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台湾研究团队论文遭自然旗下杂志撤稿,仅20天完成学术纠错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王盈颖
2016-11-23 22:18
来源:澎湃新闻
能见度 >
字号

当地时间11月21日,《自然》杂志旗下的《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发布消息,宣布撤回一台湾地区研究团队已经发表的论文,该论文此前在科学网站PubPeer上被匿名网友指出涉嫌图像造假。从11月1日出现质疑声,到11月6日研究团队主动联系期刊要求撤稿,再到期刊宣布撤稿,仅20天完成学术 “纠错”,不可谓不快。

在撤回声明中,论文作者写道:“我们注意到,有些图像的图形是通过不恰当的方式生产出来的,并复制在论文的几处图像中,包括图1d、2d、3b、5a、5f、6h和8f。基于这些错误,我们对论文所报道的数据的准确性不抱信心,论文的结论可能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希望撤稿。对此我们感到深深的懊悔,并向科学共同体道歉。”

撤稿声明。

今年8月,来自台湾地区的研究团队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发表论文。在这篇论文中,第一作者台湾大学系统生物学博士后查诗婷、通讯作者台湾大学生命科学院生化科学研究所教授杨明良和台湾大学医院副院长林明灿,宣布已经成功破解了组蛋白甲基转移酶(G9a)如何调控大肠癌干细胞分化能力的分子机制,并提出了新的治癌方法。

论文发表后,台湾大学官网在头版头条对此进行了宣传。

论文发表后,台湾大学官网在头版头条对此进行了宣传。但11月1日,随着PubPeer上开始出现匿名网友的质疑,事情急转直下。在帖子中,网友列举了论文中数张问题图像,指出不同的数据图中疑似有重复的部分。有匿名学者在PubPeer猜测,存在的可能是,论文通过对图像的旋转来获得不同的视角,在同张图像中截取不同部分,伪装成多个实验的数据结果。

被质疑的图像之一,圈出的为重复内容。

面临涉嫌图像造假的指责后,事件迅速发酵,质疑声从发表于《自然细胞生物学》这篇文章“蔓延”到郭明良参与的其余至少5篇论文,其中包含2006年一篇台湾大学校长杨泮池联合署名的文章。此番论文造假的雪球越滚越大,涉及到身居高位的学者。

陷入造假质疑后,研究团队做出了回应。11月4日,第一作者查诗婷在PubPeer的质疑帖下留言称,在10月19日,也便是11月1日出现同行质疑前,研究团队就已经发现了部分问题并告知了《自然细胞生物学》。查诗婷表示,这些混乱的图像是在两轮修改中对几百张图片进行处理时不够仔细导致。她强调,这个错误并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第一作者查诗婷在PubPeer的质疑帖下留言回应。

但学术调查机制迅速启动了起来。郭明良研究团队在一份声明中承认“第一作者有图片复制明显违反学术伦理”。据台湾媒体报道,11月11日,杨明良在公开声明中透露,研究团队已在11月6日联系《自然细胞生物学》期刊主动要求撤稿,第一作者查诗婷“已经承担错误并主动辞职”,并称自己“已于11月11日发声明请辞教职,负起督导不周之责”。此外,杨明良透露,台湾大学已经分别成立调查小组和特别委员会。

这一消息得到台湾大学主任秘书林达德的确认,11月16日,在接受台湾地区媒体采访时,林达德表示,两位通讯作者所在的两个学院已经各自成立调查小组,所有的论文都将重新检查,并首次启动“特别委员会”机制,委员会由5-9名院士级、具有公信力的学者组成,审查结果将最后再由教师评审委员会做出决定。而受到波及的台湾大学校长杨泮池将回避教师评审委员会的相关会议。

此外,因为此次研究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的课题涉及台湾地区“科技部”和“教育部”的经费,调查结果将呈报给这两个机构,最快年底完成调查。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台湾地区“科技部”也表示表现出强硬的态度。据台湾地区媒体报道,11月15日,台湾地区“科技部”表示,已经对此案展开学术伦理审查程序,并已发函要求台湾大学说明情况,若经查明确实违反学术伦理,将视情节轻重进行停权、追回辅助款等处分。台湾地区“科技部”表示:“共同作者一旦挂名,就应在合理范围内对其贡献的部分负责。”

此次,科学网站PubPeer在纠察论文造假上又将增加一枚案例。

这并不是PubPeer第一次充当造假论文的“挑破者”。作为一家论坛性质的科学网站,PubPeer允许任何人针对已经发表的论文进行同行评议,网友可以发表针对论文的匿名评论。在历次造假事件中较为有名的,是日本理化所小保方晴子STAP细胞论文造假,小保方晴子的导师还因此自杀。在小保方晴子事件中,PubPeer也起了重要作用。在小保方晴子论文发表的一周内,PubPeer上已有针对这篇论文涉嫌数据造假的陆续讨论。就时间上而言,PubPeer上的质疑是针对小保方晴子论文存在造假嫌疑打出的“第一枪”。和此次台湾大学采取迅速行动一样,在小保方晴子被指控篡改图片的第10天,日本理化所就成立了调查组,并在两个月内确认图片造假,将论文撤回。

近日,《人民日报》评论指出,中国“科研诚信问题涉及面之广及其严重程度史无前例”,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上名硬实软、缺少‘牙齿’”。

有公开的学术平台能最先“嗅”出可能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固然是科学界进行自我净化的重要一环。但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科学界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科研机构,如何在内部暴露出不端行为时,及时断腕,以正清流。以及,作为监管部门的机构如何积极参与调查,维护学术环境的纯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