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双十一”狂欢后,如何给购物车和生活来一场“断舍离”?

澎湃新闻记者 罗燕倩
2016-11-13 09:09
来源:澎湃新闻
身体 >
字号

“双十一”购物狂欢落幕,各种买买买之后,购物车里的心愿单逐一完成,但在快递送达后,如何整理“旧爱”腾出家里的空间安置“新欢”,可是件伤脑筋的事。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整理术或许可以帮上忙。人们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当下的我究竟需不需要这些东西?在理清身边物品关系的同时,也对自我来了一次清理。整理家居的过程,也就成为精神上自我救赎的一种途径。
处于过剩状态的物品和信息
人生的种种苦恼,总混杂在我们对物品的执着中。即使自诩世界上唯一的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也曾和很多女人一样,衣柜里塞满了衣服,可换季时仍觉得自己没衣服穿,看过的杂志、用过的旧物,甚至连礼品包装袋也都舍不得扔,还因为或许、可能有一天会用到等冠冕堂皇的理由而不断堆积着。
堆砌的物件在家中蔓延,山下英子发现自己的心情总也开朗不起来。她意识到自己陷入到了过剩的痛苦中,却以为满足了自己就能消解这种痛苦,“这让我进入了一个怪圈。现代社会无论是物品、信息,还是人际关系,都处于一种过剩的状态。无论不足还是过剩,对我们都是无益的。”当意识到过剩的危害,发现消除过剩和消除不足同样非常重要,并希望将这一观点传达给更多人时,山下英子开始认真思考起来。
最终,山下英子通过参透瑜伽“断行、舍行、离行”的人生哲学,并由此获得灵感,创造出了一套通过日常的家居整理改善心灵环境的“断舍离”整理术。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多年来,山下英子倡导的“断舍离”生活方式在世界各地流行开来,她大刀阔斧劈开人们固执的世界,呼吁大家一起勇敢地去告别一些东西!
“对物质放下的过程就是清理自身”
山下英子生在东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从前的从前,面对收拾这件事,她也总是力不从心,曾尝试过买来各种整理箱,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东西整理归类,但过不了多久又会恢复原本的杂乱无章。
差不多在20年前,当时山下英子在日本高野山的寺庙借宿,第一天师父就把她的衣箱丢到窗外,只给了她两套僧服。“对物质放下的过程,就是清理自身、精简迷惑的过程。”师父的话在她心中种下了觉醒的种子。
之后几天,山下英子看到修行僧非常爱惜地使用着生活必需品,把每个角落都仔仔细细打扫干净,日常空间整洁而舒畅。与宾馆里的舒适感不同,寺庙的这种舒适感让山下英子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舒爽。当时人们生活的现状则是,杂志和电视上正盛行各类收纳术,非得把堆到满出来的东西仔细地分类、整理、收纳,否则就没办法收拾屋子。
山下英子开始反思,花那么多时间、工夫、金钱和劳力去收拾真的值得吗?这种掩耳盗铃式的整理技术触及根本问题了吗?与之相联系的是山下英子从瑜伽里学到的,为了斩断欲望、脱离执念的修行哲学。她意识到,人们的生活是在不停地做加法,生活中到处都充斥着无穷无尽的物品。然而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人们甚至连“让自己混乱的东西”也都精心呵护着。那之后,她明白必须要学会舍弃,但总也无从下手。
终于有一天,一位学习瑜伽的前辈埋怨山下英子说:“就连衣柜你都能把它们塞得满满的!”这句话令她恍然大悟,要去除精神上的执念很难,可要是从自己的衣柜开始,没准能做到。这场从衣柜开始的革命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这也是她以收拾日常物品,在生活中巧妙运用“断舍离”的开端。
山下英子将这种放弃心中执着的理念提炼出的语言是“断舍离”:“断”,就是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通过不断重复“断”和“舍”,最后会到达——“离”,即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断舍离”的主角是自己而非物品
“断舍离”和单纯的扫除、收拾不同。一般意义上的扫除、收纳,是在物品数量不减少的基础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空间、劳力、精力来整理,持续购入新的柜子或是割让出收纳空间来摆放这些好几年也派不上用场的东西,更形成了无谓的时间与空间的浪费,让原本自以为是美德的“节俭”行为转变成了对空间的需索无度。
“断舍离”并不是简单地让人把房间、居所收拾干净,而是本着以人的居住感受为前提完成对闲置物品取舍和选择的技术。大量存储闲置物品的做法,实质上是以这些物品为中心,而山下英子认为,决定物品去留的关键,第一是我和物品的关系,第二是当下。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下来。她总是提醒那些因为舍不得丢弃而身心俱疲的人们,“断舍离”的主角是自己,而不是物品。
那么,在购物时,面对一样物品,不再是思考“在搞促销,买大包装的划算一些”,“现在囤着,以后能用上的”,“这价格真够便宜”,“这样子真好看”,经过“断舍离”改造后启动的思维模式应该是“我现在需要吗”、“这个东西适合我吗”?
要不要扔掉某物或者送给其他人也是如此,并不是沉浸于“还没坏,还能用,所以留下来” “扔掉好可惜啊”,“当时我可是费了好大劲收藏的”,而是思考“我现在要用吗”、“我还很喜欢吗”,现在的我不需要的东西就该果断地断舍离。
山下英子深知面对一大堆需要整理的东西,比如塞满的衣柜、书柜、多年的照片等,大多数人往往很难起头去整理。她给出的建议是先直面这些物品,可以把所有物品平铺在眼前,从直观上感受它的量。在动手整理之前,先要动脑思考,判断哪些物品应该留下,哪些应该舍去。“整理是做完取舍之后才可以进行的工作,只有把那些不需要的、不合时宜的东西筛选处理掉,整理工作才有意义,才能达到整理的效果。”
的确,刚开始训练断舍离时,肯定会与迷惑和失败相伴,而山下英子总是鼓励人们不要惧怕失败,只有经历反复的失败,才会逐渐变得坚强,要有坚持的恒心和磨砺的耐心。
她的建议是可以从很少的时间,很小空间,很少的物品开始着手,并坚持每天进行断舍离的练习。“难度再高,只要不断积累小练习,最终也一定能克服。最难的是无法做到从最小的东西入手逐渐过渡到大的物件。那么对自己做到的要进行自我表扬,还没有做到的也不要为难自己。”
整理内心的“破烂”放下执念
“断舍离”这个概念应用于物品,也适用于人生。物品反映出自身的状态,房间的现状象征着当下的人生。“断舍离”的目的远不止扔东西那么简单,而是帮助人们探寻想扔却扔不掉东西的根本原因,通过那些扔不掉的东西来探寻自己到底在想什么,想表达什么。
起初人们反复地问自己:“对自己而言究竟是不是真正必要的?”“对自己而言是不是合适的?”“对自己而言是不是舒服的?”如此不断地磨炼自己的思考、感觉和感性,不知不觉间,那些直击心灵的问题跑了出来:我真正害怕的是什么?对物品断舍离了,那对自己的过去,是否也勇敢地断舍离了?那些令我心酸纠结不已的回忆,我认真思考过吗?若已从中得到教训,何必再耿耿于怀,不肯放手……
因为工作的关系,山下英子亲眼见证了太多因为断舍离而重新深刻了解自己,并接纳最真实自己的案例。洋子小姐是位30多岁的单身女性,原本就擅长整理,听了“断舍离”的讲座后更加干劲十足,扔了许多不需要的东西,但是装满言情小说的一箱书,始终无法扔掉,书中所写的内容都是没有结果的恋爱。此时,她突然发现,这些书就是自己过去恋爱经历的写照。她总是和那些绝对不会有结果的人谈恋爱。在她的潜意识中,似乎栖息着一个拒绝婚姻的自己。于是,她当机立断,将这箱子书断舍离掉,自己也慢慢试着不再排斥婚姻。
美奈子女士珍藏着代表自己30年前花样年华的所有物品,包括过去收到的情书、读过的书和很多男人追求她年轻时留下的照片。可30年过去了,当丈夫提出想和她离婚时,美奈子根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花了整整3年时间,从象征着那个夫妻恩爱、家庭幸福的露营装备开始,美奈子就这么一件件物品地断舍离,最终她终于正视了自己的这种状态,并果断地和丈夫离了婚。
原来那些不想扔掉的旧物背后是自己对过往念念不忘的虚妄;不停地想要拥有更多,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某种不安全感;借口没时间收拾凌乱不堪的家,其实是想逃避当下的生活……山下英子在帮助人们逐渐理清与身边物品关系的同时,也让他们每个人对自我来了一次重新审视和发现。整理家居的过程,也就成为精神上自我救赎的一种途径。
通过看似简单的日常家居物品整理,最终令意识获得改变,这就是“断舍离”的奇妙之处。从表面上看,“断舍离”就是不断地“扔东西”,但山下英子坦言,断舍离的本质并不是提倡人们过一种清心寡欲的生活,实际上是对“放手”和“舍弃”意识的训练,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给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