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用生态初心,协同开展城乡校园零污染联合行动 | 文明驿站(CS046)-巴彦县兴隆文化小学

2021-11-27 21: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中国绿发会“文明驿站”体系,旨在节约资源、推动循环利用,倡导生态文明。推出至今,秉持充分发展原则,文明驿站体系涵盖了各行各业人员,他们致力于以文明驿站践行绿色生活,在日常运转的过程中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励每位社会公众更加积极主动的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巴彦县兴隆文化小学是文明驿站新进成员,在充分认可文明驿站发展理念和价值观的前提下,于11月提交了文明驿站的申请书,经过文明驿站工作组的审核确认,加入到文明驿站的大家庭当中,成为第46位成员,他们将生态文明理念根植于少年儿童的心中,也将与其它文明驿站的成员一同让生态文明的火种不断传递开来。

巴彦县兴隆文化小学始建于1907年,是由光绪年间的一所私塾演变发展到今天的学校。学校占地面积为13000平方米,现有24个教学班,学生836人,教职工总数为84人。

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首、质量强校、全面育人、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以“博闻、广识、超越、奋进”为校训,将“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主线,把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贯彻学校工作的始终。积极探索课改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围绕着"自主实践,全面发展"这一办学主题,形成了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的良好格局,充分发挥学校德育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学校注重文化的追溯、研学与实践,特别是基于传统文化与生态文化的融合,创新教学与培育方法,形成新的教研路径。结合学校所属地域天气、地理、人文、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积极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联系实践、校园联系家庭、现在联系未来”的新时代人才教育培养要求,通过传统文化体系、红色文化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等三大文化体系的综合挖掘与系统整理,形成兴隆文化小学的教育主旨。

2019年初,在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垃圾处理工作委员会的指导和推荐下,学校启动了致力于零污染校园的建设项目,并组建专项领导小组、零污染建设社群、青年大学生志愿者梯队,形成校外指导员制度与生态技术专家对话形成联动机制,开展了校园酵素实验室(“兴龙”生态技术学习中心)、“小手牵大手”寒假环保行动和乡村校园厕所革命协同治理联席会议等具体工作。

在各位专家老师支持下,由零污染校园领导小组带领上千名师生,完成了本地乡镇校园"厕所革命"—从固化统一的化工处理到兴隆文化小学生态处理试验。这一有益尝试,实现了“生理味--化工味--生物味”的转变,改写了厕所处理的历史。生态技术的成功经验,试点的口碑传递,已形成试验成果不断扩大的局面,逐渐影响和带动城乡生态伙伴学校,协同开展美丽家园•零污染校园联合行动。

 

 

 

生态文化与生物技术的融汇,对校园常规工作给予有力支撑

2019和2020年寒假,学校开展了“小手牵大手,共创零污染”假期环保行动。这是一场线上线下、上千学生家庭,共同完成的一场环保实验。一袋厨余垃圾,一份生态初心,一次环保行动,一场垃圾革命。全体教师和学生,做知行合一的行动派,通过汇集千家万户厨余垃圾再经过规范的汇集和发酵流程后,实现生态循环的社会性实践。这项活动的组织举办,也让学校得到了宝贵的新型教学经验,让很多家庭切实融入零污染家园建设,形成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家校联动培育氛围。

巴彦县兴隆文化小学校长王宪印表示:“加入文明驿站后,学校将基于兴隆文化小学上千学生和家庭,形成校园社区共建生态空间和环境,把学校变成生态研学实践中心,以生态文化为引领,基于酵素实验室和校园厕所革命,延展到教育、环保、农业、绿色种养领域,同时校际联动,从解决问题到形成课题,实现城乡教育双向互补一体化。”

王宪印感慨的说:“生态兴,在人才,知行合,教育本;北大荒,黑土地,零污染,见初心。学校正以一片生态初心、创新机制、全体师生之力,开创文化小学的时代新篇章。”

声明

中国绿发会文明驿站系列旨在讲述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典型故事,通过实践案例的分享,传播绿色文明的正能量,不断增强社会各领域践行生态文明发展观、共建美丽中国的决心。

本着审慎原则及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中国绿发会文明驿站工作组在此声明如下:

1.文明驿站的颁授是基于对可持续、低碳发展理念的认可,与申报主体(个人或单位)的任何相关产品、服务或经营行为无关,亦不做任何推荐。

2.文明驿站的设立属于公益行为,违规冒用文明驿站名义进行产品推广销售等而产生的侵权与纠纷,中国绿发会文明驿站工作组将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

特此声明

中国绿发会文明驿站工作组

2021年7月28日

整理/Cherry 审/Tammy 编/angel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