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不用好或坏来定义《比利·林恩》,它是李安的中场实验

澎湃新闻记者 程晓筠
2016-11-13 16:55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海报

为《2001太空漫游》、《第三类接触》、《星际迷航》、《银翼杀手》、《生命之树》等影片打造了非凡景象的好莱坞视觉效果大师Douglas Trumbull早在1970年代就提出,希望电影界能用更高的帧率来拍电影。

他甚至还做了实验。首先把画面从24帧提高到60帧,放映电影时再给观众戴上各种监测设备,结果发现观众的心率、脑波和肌肉紧张程度,都有提升。由此得出结论:高帧率会令观众更加沉浸在电影之中。

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简称《比利·林恩》)也是一次实验。只是相比Douglas Trumbull,他走得远得多,以一部所赀不菲的成片和全球观众作为他的实验对象。

在李安之前,只有《霍比特人》用过48帧拍摄。试映时就引发了不少争论,一种说法是:画面的确更高清,但感觉像置身片场看演员实景拍摄,电影的魔幻魅力丧失殆尽。于是,出品方华纳兄弟并未积极推进48帧进入影院,最后仅做了有限放映。

因为第一部被影评人攻击得太猛烈,虽然之后的两部彼得·杰克逊仍旧采用48帧拍摄,但加了各种滤镜和后期手段,目的就是为了让画面变得模糊一些,不要那么清晰和饱和,贴近24帧电影略带朦胧的画面感。

为此,科学界也做了不少试验,得出的结论惊人的相同:相同的短片在提高帧率的情况下,观众看到的画面更逼真,感觉更好。可为什么脱离实验环境后,结果却适得其反?有学者以“《霍比特人》超现实悖论”为题,洋洋洒洒写了长篇论文,仍无法得出特别合理的解释。而在此之后,高帧率拍摄也就悄无声息了,直到《比利·林恩》将它重新带回公众视野中。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剧照

《少年派》之后,“马尼拉之战”之前

李安在影片的上海发布会上强调自己对科技没有兴趣,只是希望电影的表现形式更多样化;如果不是因为正在钻研新技术,他也不会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他解释了“钻研新技术”的缘由。

这还要从他的上一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简称《少年派》)谈起。影片以3D和传统的24帧拍摄而成,2012年在进行后期制作时,李安和剪辑师Tim Squyres始终无法对画面效果满意,因为动态模糊太过严重,尤其是主演Suraj Sharma的画面。

“他的脸部的动态模糊太多了,以至于你都看不到他的表演了。”Tim Squyres说,“我们尝试了很多补偿的方法,但效果还是不能让我们高兴起来。”

《少年派》的遗憾令李安想到可以用高清摄影解决问题。于是,当他计划将1975年拳王阿里和弗雷泽激情四射的“马尼拉之战”搬上银幕时,自然想到采用新技术。他尝试分别用48帧和60帧拍摄了一些片段,效果还算满意。

当“马尼拉之战”的拍摄项目搁浅后,李安转投《比利·林恩》。他没有采用之前尝试的48帧和60帧,反而决定以更高的120帧拍摄。“我想更大胆一些,看看会发生什么。”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剧照

眼看《地心引力》这部以视觉效果为卖点的影片正全球大卖,加之前作《少年派》坐收5亿美元的票房,索尼影业乐于提供他挑战的机会。影片的制作成本4000万美元,算是中等投资,男主角是从没拍过电影的英国演员乔·阿尔文,另有范·迪塞尔、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等好莱坞名演员的加盟。

索尼影业的主席Tom Rothman跟李安是老相识了,双方的合作可以追溯到1993年的《喜宴》。然而,这次《比利·林恩》的拍摄似乎令他格外操心。有员工向《综艺》爆料,在影片拍摄和后期制作过程中,两人因意见不合爆发了多次冲突。索尼影业和李安的发言人Simon Halls均没有对此正面回应。

Tom Rothman觉得用120帧拍摄的战争场面不错,但在橄榄球赛后台之类的日常场景画面可以以低帧率来拍,这样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就不会令观众在视觉上感到太过不适。他必须确保影片的成功,毕竟这是索尼今年下半年的王牌,也是冲击颁奖季的筹码。

Rothman一直笃信中等成本影片也可以收获高票房,但今年他跟索尼影业都不走运,《金钱怪兽》、《女版捉鬼敢死队》、《但丁密码》的票房皆不理想。而且《比利·林恩》的拍摄计划还是从他在旗下的制作公司TriStar当老大升职到索尼影业老大这一路促成的。

李安采纳了Rothman的部分建议,但大部分是听过拉倒。按给《综艺》爆料的索尼影业员工的说法,在沉静的外表下,李安的骨头硬得像钢。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剧照

假与真,出戏与入戏

《比利·林恩》在今年10月11日举行的纽约电影节上首映。或许是意识到新技术可能带来的争议,向来谦逊的李安尽其所能降低观众的期望值,他表示,“这有点像是一部实验电影。不仅仅是一种新技术,更是一种全新的观影习惯。”所以他提醒观众,“希望大家能保持开放的心态。”

然而,他的预防针没能获得影评人的谅解。影片结束后,影评人Bilge Ebiri就在推特上写到:“抱歉,我已经努力保持开放的心态了,但高帧率就他X在谋杀电影。”

另一位Slate网站的影评人Daniel Engber写到:“从影片第一个画面开始,男主角躺在床上,看上去就像是打印出来的3D人形,从那一刻开始,我就没法再保持开放心态了。那看上去有种古怪、非电影(uncinematic)的感觉,就像是VR虚拟演绎出来的舞台剧。”

《卫报》的Benjamin Lee评论:“对于这项新技术而言,用这个故事来作为初次试验的对象,显得有些奇怪。李安想要证明,今后的电影都该这么看,但这次试验失败了。演员中有不少新人,一旦有表演不到位的地方(他们的表演确实也出了一些问题),就因为这次用到的新技术被格外放大,比普通电影里的错误,看上去更为严重。”

《综艺》的Brent Lang的分析:“因为120帧和3D的关系,远处的景物也都看得更清晰了,于是我们看到体育场里那些群众演员,明显都演得不够真实,让人看了觉得太假。”

对于Rothman之前提出那个建议的原因以及之后影评人的评论,我想只有看过120帧版的《比利·林恩》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就个人在上海影城观看120帧版本的感受,电影中林恩参加中场秀活动的画面和过去TVB为了节省外景费,让演员站在大屏幕播放的水流云动的风景前表演的感觉很像,比如吴启华黎姿版的《倚天剑屠龙刀》的尾声中张无忌和赵敏策马天涯的桥段。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剧照

之所以感觉“太假”,或许是因为有些画面采用层次感较丰富的全景及中景,因此当景深的惯性遭到破坏时,视觉会感到不适——不论是拍摄主体前后都比较模糊的小景深,还是拍摄主体前后都很清晰的大景深,我们的眼睛都能适应,然而《比利·林恩》的画面是拍摄主体和主体前的景象很清晰,拍摄主体后的景象却会出现虚焦。对于观众来说,视觉不适伴随的最直接的心理反应就是出戏。

另一方面,影片中战场上的场面却感觉非常清晰,有种类似CS游戏的身临其境的效果。这或许是因为战争场面多是远景和近景,画面层次较单一。在视觉对于景深的惯性没有遭到破坏的前提下,更清晰的画面确实能带来更真实的效果,观众也就会更入戏。于是,我观看《比利·林恩》的过程就是一会儿很出戏,一会儿又很入戏。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剧照

只此五家!

不管评论如何,120帧/3D/4K版全世界仅有五家电影院能放,必定是物以稀为贵了。不过,当你感到看了此版三生有幸的时候,不妨想想为什么全球只有五家影院能放。

虽然李安做的是一项技术实验,但背后是对艺术的追求。但影院是开门做生意的,放映120帧/3D/4K版说穿了不过是采购两台放映设备,如果看好这个版本好卖有钱赚,影院何乐不为?

另一方面,与华纳兄弟对48帧版《指环王》的态度如出一辙,索尼影业并未积极与影院合作推进120帧版,影院又何必自掏腰包为一种前景并不明朗的技术买单?这与《阿凡达》让人们重新认识3D和IMAX的魅力不可同日而语。

抛开技术,就电影本身而言,这部电影也没法让许多美国影评人满意,他们普遍的观点认为电影因缺少了原著中反讽的力量而显得太弱。我没有读过原著,无法判断这点。但我认为电影中反映的各种人对于战争的不同态度毫无新意。

这些对于战争的不同观点普遍存在于美国社会,且从越战由来已久,林恩不可能单纯到一无所知。剧中的角色过于脸谱化,没有血肉,只像是为了代表一种观点而存在。有钱人不出意外是虚伪的杂种;我们不知道范·迪塞尔饰演的老班长究竟经历了什么成了印度教信徒;同样也不知道林恩的姐姐,一个德州姑娘,对战争的看法为何与她家人迥异。

我想不应该用好或坏来定义《比利·林恩》,实验的属性原本就是中性的,它的价值全在于做实验的人能否从结果中获得他想要的。但作为观众的我,忍不住更期待李安的下一部作品——相信有了比利·林恩的牺牲,阿里和费雷泽的“世纪之战”一定会更精彩!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