了99.99%。”

“嗒嗒嗒嗒”,即使是在没有战事的班加西市区,利比亚人还是喜欢对着天空放上几梭子。我在到来的第一天便习惯了,但JC说,“战地记者离死亡最近的时候,就是习惯了枪声的时候。”犹如腐肉的气味之于苍蝇,枪声就像是战场中人的一记吗啡。

片场,李安在给施鲁姆的扮演者范·迪塞尔说戏。

所以,当影片开头,林恩等人出席施鲁姆的葬礼,鸣枪声响起,林恩脸上的一丝抽搐,我有一种寻获知音的喜悦。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愿谈论自己在战场上经历了什么,然而编辑催着写稿,又被领导拉去参加这样那样的研讨会,总会有人问:“你怕吗?”“在战场上有什么感觉?”如同电影里,林恩等人在记者会上,被问到“看着战友和伙伴死在自己面前,是什么感觉?”

电影中,林恩等人在记者会上回答一个个“愚蠢的”问题。

哦,什么感觉,就想活下来的感觉。实际上,我与片中的林恩一样,对于战场回忆中,有一种荒诞感。“事情已经结束。OVER。”

影片中,林恩因勇救施鲁姆而成为英雄,他的故事要被改编成电影,一开始说整个班每人都能分上10万美元,可商人最终杀价到了5000美元,而后者还在侃侃而谈,所谓的爱国,林恩对这位逃过越战兵役的商人说,“在别人看来这是个故事,对我而言却是生活。”

因有人拍下了林恩勇救施鲁姆的画面,林恩等人成为英雄。

这是一部反战的电影,李安试图撕去的,是对于战争英雄不切实际地歌颂。但电影的切入口是如此之小,而它又在上映前淹没于关于“120帧/4K/3D”的格式讨论里。

我能够理解为何该片在纽约电影节上放映后遭遇的“差评泥石流”,如果你看惯了大场面的战争电影,如果你认为爆米花电影才是电影,那么这绝对是某些人眼中的“不及格”电影。或者说,有些人觉得李安用“120帧/4K/3D”的技术手段去拍这样一部没有什么大场面的电影,“太浪费了”,的确,在11月6日的北京见面会上,就有一位号称即将去美国学电影的化工系学生表示,“《阿凡达》才适合拍成这样。”

我有些疑惑,“像真的一样”,难道不正是当年卢米埃尔发明电影技术的初衷吗?以我在11月8日上海影城巨幕厅的体验来看,观影感受与我在洛杉矶TCL中国戏院观看IMAX激光放映系统的感受相似,画面清晰到任何“面瘫型”演员都应该遁地的效果。

11月8日上午,在上海影城放映《比利·林恩的中场故事》电影时,有观众拍到该片导演李安悄悄站在影院内观看电影。

回到中美影评人对于李安新片泾渭分明的观影评价。让我联想到上个月来华的奥地利文学家、剧作家彼得·汉德克。汉德克在上海时曾讲到过“国际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区别,所谓“国际文学”里没有自我。汉德克说,“这意味着你在哪里写作是一样的,写出是一样的东西,无论是纽约、曼谷还是阿拉斯加,或者其他的地方。”

谈到汉德克提倡的“世界文学”,他解释,“世界的文学一定是自己的,真正的这种从自我的民族的一些东西出发,才真正具有一种世界性文学的,我们说也是能够给更多的人一种震撼。”

如以汉德克的话做参照,李安的电影,一如既往地属于“世界电影”,尽管多年来他在美国拍片,但他的视角始终在东方。对于大部分美国影评人而言,抛去可做谈资的“120帧/4K/3D”格式讨论,以好莱坞的立场而言,他们希望看到的是“国际电影”,也就是说,无论你是格鲁吉亚的导演,还是塞尔维亚的导演,你应该去拍摄“好莱坞电影”。

但这不是李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