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要成为儿童友好型的家长和媒体,应有全面性教育观念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任珏
2016-11-22 10:09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刚刚4岁的阿拉蕾在《爸爸去哪儿》第四季出镜之后着实火了,出席各类综艺节目,接受大小媒体的采访,拍摄各类广告大片,俨然有迅速成长为中国版的秀兰•邓波儿的势头。

从第2集阿拉蕾向董力“表白”之后,媒体开始热捧这对亲密感爆棚的父女组合,在湖南卫视在11月11日的“虐狗”体文案宣传之后,加之董力接受媒体采访时曝光的“择偶标准“,更多网友将这对父女组合往“情侣”方向上不断推动。

而近一周以来,反对这一趋势的网络声音不绝于耳,一股脑的批判架势,似乎要把全中国近几年来将近1000起媒体曝光的性侵儿童案及责任全推到《爸爸去哪儿》节目组的头上。

节目组的确有责任。阿拉蕾露短裤的片段,不论是在正片里播出过,还是网络流出的未播片段,都应做隐私保护处理后再放出。为什么这样的疏漏会发生在阿拉蕾身上?另外,“实习爸爸”董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又是否意识到,自己的玩笑之言也会留给一些无良媒体和恶俗网友对阿拉蕾进行网络欺凌的话柄?

传播不应二次伤害

但是,那些收集了诸多“罪证”,以证明《爸爸去哪儿4》缺失媒体责任、侵犯儿童权益的自媒体与媒体文章,并没有把批评矛头重点放在儿童隐私保护上,反倒是赫然把阿拉蕾短裤冲向镜头的画面截屏,放在文章中,不断转发。就我看到的某自媒体,一篇就有接近8万的阅读量。这样的做法,难道不是对阿拉蕾身体的暴力,就是替阿拉蕾伸张正义,保护小阿拉蕾了么?

随着媒体曝光度的进一步强化,阅读和转发量的进一步增加,这种截屏举证,只会因对阿拉蕾身体的过度曝光带来更大的二度伤害,也更加方便那些娈童癖者收集孩子的隐私照片。那个接近8万的自媒体文章还夹带了一个儿童保护项目的网络众筹链接,这就更涉嫌过度消费儿童身体隐私。

这才是赤裸裸的对阿拉蕾的网络暴力。阿拉蕾的监护人完全可以打官司,要求这些截屏举证节目组的自媒体,删除相关照片,制止这种以保护儿童为名行侵犯儿童隐私的行为。

至于说到,“实习爸爸”是陌生人,节目组没有在节目里向儿童观众说明拍摄环境是安全的,致使孩子会因看了节目而放松对陌生人的警惕。这着实让我担心,说这话的家长是否真的知道,教育孩子学会自我保护,是家长的责任?如果家长一味仰仗电视节目来教育孩子,那又何苦自己生一个呢?

“陌生人威慑”教育是把陌生人妖魔化

“陌生人威慑”教育,是中国亲子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大灰狼来了”、“警察叔叔要来抓你了”是中国家长惯用的“陌生人威慑“教育的桥段。事实上,董力也在和阿拉蕾的互动中,使用过这个梗。近年来,曝光的性侵儿童的案件越来越多,也给家长和儿童保护机构进一步加强这种“陌生人威慑”教育赋予看似“政治正确“的理由。

中国父母们以为只要把陌生人妖魔化,孩子就能学会保护自己,就能很好地处理和陌生人的关系。但事实不像家长想得那样轻松。笔者在2015年举办过两场儿童亲密教育互动活动,与数十个小朋友做“彩色抱抱”的游戏,让孩子练习如何与陌生人通过适度身体接触来表达善意。孩子们可以用手涂上颜料之后,通过拥抱,在陌生人的T恤上涂上颜色。这个互动活动给孩子非常高的自主空间,他们可以自己选择接受或拒绝“陌生人”志愿者的拥抱。

活动在社区四点半小课堂的儿童性教育老师的带领下展开。有的孩子很开朗,一上来就能做游戏,但在涂抹颜色时,用非常重的力气拍打在陌生人身上,越是女孩子们喜欢的志愿者哥哥,接受女孩子发出这种“重拳出击”式表达的频率越高。有些孩子认生,即便父亲带着来参加活动的孩子,也羞于身体接触。等到和志愿者们熟络了,孩子们开始在颇受欢迎的“陌生人”志愿者的衣服上写各种辱骂式的文字。在我看来,这是他们表达喜爱的一种方式,或许这是他们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最习惯的一种表达友善的方式。

我问他们,为什么这么粗暴,而不能好好抱一个?孩子们说:“我们老师说了,表达友善的方式是握手。”老师的话指明了,孩子们表达情感的身体边界仅限于手部的短暂接触,一旦超过这个边界,孩子们就难以找到一个恰当的方式表达。这些接受了“陌生人威慑”和“握手表达友善”的孩子,表达情感的方式,要么是羞涩抗拒,要么是“暴力”进击的方式。

由此可见,“陌生人威慑”教育,并没有教育孩子们有效鉴别友善的陌生人和恶意的陌生人,也没有教给孩子向陌生人表达尊重和善意的合适态度。

这是一种令人担忧的教育结果。如果“陌生人威慑”教育,教育出的是要么胆怯要么倾向于使用暴力表达界定关系尺度的孩子,那这种教育可以休矣。

“陌生人威慑”教育,在我看来,无非是“禁欲教育”的一种。以反对性暴力、保护儿童的名义,向儿童灌输“加强自我保护、陌生人可怕“的威慑性内容,实际上是对孩子的身体边界进行看不见的“圈养”教育。

当年的“放了小脚就找不到婆家”、“自由恋爱就无法继承家产”,都是这种“威慑”教育的原型。到了今天,性安全的重要性,令这种“威慑”教育重新找到了“政治正确”的机会。在笔者看来,这与对天足女性、对最初追求自由恋爱的年轻人的性恐吓教育,如出一辙。

“陌生人威慑” 的糟糕影响

这种基于性安全保护理由的性恐吓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针对儿童的暴力。

这种圈养式的“陌生人威慑”教育,尤其是针对女童的过度保护教育,忽视了熟人关系中也存在极大的不安全因素。要知道,大量儿童性侵案是由邻居和学校校长所为,甚至在直系亲属之间发生。他们是陌生人么?显然不是。据新华网转载《新京报》的报道,女童保护机构的调研显示,仅2015年公开报告的性侵儿童案件中,熟人犯罪就有240起,占到70.59%。(资料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2016-11/06/c_1119857420.htm)

另外,这其中还忽略了熟人关系中对男孩身体的过度暴露所带给男孩的身体侵犯。中国的男孩子,多有在襁褓中被亲戚、邻居、父母的同事等熟人撩逗过小鸡鸡的“光荣历史”。在过去和当下,有多少人意识到这其实也是对儿童身体的一种abuse?很多男性有六七岁还被妈妈带进女澡堂的“辉煌往事”,那么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早就需要进行适度的身体边界教育,保护其身体隐私不曝光于异性面前呢?这些从襁褓到幼儿阶段的,中国男孩的身体过度暴露,都是在熟人关系中,甚至是父母亲自操办的“炫耀式暴露”。在中国文化里,这些被理解为值得夸赞的家族资本,而不是对男孩身体的侵犯。这显露出缺乏男童身体保护意识的一种文化惯习。

这种教育给中国人的亲密关系带来的最糟糕影响是,多少年来,中国人面对的都是“只能做不能说”的无沟通的性教育,哪怕现在婚前性行为已经较为普遍,情侣和夫妻间基于亲密和性的沟通依然存在障碍。

我在澎湃问吧设置的一个两性咨询话题,提问者有一位50来岁的大叔。他和妻子结婚30多年,两人从未轻松惬意地聊过各自对性和身体的看法,妻子因年龄的关系已没有性的欲望,而老头却依然心头痒痒。无心出轨的老汉苦于性事上的“不可说”,因难与感情深厚的老伴有性的沟通而困扰不已。

也正是这种“不可说”的禁欲式“陌生人威慑”教育,使得那些受暴的孩子们往往羞于描述自己受侵犯时施暴者的挑逗言语和自己的身体感受,耽误了取证和立案的时机。这也是“陌生人威慑”教育对受暴儿童带来的正当表达身体感受的喝止效力。这种喝止效力,从另一方面,让执行“陌生人威慑”教育的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成为了性侵施暴者的帮凶。

禁欲式的“陌生人威慑”教育,是不是就意味着,性侵儿童的案件越来越多,陌生人就应该因为安全理由做一刀切的防范和抵触?这好比这样问:是否因为裸露的身体会唤起性欲,引起“淫乱”和“性暴力”,就要把博物馆里那些大卫像都打上马赛克?我做中国裸聊现象研究时,有一位受访人告诉我,他在《新华词典》里第一次看到“屄”字的解释时,就有了他人生第一次性唤起,难不成,我们也要把这个字从文化典籍里面都扣掉么?

同样的道理,阿拉蕾在电视节目上,说出自己对董力的亲密感受,是否就要删除表白视频,封住她的嘴,不让她再自由安全地表达自己对亲密关系的看法?是谁给她制造了不安全的表达亲密的环境、剥夺她表达亲密关系的儿童权益呢?正是那些声称要保护她的人啊。

进行儿童性教育,不是禁止表达亲密感受

在一段董力带阿拉蕾拍广告的花絮视频里,董力为了逗阿拉蕾摆出各种表情,使用了扮演大灰狼“吃掉你“这样的桥段,成为网友诟病他对阿拉蕾不尊重的主要”罪证”。但网友们却漏掉了阿拉蕾的机智回答:“不要,不要,我不怕,因为有妈妈在,妈妈会保护我。”这恰恰显示出,阿拉蕾具有足够的机智,以及自主把握适度的亲密关系的尺度的能力。

显然,这个能力超越了她的年龄,这也是被观众批评为“早熟”的一个方面。这个细节也并没有得到那些批评节目组的儿童保护人士的重视。在我看来,不是阿拉蕾早熟,而是这些观众并不知道对孩子的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 education)要从小抓起。

也有人说,这么小的孩子,哪里知道什么是性,哪里有什么表达亲密关系的儿童权益?我在深圳做过一次针对年轻家长的儿童性教育的工作坊。有家长说,我的孩子3岁左右,就问我为什么男孩和女孩身体有不同。另一个刚上小学一年级的7岁孩子的妈妈说:“我平时就跟孩子说,你要结婚也是到大学毕业之后的事情了,咱们家穷,比不上别人家经济条件好的,所以你要努力读书,等大学毕业之后有基础了,再说结婚的事情。”显然,这两位妈妈已经在对孩子在身体、婚姻相关的性教育了。

其实,当孩子的心智发展到对自己身体的器官感到好奇、观察到男孩女孩撒尿方式不同的时候,关于身体、性别和亲密关系的性教育就应该开始了。对身体的好奇,可以看做孩子智力萌芽期的表现之一。如果家长和老师因为对性的恐惧和焦虑而压制孩子这些智力萌芽期的表现,压制孩子智力上的天性,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发展。

《Everything You Never Wanted Your Kids to Know About Sex (But Were Afraid They’d Ask)"》一书的作者、哥伦比亚大学临床精神病学助理教授Justin Richardson, 和这本书的另一位作者、他的同事Mark Schuster,这两位哈佛毕业的专业医生在过去十年,一直致力于教育父母尽早开始和孩子在幼儿时期展开关于身体和性的对话。在《纽约时报》2013年组织的一次主题为“性教育应该在何时开始”的讨论中,Justin Richardson教授指出,哪怕是家长给1岁的男孩换尿布时,发现他握着自己的阳具把玩时,家长表达出的不同态度,都会给男童理解自己的身体造成不同的感受。比如,是微笑还是视而不见,是打断男童的动作还是等他玩够了再换尿布。美国三分之一的九年级学生(14岁)已有过初次性行为,Justin Richardson教授认为,儿童需要在他们第一次发生性关系之前,知道如何降低性行为的风险、避免意外怀孕的正确知识。(资料来源:http://www.nytimes.com/roomfordebate/2013/05/07/at-what-age-should-sex-education-begin/parents-are-always-teaching-about-sex-sometimes-accidentally)

美国一项长达30年的研究证明了美国禁欲式性教育的失败,这种教育的结果是美国每天有2万未成年人怀孕,也有研究显示10个19岁美国青少年中,有7个已有过性行为,(资料来源:https://www.plannedparenthood.org/parents/talking-to-kids-about-sex-and-sexuality)。关于性健康机构的相关资讯,也受到社会网络的阻碍和干扰。华盛顿大学精神卫生与性健康方向的社会工作硕士隋真在美国帮助未成年人的性与生殖机构Planned parenthood进行实习期间,也亲眼见过多次意外怀孕、流产却因接收不到性健康机构的资讯而长期无法寻求社会帮助的未成年女孩。

图片来源:

http://dutchreview.com/dutchness/the-foreign-perspective/sex-education-in-the-netherlands/

奥巴马政府早在2010年财政预算中,减少了一部分用于禁欲式性教育的经费,增加了用于全面性教育的经费。这种包括身体感知、性别身份、亲密关系教育在内的性教育方式,已被证明能有效延迟未成年发生性行为的年龄、减少未成年人意外怀孕和性传播疾病。(资料来源:https://www.plannedparenthood.org/parents/talking-to-kids-about-sex-and-sexuality)多家育儿及健康网站,列出了从2岁(包括从降生到2岁)开始的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及未成年人性教育的家长指引。(资料来源:1.

http://www.todaysparent.com/family/parenting/age-by-age-guide-to-talking-to-kids-about-sex/ 2. https://consumer.healthday.com/encyclopedia/children-s-health-10/child-development-news-124/how-to-talk-to-your-child-about-sex-ages-3-to-6-645917.html

3. http://www.babycenter.com/0_how-to-talk-to-your-child-about-sex-ages-6-to-8_67908.bc)

荷兰更是制定了从4岁开始进行全面性教育的政策,4岁开始在荷兰上小学的孩子们,都会参加“Spring Fever”性教育周的活动,活动中,老师会问孩子们:你们有谁曾经坠入爱河了么? 并和孩子们一起唱表达他们情窦初开感受的歌曲(资料来源: Saskia De MelKer 2015 http://www.pbs.org/newshour/updates/spring-fever/, 中文翻译:鲜于文雯,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DI4ODMwNQ==&mid=2247484239&idx=3&sn=ed063dd2bd68841d79851e2372f3f021&chksm=e91c5411de6bdd07093a4ad5b9026537939abf222f0761b52fa8ac0517ab97aecb9d16ac3f06&mpshare=1&scene=5&srcid=1121WbjPXWyX5c3ABY7a7UW7#rd)

由此可见,基于儿童保护的性教育,不是禁止儿童接触陌生人,也不是限制儿童在性方面的好奇、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埋下性恐吓的阴影,而是尊重他们的天性和自我安全保护上的需要,在不同年龄阶段,给予他们不同而有效的性安全知识和社会支持。

家长和媒体如何进行全面性教育

所谓“儿童友好”型的父母和媒体,是指父母不因为自身对性的焦虑对孩子进行性恐吓教育,也不以任何安全保护的理由禁锢孩子在身体、性别身份和亲密关系上的自主探索,媒体也不以兜售、曝光儿童身体和亲密关系的隐私来谋取利益。

作为中国父母,首先要通过解除因自己在性事上“不可说”的敏感态度,在遇到和身体、亲密关系有关的孩子保护事宜时,减少“想象性恐慌”,带给孩子的无端管制和压力。

在中国尚未有专门针对儿童色情的法律的环境下,媒体需要建立一种基于儿童隐私保护的媒体伦理共识,对暴露儿童身体隐私的内容做马赛克处理,对针对儿童身体和隐私做色情评论的网络言论进行查封和删除处理。

不论是“实习爸爸”、亲生父母,还是记者、节目组,都应尽量保护孩子免受媒体过度曝光和网络欺凌的伤害,至少,不能在阿拉蕾睡着的情况下,为了满足媒体采访的需要,不断捏她的脸,打扰她的美梦。

秀兰•邓波儿,四岁从影,十来岁就成为过气女童星,到屏幕初吻“献“给美国总统里根,再到不成功的早婚,她的童年几乎被大银幕霸屏。早慧的阿拉蕾,我们是否希望她走上这条没有童年、没有隐私、被媒体以宠溺方式过度消费的道路?

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友善的家庭和媒体环境,让他们可以自主地探索自己的身体、自信地对待自己的身体、友善地建立人际关系、自由地表达亲密关系,不面对任何以性安全为理由的性恐吓,是全社会的责任。

推动从幼童阶段普及的全面性教育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也比以暴露儿童身体隐私来责骂媒体和明星,更具有应用层面的价值。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