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卡斯特罗故事|古巴导弹危机:曾建议苏联对美报复性核打击

于江欣
2016-11-26 15:43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编者按】

古巴导弹危机,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1962年10月16日到28日的13天时间里,人类从未如此近地站在一场核战争的边缘。

2016年11月26日,在这场空前核危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古巴革命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去世,终年90岁。此刻,让我们再回看历史。

本文摘自《军事历史》2004年第4期,以下为全文:

卡斯特罗

古巴内外政策的“左倾”化,极大地触动了美国在古巴的利益。美国对古巴政权采取了包括断绝外交关系、贸易禁运等政治、经济措施,并着手组织武装颠覆活动,其中包括在古巴境内组建“秘密的情报、行动组织”,“在古巴境外建立一个统一的反对派组织”和“一支准军事部队”,美国国防部也在酝酿直接使用美军对付古巴的紧急计划。

1961年1月肯尼迪上台后,确信古巴已经成为苏联的卫星国,卡斯特罗政权的存在将会引发整个拉丁美洲的革命洪流,因此采取较之前任更加强硬的政策,并批准了猪湾进攻计划———由美国组织的古巴流亡分子的武装力量,对古巴发动突然袭击。4月16日,猪湾事件爆发。古巴军民在卡斯特罗领导下奋起反击,于4月19日全歼了入侵者。猪湾入侵失败后,美国又开始计划代号“猫鼬行动”的大规模秘密战,目的是以各种手段策动反对卡斯特罗政权的大起义,而美国将在关键时刻动用美军支援起义。除此之外,美国还加紧完善早就拟定了的由美军直接入侵古巴的各项计划,并于1962年春在加勒比海进行了几次极具威胁的大规模演习。

美国对古巴的敌视和必欲除掉卡斯特罗政权的种种行径,导致了美国与古巴关系的极度紧张,迫使古巴为寻求自身安全而倒向苏联并宣布自己为社会主义国家。而苏联出于涉足美国后院,改善自身战略态势的考虑,也乘机与古巴结成了盟友关系,并对保卫古巴承担了义务。古巴问题由此而发展为美苏两国在加勒比海地区争夺的一个热点。

二、古巴导弹危机的酝酿与爆发

(一)赫鲁晓夫决定在古巴部署导弹

随着美国对古巴高压政策和入侵威胁的节节升级,古巴的命运和维持苏联在那个地区的威望成为苏联领导人萦绕于怀的重大问题。为了保住古巴这个拉丁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除了积极提供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之外,也在全面加强古巴的军事地位。

1962年4月12日,苏联决定满足古巴加强防空的要求,向其提供180枚SA-2地空导弹,外加一个巡航导弹群以加强其海岸防御。但是,苏联知道,仅提供一般性武器支援是不够的,凭借古巴自身的力量无法抵御有美军参与的真正的大规模入侵。

既要避免与美国的直接冲突,同时又能保护古巴,最好的办法是威慑美国,使其不敢动手。于是,赫鲁晓夫产生了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想法。1962年5月底,赫鲁晓夫派了一个“农业代表团”访问古巴,其中包括化名“工程师彼得罗夫”的苏联战略火箭军司令,目的是探明卡斯特罗对部署核导弹的态度。出乎苏联人意料的是,面临美国军事威胁的卡斯特罗对该建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当即同意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

苏古双方商定,苏联在古巴建立的核武库将包括:40个陆基弹道导弹发射架,24枚SS-4型中程弹道导弹(射程1000英里)和16枚SS-5型中远程弹道导弹(射程2000英里)及弹头;3支装备12枚“月神”近程导弹及弹头的部队;还有80枚战术巡航导弹和可携载原子武器的6架伊尔-28轰炸机;潜艇基地最初部署11艘潜艇,其中7艘可携载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除了部署核武器,苏联还将部署诸如地空导弹和伊尔-28轻型轰炸机这样的常规武器,另外再进驻4。5万人的苏军部队,其中包括4个摩托化步兵团(装备250多辆装甲战斗车),一支装备最新式苏联米格-21战斗机的空军联队,5个导弹团等。

9月15日,第一批中程弹道导弹运抵古巴。到9月底、10月初,20枚核弹头运抵古巴。

(二)美国对苏联部署导弹的反应

美国在对古巴施压的同时,一直密切关注古巴与苏联的关系,尤其是双方军事关系的发展。从1962年8月起,美国开始对古巴进行经常性的空中侦察。8月23日,肯尼迪总统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对付苏联可能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问题。会后发布的备忘录指示国防部研究“各种可供选择的军事手段以消灭古巴可以对美发动核打击的任何设施。诸如精确攻击、以打击军事力量(即战略空军或导弹部队)发动全面进攻和彻底入侵等作战方式的利弊是什么?”(〔美〕戴尔·科普兰:《重大战争起源》,189页,康奈尔大学出版社,2000)这个备忘录反映出美国准备先发制人的思想。

10月14日,美国U-2侦察机终于拍摄到第一个中程弹道导弹发射场。第二天,美国国家图像情报中心根据U-2飞机的侦察摄像确认,在圣克利斯托瓦尔地区正在修建3个导弹发射场。U-2飞机在随后的两次侦察飞行中,又发现了包括中远程弹道导弹发射场在内的两个导弹发射场,并在圣胡利安机场发现装运伊尔-28中程轰炸机的板条箱。

10月16日早上,肯尼迪总统得知上述情况后大为震惊。他认为,苏联在美国家门口部署核导弹的行动必须制止。接着,肯尼迪指定了一个包括副总统和国务院、国防部、中央情报局、司法部、财政部等部门的重要官员在内的专门小组,在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的名义下秘密研究对策。执委会考虑了六种可供选择的方案:1。不采取任何行动,故意将这次导弹部署看得若无其事;2。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包括直接同赫鲁晓夫谈判,呼吁联合国或美洲国家组织建立视察小组,甚至考虑拆除美国在土耳其的导弹基地以换取苏联拆除其在古巴的导弹基地;3。同卡斯特罗秘密接触,软硬兼施,促其脱离苏联;4。对古巴进行海上封锁,实行军火禁运,并加强空中监视和警告;5。实施空中打击,摧毁古巴导弹基地;6。对古巴发动全面军事进攻。

经过多方争论与权衡,到10月18日,包括总统在内的执委会大多数人已经倾向于封锁,理由是:封锁是一条介乎于无所作为和战争之间的中间道路,使美国处于既可战又可和的灵活地位,并使赫鲁晓夫有时间来重新考虑他的行动;封锁可以避免突然袭击而引起的震惊,能够成为一种逐渐加强压力的办法,必要时可以扩大到非军事物资;如果封锁起作用,苏联人可以体面地撤退,如果封锁不起作用,美国仍可以选择进一步的军事行动。10月20日,美国作出决定,对古巴进行封锁。

三、古巴导弹危机的高潮与结束

(一)美国实施隔离行动

10月23日上午,负责美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主持召开了美洲国家组织理事会议商议此事。与会的20个拉美国家一致通过决议,同意美国采取隔离措施,要求立即撤除在古巴的具有进攻能力的导弹或其他武器。由此,美国的隔离行动成为美洲国家的集体决议,这不但避免了在拉美国家中引起反感,而且进一步加强了其合法性。下午,美国总统签署了《关于禁止向古巴运送进攻性武器公告》,宣布:美国武装力量将于1962年10月24日格林威治时间下午2时(当地时间上午9时)开始,“制止向古巴运送进攻性武器及其附属物资”;美国海、陆、空军将在“合理”的距离内划定禁区,对任何驶向古巴的飞机和船只进行拦截和检查。

为了将这场一触即发的危机控制在最低水平,避免引发美苏之间的核大战,公告强调,“在执行本命令时,将不使用武力,除非已进行合理的努力,将国防部长的指令传达到该船只或飞机上,而对方仍然不听或拒绝照指令行事无论如何,非到必要时不使用武力”(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397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肯尼迪总统也亲自过问隔离的具体实施,并规定勒令哪些船只停航、何时宣布这种勒令等都要经过总统批准,油料等物不在禁运之列,以免因危及古巴生存而引起强烈反应等。此外,肯尼迪还指示海军,如有必要动武,只能使其失去航行能力而不能将其击沉。

10月24日加勒比时间上午9时,美国海军正式开始对古巴实施封锁。封锁线从佛罗里达半岛南端至美属波多黎各,囊括了由大西洋通往古巴的各条必经水道,形成一道弧型线,距古巴海岸500海里。由16艘驱逐舰、3艘巡洋舰、1艘航空母舰和6艘补给舰以及150艘其他后备舰只组成封锁兵力,检查、阻止、并在必要时损坏那些驶向古巴的可能载有核弹头、地地导弹、轰炸机或它们的辅助设备的苏联船只。

10时25分,中情局接到海军情报室的报告,称古巴海域的6艘货船有的停止不前,有的掉头返回。15分钟后中情局确认,靠近拦截线的16艘船只已就地停止或返航。为了给“加加林”号和“基莫夫斯克”号货船留出返回的时间,总统命令“埃塞克斯”号航空母舰切勿采取任何行动。苏联油轮“布加勒斯特”号则继续航行,于25日越过封锁线。同日,1艘载有1500名旅客的民主德国客轮也被放行。26日,肯尼迪选中了被苏联租用的、为巴拿马所有的“马克卢拉”号货船,对其进行自封锁开始以后的第一次登船检查,没有发现载运武器后即让其通过。由于该船并非苏联所有,强行检查既向苏联显示了美军执行隔离命令的决心,同时又避免了对苏联的直接冒犯。

头三天的隔离行动可以说是有惊无险,这同双方的谨慎与克制不无关系。据中情局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文件透露,到10月23日中午(美国东部时间),莫斯科对货船下达了改变航向的指令。曾经将第一批弹头运往古巴的“波尔塔瓦”号在运送第二批的20枚弹头时,随同其他运载进攻性武器(包括伊尔-28轰炸机)的船只在抵达隔离线之前奉命返航。赫鲁晓夫除了担心在海上发生冲突之外,他也不想让这批武器装备落入美国人的手中。苏联人不能容忍美国人“夺取并且分析、检查他们的导弹和弹头等诸如此类的先进武器”。这个有利于封锁实施的因素,美国决策者在当初举棋不定时竟然未曾想到。

尽管肯尼迪感到“苏联人做出了让步”,但他也知道紧张的时刻并未结束,美国仍需谨慎从事。他命令美国舰队对任何接近隔离线的船只进行跟踪和密切观察,但不许采取任何行动,除非有专门指令。美国的谨慎是有道理的。据俄罗斯资深军事作家亚历山大·莫兹戈沃伊在2002年出版的一本新作《狐步舞四重奏之古巴桑巴》中透露,俄罗斯潜艇艇长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曾接到命令,一旦苏联护航潜艇遭到美军袭击,就可以发射核鱼雷袭击美军舰艇。庆幸的是,美苏双方的克制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一场核大战。

美国在整个封锁行动中的宗旨如同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告诫海军作战部长的那样,目的是向赫鲁晓夫传递信息,而不是使其丢脸,除非赫鲁晓夫“以核武器做出反应”。美国的强硬决心和谨慎措施获得了成功。

(二)危机的高潮与结束

美苏在海上对峙的紧张局势虽然有所缓和,但是,苏联在古巴修建导弹基地的步骤却在加紧进行。情报表明,越来越多的中近程弹道导弹正进入可使用状态,一个月后,中远程弹道导弹也将全部准备就绪。10月25日肯尼迪表示,由于导弹发射场的建造工程还在继续,“我们必须继续坚定地采取对抗措施”。他要求顾问们考虑三个选择:一是扩大封锁,禁运物资既包括苏联的武器,也包括原油、石油和润滑油等;二是外交解决问题的手段;三是对古巴实施空中打击。

在苏联方面,从“隔离”的第二天起,就通过各种渠道表示愿意和平解决危机。随着美国对古巴的军事压力逐步加强,苏联情报部门于10月25——26日报告,美国很可能在未来两三天内入侵古巴;卡斯特罗也要求赫鲁晓夫,如果肯尼迪决定进攻古巴,就对美国实施核打击。备受压力的赫鲁晓夫非常担心在导弹装上发射台之前美军就会入侵古巴,以至于最终无法收场,甚至引发美苏之间的核大战。于是,苏联开始让步。10月26日下午,苏联驻美使馆参赞通过美国广播公司记者试探,苏联愿意在联合国监督下撤走导弹,条件是美国公开承诺不入侵古巴。美方表示可以接受。

当天晚上,国务院收到了赫鲁晓夫写给肯尼迪的一封长达3000字的私人信函,措辞含糊地表达了同样的意见。然而到第二天上午,美国方面又收到了赫鲁晓夫给肯尼迪的第二封正式信件,它与前一封信大不相同。这封信进一步对美国提出要求:“我们愿意从古巴撤走被你们视为进攻性武器的导弹。我们愿意实现这点并在联合国宣布这个保证。而你们也将宣布,美国方面考虑到苏联的不安与忧虑,将从土耳其撤走类似的武器。苏联将保证不入侵或干涉土耳其的内政;美国也应该对古巴作出同样的保证。”(〔美〕马克·怀特:《肯尼迪与古巴———解密文件史》,227——228页,芝加哥,1999)同时,苏联驻联合国代表和驻华盛顿大使也要求把联合国的视察扩大到美国基地。苏联的建议得到西方及中立国家的赞成。

就在双方讨价还价时候,古巴导弹危机达到了高潮。在后来被称为“黑色星期六”的10月27日,古巴境内已有5个导弹发射场完全可供作战使用,第六个也将竣工。这些导弹发射场可在6——8小时内发射24枚射程为1100英里的地地弹道导弹,且在几小时后可以再发射第二批。当天早晨,美国的两架U-2侦察机遭到古巴地面炮火的攻击,其中一架被苏联人操纵的萨姆导弹击落,飞行员丧生。同日,在阿拉斯加上空飞行的一架美国U-2飞机误入苏联楚科奇半岛领空,引来一批苏联战斗机的尾随监视。为防不测,携载空空核导弹的美军F-102A截击机也从阿拉斯加起飞。好在双方均未开火。

这一天,美国执行委员会整天都在开会商讨对策。鉴于又一架U-2飞机被击落,愤怒的美国军方提议次日轰炸击落美机的萨姆导弹发射场,并要求在29日实施312作战计划———对古巴进行大规模轰炸,7天后实施319作战计划———入侵古巴。

面对各种建议,肯尼迪总统在会上决定,侦察机继续执行空中侦察任务,如果再次被击落,就做出全面反应或攻击击落飞机的导弹发射场。为此,美军征召了24个空军预备役运输机中队,并在佛罗里达州集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入侵力量,同时,美国的常规部队和核部队也已在世界各地处于高度的戒备状态。总统特别顾问西奥多·索伦森回忆道,执委会的成员都认为,“在这一天(10月27日),核战争的爆发比核时代的任何时候都更为接近”。

不过,身为总统的肯尼迪十分清楚,一旦对古巴境内的苏联基地开火,必然造成无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因此他决定将军事行动推迟一天,再做一次外交努力。执委会最后决定,第二天在得到苏联的反应之后,再决定军事打击的方式。于是,肯尼迪在其弟、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的建议下,没有理会赫鲁晓夫的第二封公开信,而是对他的第一封私人信件作出答复。

在信中,肯尼迪首先就美国最关心的问题提出要求:“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有效的联合国的安排下,停止古巴进攻性导弹基地的工程,并使古巴的所有供进攻之用的武器系统不能使用”,随后表示接受苏联的建议,指出,一俟苏联撤除导弹,美国“立即取消现在实行的隔离措施,作出不入侵古巴的保证”(〔美〕马克·怀特:《肯尼迪与古巴———解密文件史》,236页)。同时,总统要求罗伯特·肯尼迪给苏联大使多勃雷宁带口信说,鉴于事态的发展日趋严重,肯尼迪总统要求苏联方面至迟在第二天(28日)就作出明确答复,否则,美国政府将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摧毁在古巴的导弹基地。

10月28日上午9时,赫鲁晓夫给肯尼迪发来复信,表示愿意停止发射场工程,导弹将装箱运回苏联,并在联合国开始谈判,从而接受了肯尼迪在27日信中提出的解决危机的条件。肯尼迪立即回信,称赞赫鲁晓夫的政治家风度。持续了13天的古巴导弹危机至此结束。

接着,美苏在联合国的代表进行了复杂而艰巨的谈判。直到11月20日苏联同意在30天内撤走伊尔-28飞机,美国才宣布终止海上隔离。次日,苏联对在危机中动员的军队下了“解除”动员令。由于古巴的强烈反对,联合国进入古巴领土核查之事未能实现,美国也以此为借口没有以书面形式明确保证不入侵古巴(不过,美国事实上也未再入侵古巴)。次年4月,美国拆除了它部署在土耳其和意大利的笨重不堪且易受攻击的丘比特导弹,由潜艇携带的新式北极星导弹所替代。后者显然具有更强的机动性和生存力。危机过后,美国仍继续以U-2飞机侦察古巴,苏联对此默许。古巴成为美苏交易的牺牲品。

四、古巴导弹危机的影响及其经验教训

如同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所称,古巴导弹危机是“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之一”。这场危机把1947年以来的美苏冷战推向了顶点,其严重程度超过了两次柏林危机。这次惊心动魄的较量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引起深刻反思。

(一)古巴导弹危机的主要影响

古巴导弹危机的影响非常广泛,但对于当事者古巴、美国和苏联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古巴的生存和安全得到了基本保障。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西方史书通常都大力渲染苏联在古巴危机中的退缩和让步,给人以美国大获全胜的印象。但事实上,在引发此次危机的核心问题———古巴的生存和安全问题上,美国作出了重大让步,古巴和苏联方面达到了基本目的。危机之前,美国一心要铲除卡斯特罗政权,古巴随时都处在美国武装进攻的危险之中。然而,危机爆发后,为了换取苏联撤出导弹核武器,消除笼罩在美国头顶上更大的战略威胁,美国不得不对苏联作出了不入侵古巴的承诺。以后,虽然美国以古巴反对联合国核查为借口,拒绝以书面形式正式保证不入侵古巴,而且1963年夏肯尼迪仍然批准了对古巴实施破坏的秘密计划,中央情报局也在继续制订暗杀卡斯特罗的计划,但是,来自美国的公开大规模入侵的危险基本消除。有证据表明,就在肯尼迪遇刺前不久,他已经在考虑与古巴领导人和解了。事实上,美国此后也再未入侵古巴。由此可见,“苏联撤出导弹,美国不入侵古巴”的交易发挥了作用。

2。促使美苏关系走向相对缓和。美国虽然在危机中获胜,但肯尼迪很清楚,成功具有偶然性,解决古巴危机的模式不可能重演。他在1962年年底对记者谈到古巴危机的摊牌情况时说,“只要赫鲁晓夫先生或者我们犯下一个大错误,整个事情就会爆炸”。由此,肯尼迪萌生了与苏联缓和关系的愿望。他在1963年6月发表的“世界和平”演说中呼吁,美苏两国“有着共同的深切的利益。如果我们现在不能结束我们所有的一切分歧,那么,我们至少能够协力使世界在分歧之中保持安全。因为,归根结底,我们最基本的共同纽带是,我们全都生活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之上。我们可以在不放松警惕的情况下谋求紧张局势的缓和”(〔美〕小阿瑟·施莱辛格:《一千天》,641-642页,三联书店,1981)。

赫鲁晓夫同样意识到美苏之间可能发生的战争危险以及避免这种战争的必要性,并将肯尼迪的讲话称为“自从罗斯福以后美国总统发表的最好的一篇演说”。赫鲁晓夫事后承认,“如果美国人(对古巴)发动战争,我们并未做好进攻美国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被迫在欧洲发动一场战争。那么当然一场世界大战就开始了”(〔美〕戴尔·科普兰:《重大战争起源》,207页)。所以,赫鲁晓夫在1962年11月对苏共中央作的报告中,含蓄地宣告停止这种世界攻势,要求全党集中全力解决苏联的经济问题。一个月后,他又在向最高苏维埃作的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报告中指出,在核武器时代,必须显示出“更加清醒的头脑和消除国家间不和的各种障碍的更大愿望”,同时应该加强国际关系中“理智的准则”。

此后,美苏双方均采取了缓和紧张关系的行动。1963年8月,美苏签署了禁止核试验条约。这是美苏缓和冷战紧张局势的一个标志。同年10月,肯尼迪会见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就太空合作、增加贸易往来和削减军费等扩大美苏合作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而赫鲁晓夫也不在柏林问题上再向美国施压了。他在古巴导弹危机后不久宣布,与民主德国单独签订和约一事,由于柏林墙的修筑已无必要。从此,柏林地区以及欧洲的局势稳定下来。

3。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尽管古巴导弹危机迫使美苏领导人寻求缓和,但同时也促使他们进一步加强各自的军备。如同美国民意测验所表明的那样,“因古巴危机而加深的对核战争的恐惧反而支持加强军备和继续进行核试验”。可见,美国强大的战略核力量并未使其产生安全感。古巴危机后美国继续扩大其核力量,力求保持领先于苏联的优势,目的只有一个:用实力来遏制苏联的核战争企图。

古巴导弹危机对苏联军备建设的影响更为明显。苏联领导人认为,美国的核优势是导致赫鲁晓夫在危机中让步的主要原因。因此,苏联决定增加国防预算和核武器预算,尤其要大力发展可以打击到美国本土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以此改变苏联在导弹危机中所表现出来的核劣势。经过多年努力,到20世纪70年代前期,苏联除了远程轰炸机和战略核弹头总数不及美国外,其洲际弹道导弹总数、弹头总当量和战略核潜艇数量均领先于美国。其中,洲际弹道导弹至1973

年已达1575枚,而美国则为1054枚。此外,苏联还大力建设远洋海军,1962年至1972年的十年间,苏联共建造了910艘舰艇,平均每年90艘,其中包括航空母舰和为海军装备的陆基超音速逆火式轰炸机,从而大大提高了远洋投送和攻击能力。

4。促使古巴采取更加独立的立场。这场危机暴露了古巴与苏联的利益差异,导致古巴在对苏关系上有所疏远和保留。危机期间,卡斯特罗的立场远比赫鲁晓夫强硬,他曾建议苏联对美实施报复性核打击,并作出了攻击美侦察机的指示,从而鼓励了在古巴的苏联军官下令打下U-2飞机。卡斯特罗的强硬立场与苏联力求控制危机的想法不相符合,“避免古巴因素的干扰”成为苏联领导人谋求尽快解决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古巴则深感受到超级大国的欺骗与愚弄。美苏避开古巴通过外交途径结束了危机,赫鲁晓夫甚至不同卡斯特罗商量就擅自提出由联合国进入古巴履行核查。作为当事者的古巴一直不知道苏联的底牌,只是通过莫斯科电台的广播才得知赫鲁晓夫撤除导弹的决定。经过这场危机,卡斯特罗深感古巴不过是超级大国棋盘上的一枚棋子,他不仅更加不信任美国,而且对盟友苏联也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危机之后,古巴一方面积极地推动拉美国家的反美斗争,另一方面,又以第三世界一员的身份投身不结盟运动,从而大大加强了古巴独立自主的倾向。

(二)古巴导弹危机的经验教训

1。在处理重大危机时需要“换位思考”,这是美国从古巴导弹危机中总结的最重要的经验。在危机期间,肯尼迪最担心的就是美国的对策会将苏联逼到要么蒙受耻辱、要么发动核大战的死角。肯尼迪的行动方针是,所有决定与措施仅仅是对苏联施加压力,而不是使之丢人现眼,要给对方留下体面妥协的余地。所以,美国才在一开始只采取了进退自如的“隔离”措施,而且避免迫使苏联船只停航接受检查;肯尼迪才会顶住军方的强烈呼声,坚决反对袭击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基地;在危机结束时肯尼迪更是明确要求舆论界不得宣扬胜利,不许刺激、羞辱对手,相反要尽可能地给予尊敬与赞赏。

2。有效管理危机不如从根本上避免危机的爆发。经过这次危机,美苏两国对核时代下如何处理相互间的关系,尤其是重大利益冲突有了更加理智的思考。双方都深切感受到:一方的错误、误解逐步升级势必引起对方进一步的反应——战争就是这样开始的。既然谁都不想进行战争,谁也赢不了战争,那就必须时刻考虑各自政策所产生的长远后果,尤其要关注自己的行动对别国的影响,以便控制事态升级为一场灾难性的战争。1963年6月底,美苏就建立“热线”问题达成一致:在莫斯科与华盛顿之间设置一条全天候联络线路。此举使两国领导人在危机期间得以进行秘密而直接的通讯联系,为防止和控制危机创造了条件。

3。要正视“中间地带”国家。冷战时期国际力量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美苏两级之间存在一个广泛的“中间地带”,这是一股不容小视的重要国际力量。然而,在这个重大战略问题上美国失策在先,从而酿造了日后的苦果。1959年1月建立的古巴新政权,原本与苏联或社会主义阵营没有关系,是一个具有民族主义性质的政权,与美国也不是注定的敌对关系。卡斯特罗首次出访选择的就是美国。然而,美国却以“非此即彼”的冷战思维对待古巴新政权,拒绝与古巴建立正常关系,从而将古巴逼进了苏联的怀抱,直接导致危机的爆发。

4。不要冒险挑战对方的核心利益。众所周知,自19世纪“门罗主义”产生之后,美国就一直把拉美视为自己的后院。美国之所以对古巴革命充满敌视,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担心苏联借机渗透。然而,苏联在这个极端敏感的问题上却一味冒进,低估了美国的强硬与决心。在部署核导弹的问题上,苏联除了保护古巴安全的考虑之外,的确存在以直接威慑和近距离打击美国本土来取得“导弹均势”的设想。这种危险举动直接触犯了美国的核心利益,并招致美国的激烈反应。

古巴导弹危机已经成为过去,但世界上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依然层出不穷,核时代蕴涵着的巨大风险也依然如故。因此,研究当年那场危机的前因后果并汲取经验教训,不仅是当事者的责任,也是后人应当重视并不断予以反思的问题。

(原题为《古巴导弹危机及其影响》)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