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宏亮瞻局丨陆军直升机数量破千,但需要全面“飞行化”吗?

澎湃防务特约撰稿 王宏亮
2016-11-25 10:4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防务 >
字号

对于中国陆军航空兵来说,2016年无疑是非同寻常的一年。8月6日,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某陆航旅隆重举行了“陆军第1000架直升机授装接装仪式”——在整整30年前,当中国陆军开始筹建自己独立的航空兵时,解放军全军所装备的的直升机数量竟然只有区区79架。

因此,解放军陆航部队和中国直升机工业完全有理由为这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欢欣鼓舞。在军内外媒体与网络平台上,一时间诸如“直升机为陆军插上了翅膀”,“中国要大力建设飞行化陆军”的观点广为传播。尤其是结合中国第一款国产10吨级通用直升机直20的出现,诸多军迷已经开始憧憬装备“中国黑鹰”的“解放军版101空中突击师”。

的确,早在2013年直20首飞后,国内媒体与诸多军事观察家当时就几乎一致认为,作为通用直升机,该型机是中国参照美国模式,建设“飞行化陆军部队”最关键的一环。

然而对于这种所谓“飞行化陆军”的理念,笔者却一直持不同看法。

必须承认,冷战时期的越南与阿富汗战场经验表明,当直升机与垂直机降战术被大规模运用后,传统的游击作战几乎已被逼进死胡同。被通用直升机武装起来的“飞行陆军”具有比游击队更强大的机动、转场与奇袭能力,大大降低了清剿作战的难度。事实上自越战以来,面对直升机军事大国的清剿,游击队在缺乏强大外力支持时已基本失去了独立将敌军驱逐出境的能力。

然而,当垂直机降作战在冷战末期走向巅峰时,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直升机飞行速度慢、高度低、防护相对薄弱,且活动区域在敌各式轻重火力范围内,被击中后很可能连带造成机降部队的人员装备损失。直升机抵达目标区后的着陆或索降过程,可以说是整个机降作战最危险的环节。且由于现代陆军对直升机过度依赖,高风险的机降作战结果甚至直接影响战争成败。

8月6日,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某陆航旅隆重举行了“陆军第1000架直升机授装接装仪式”。

旋翼下的死亡陷阱

在越战与阿富汗战争后期,地面力量开始普遍装备肩扛导弹、火箭筒等单兵防空武器,武装直升机与运输直升机的战损率直线上升,机降作战遭遇失败的案例已不鲜见。越南人民武装仅在1971年的“兰山719行动”中就击落、击伤美军直升机550余架。苏军在阿富汗战场光重装甲的米-24武装直升机就损失333架。

要知道,美苏在越南和阿富汗均握有绝对制空权,而一旦制空权无法保证,大规模直升机群遭遇敌方固定翼战斗机群拦截时的生存概率几乎为零。

如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为了夺回赫尔蒙山,以军曾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直升机机降突击。以军首先出动战斗机,对赫尔蒙山实施航空火力突击;紧接着空中机动部队沿黎巴嫩东南的山谷作超低空飞行,为了达成突然性,以军直升机未在叙军阵地上直接着陆,而在山项北端机降着陆。着陆后,在戈兰高地5个炮兵营的火力支援下迅速展开,向西南方向的叙军阵地猛烈进攻。与此同时,以军戈兰尼旅的1个步兵营从地面向赫尔蒙山西南端发起进攻。叙军以多架战斗机掩护空中机动部队的直升机企图实施反机降,但由于机群在飞行中遭到了以空军拦截,多架直升机被击落,叙军的反空中机动遭遇失败。该战例虽有以军敌后空降的成功,却也充分暴露出垂直机降在缺乏制空权时的不堪一击。

1980年为营救被劫持的驻伊朗大使馆人员,美军组织实施了“蓝光行动”,却因为运输部队缺乏特种作战经验与装备,技战术水平参差不齐而导致多架直升机中途坠毁,行动夭折。3年后的入侵格林纳达行动中,直升机部队仍然表现欠佳,竟被弱小的格林纳达防空火力击落击伤18架之多,这也成为美军1989年入侵巴拿马时选择传统伞降突袭的原因之一。

进入新世纪,由于单兵防空武器在军事热点国家的大量扩散,导致美军垂直机降战术在反恐战争中迭遭重创。继1993年“黑鹰”坠落索马里后,2002年3月,驻阿美军的“蟒蛇”行动再次成为垂直机降的滑铁卢。

在这次作战中,美军试图消灭加德兹以南阿巴边境地带的150至200名基地组织战士及塔利班领导人。参与行动的包括陆海空三军的特种部队,以及第160特种作战飞行团、阿富汗民兵部队、101空中突击师以及北约盟军的特种部队。第101空中突击师乘坐“支奴干”与“黑鹰”直升机负责向目标山谷的主攻任务。美国大兵一落地就受到基地组织重型迫击炮和轻武器的火力压制。受命支援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试图摧毁敌人迫击炮,但随即遭遇RPG火箭弹和12.7毫米弹幕攻击。1架“黑鹰”被RPG击中,随后运送增援“海豹”特种部队的MH-47“支奴干”(特战型)又先后被基地组织的RPG和12.7毫米机枪击中。2架直升机在山脊处迫降等待救援。多名特战队员死伤。最终在增援的“游骑兵”团支援下,机降部队才得以撤出战场。而清剿塔利班的作战任务随后是由美军第187步兵旅及第10山地师等常规陆军部队用传统战法完成的。

2005年6月的“红翼”行动让美军机降部队再次折戟。美军指挥部在收到4名潜伏“海豹”队员遭遇塔利班围攻的消息后,立刻派出由2架“支奴干”、2架“阿帕奇”、4架“黑鹰”组成的强大救援部队。然而,到达营救点的一架“支奴干”还没来得及降落,就被早已埋伏在树林里的阿富汗武装分子用RPG-7火箭击中。这架“支奴干” 勉强飞行了约1英里后在一个山坡上迫降。不幸的是此山坡十分陡峭,再加上暴风雨, “支奴干”一头栽进旁边的沟壑中,飞机瞬间被一团火焰吞没,机上8名“海豹”以及8名160特种陆航团成员共16人全部阵亡。

数十年来的垂直机降作战中,当载机悬停卸载时,高度低、相对静止、操控复杂,容易遭到对空武器打击,是整个作战行动中最脆弱、最危险的“生死时刻”。美军的“蟒蛇”与“红翼”都是在此环节被“打到七寸”。而美军猎杀本·拉登后不久,同一作战小组的特战精英们就又被RPG火箭命中座机身亡,更加为垂直机降作战的未来蒙上了阴影。

绝不能牺牲陆军核心战力

上述战例表明,没有主战坦克和步兵战车的所谓“飞行化陆军”,即便是面对装备简陋的对手,仍然非常脆弱。大规模建设“飞行化陆军”部队耗资巨大,仍以101空中突击师为例,该师装备各型直升机近400架,其中仅“黑鹰”通用直升机就有128架。而作为轻型师,其所能担负的作战任务着实非常有限,当面对敌军配备海量廉价低空防空导弹的重装甲集群时,该师的火力与防御能力均难以抗衡。

只要还采用传统旋翼结构,就毕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直升机的固有缺陷。且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垂直机降战术改进的空间也已不大。因此,中国是否要全力建设一支占据大量资源的“飞行化陆军”部队是值得商榷的。直20对于解放军的意义更多是体现在为陆海军提供了一种多用途空中平台,至于是否要像美军那样采购上千架,并将陆军未来的快速反应能力与机动性均建立在以通用直升机为核心的直升机群上,则是非常有必要谨慎研究的。

陆军的快速反应能力的确很重要,但前提是绝不能牺牲陆军的核心作战能力。更何况,养成快速反应能力的手段并非只有直升机一种,对于中国目前所面临的海上安全形势来说,海军两栖作战平台的建设,空军各型运输机,以及倾转旋翼机的研制对于跨海兵力投送的价值似乎更大。当美国人已经开始试飞X-51和X-37B这样的革命性全球快速打击武器,从而将火力的远程投送窗口压缩到以小时计时,如果我们还试图把快速反应的重任押宝在一支能“飞起来”的陆军,显然是非常可笑的。

其实,“飞行化陆军”的始作俑者、久经战阵的美军已经更早一步认识到了上述问题。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打造100%轻型化陆军的“辛塞基”转型,早在罗伯特·盖茨主政五角大楼时就被枪毙。美军在建设了仅仅一支空中突击师后几乎放弃了“飞行化陆军”的奢望。无论从直升机装备规模、型号研发进度,还是作战使用来看,今天美国陆军的飞行化程度甚至比越南战争时更低。

与此同时,美军正越来越重视直升机在特种作战中的使用。在“蓝光行动”惨败后,五角大楼即决定成立一支受过特种训练,有特种运输直升机装备,为特种作战服务的机动打击力量,第160特种陆航团应运而生。该团相关技战术远比常规陆航部队精湛,擅长夜间、低空、复杂地貌飞行,可遂行低空高速突袭任务,并能够为特种部队提供侦察、火力掩护、火力压制、撤退等支援。

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历次小规模作战的磨练后,该团作为美特种部队的“空中特快”,目前已成为美军必不可少的支持力量。但必须指出的是,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实际战例表明,当第160特种陆航团执行类似刺杀本·拉登这样的潜入突袭式特种作战任务时,往往能够有非常完美的发挥,而一旦跨行介入传统地面作战,垂直机降的短板仍然会限制该部队的使用效果,甚至如“蟒蛇”行动般遭到重创。

(“宏亮瞻局”系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特约副研究员王宏亮为澎湃防务开设的个人专栏,力求在兼顾分析的深度和厚度的同时,在前瞻性、敏锐度上更上一层楼,每周一期,不见不散)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