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人都该懂的真相:我们是如何被技术进步拖累的

2021-12-06 18: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人人都该懂的真相:我们是如何被技术进步拖累的 原创 湛庐君 湛庐文化

01

在20世纪之前,每过一段时间,科学研究和科学家就会引起公众的关注,甚至还出现过一些极端的个案。例如,1791年,暴徒烧毁了化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的家。当时,有人将普里斯特利的研究与其神学观以及激进的政治信仰联系起来,那个暴徒还曾公开嘲讽达尔文理论与维多利亚时代的反活体解剖运动。在曼哈顿计划之后,科学的伦理和成就招致了更广泛也更一致的反对之声。

虽然对原子弹的批评几乎被完全压制,但它那更为强大的继任者——氢弹仍然引起了公众的关注。1958年英国展开的核裁军运动正是这种担忧的佐证。1957年,英格兰温斯凯尔的钚生产反应堆起火(这也是第一起被广泛报道的核事故),事故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设计师不了解辐照对石墨物理特性的影响。这场事故释放出的放射性烟雾摧毁了当地的牛奶供给,继而引发国际关注。

同期还发生了其他一些核事故,不过影响力都不及温斯凯尔事件。这些事故主要涉及核泄漏、污染、过热和爆炸,先后发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1952年)、苏联马雅克(1957年),以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59年)、爱达荷州(1961年)、密歇根州(1966年),甚至苏格兰(1967年)。虽然这些事故也造成了人员伤亡,但由于所在地区对新技术持积极支持的态度,所以公众对这些事件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民用核能的批评日渐激烈。公众开始怀疑核武器、美苏两国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和民用核电站破坏事件之间的微妙联系。商业核电厂的扩张对其所在地区政府决策的影响日益显著,在一些地区,政府对这一行业的监管和支持也遭到了挑战。

197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英里岛核电厂部分熔毁,迅速引发了人们对这一行业和技术本身的谴责。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灾难性熔毁和爆炸,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担忧。

这些惨痛的失败终结了温伯格所描述的“第一个核时代”,许多计划投产的核电站也暂时转入了停滞状态。相比之下,在20世纪末,核能却主导了法国的电力生产。

曾在20世纪50年代初被誉为社会繁荣的关键的核能研发遭遇滑铁卢,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看到的更多是它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公共健康问题。全世界掀起了抵制核能的浪潮,而科学界和科学家也开始重新评估相关的研究。

0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家的地位因其在战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得到大幅提升,社会对他们的尊重又因为产品和技术的失败转瞬一落千丈。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如今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人们对核电的态度又有望回暖,这一领域的科学家的名望也开始回升。

这种科学与技术一荣俱荣的现象如果只是局限于某个领域,那么也就不值得一提了,在20世纪末,类似的重新评估蔓延到了其他科研领域。与核能走过的老路一样,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与新科学相关的技术失败上。

值得一提的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这种紧密联系是20世纪的产物。商界、政府与科学之间建立起的联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应用,这反过来又推动了人们对布什的“理论与应用”科学概念的理解,不受束缚的科学研究自然而然地带来了一些有用的技术产品。

不过,技术并不总是科学的附属品,发明家总是利用多元的创意来进行创造。对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的简单定义(但学者越来越认为这种简单化不切实际)认为可以通过科学观察来了解自然界,而技术则关系到工具的发明和制造。

从前面介绍过的案例来看,科学成就通常离不开实际操作和实验,这同时需要技术技能和目标驱动。同样,让世界适应人类需求一般也离不开人类对世界的深入理解。科学与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往往会受到哲学观、经济、宗教、创新和社会互动的影响,进而发生变化。

03

20世纪末,科学的文化作用越来越受到技术成功与否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监测和诊断问题的能力大幅提高,公众对相关问题的反应也变得更敏感、更强烈。1952年12月的伦敦光化学烟雾事件导致污染物在这座城市滞留了5天之久,这场烟雾比伦敦人习以为常的雾气还要浓重。

1930年的比利时、1948年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也曾发生类似的事件,这很快就成了那些汽车城市的通病,洛杉矶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英国卫生官员发现,伦敦光化学烟雾事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约有4000人死于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和心力衰竭,后续又有约8000人去世。

这一事件的启示以及公众的强烈抗议最终让英国痛定思痛,在悲剧发生4年之后颁布了《清洁空气法令》,禁止在工业中和城市中心使用有害燃料。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东北部等化学工业集中的地区出现了酸雨,酸雨不仅难以识别,也很难与人类活动联系起来。但在接下来的10年间,卫星观测检测到臭氧层空洞,罪魁祸首正是人造化学品,尤其是氯氟烃。

20世纪90年代,通过计算机建模,研究人员展示了森林砍伐、废物焚烧等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恶劣影响。在某些情况下,这些问题的发现会导致人们向由科学知识推动的工业发展发难。不过更多时候,这些行业背后的经济推动力才是招致批评的主要原因。

批评之声很快就从物理学领域蔓延到了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在科学医学领域,沙利度胺引发了民众的关注。

1957年,由德国格兰泰制药公司开发的沙利度胺面市,这种药物据称可以让人们拥有更“安全、优质的睡眠”。很快,医生在开具处方的时候就选择这种药物来减轻孕妇的孕吐症状。大约3年后,这种药物的危险性逐渐显现。在服用过这种药物的准妈妈诞下的婴儿中,很多都伴有耳聋、失明、四肢发育不全等严重的先天性缺陷。全球有近万名“沙利度胺婴儿”出生,他们中很多未及成年便不幸夭折。

问题曝出后,药物分销公司、医生和政府迅速召回了此种药物,但是这一事件仍然严重打击了公众对医疗药物的信任。1942年开始大规模生产的青霉素、随后陆续推出的抗生素,以及1955年问世的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曾经带给世界的信心,也因为这一事件毁于一旦。

0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医学界出现了很多新的治疗方法,其中既有失败的案例,也不乏成功的方法。备受好评的医学成果包括20世纪30年代的铁肺、50年代的肾脏移植和医学超声技术,以及60年代的便携式心脏起搏器。这种心脏起搏器与1967年备受瞩目的心脏移植手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在诞生后的10年里带来的仅仅是非常短暂的生命延续。

英国对健康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食品和药物上:

1988年,英国政府就鸡蛋中沙门氏菌的影响进行了宣传,并着重强调了食品安全和科学建议。

20世纪80年代末的研究发现,牛海绵状脑病(BSE,俗称疯牛病)是一种可以通过普遍的喂养过程传播的脊髓退行性疾病,它会导致人患上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布病(vCJD,简称克-雅氏病)。

1998年,英国民众担心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MMR)与儿童自闭症有关联,这导致儿童免疫接种大幅减少。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公众展开了针对转基因食品的抗议活动,最终导致一些国家立法禁止销售相关产品。

2001年爆发的口蹄疫(主要影响猪和牛的病毒性疾病)导致英国大批牲畜被宰杀。英国人对科学顾问提出的这种“一刀切”的激进的建议表示质疑,尤其是在看了法国处理这种疾病时的不同做法后。

总体来说,在20世纪末,此类医学事件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公众的质疑,不过,不同国家对科学进行的政府监管和工业监管大相径庭。

这些失败的案例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决定继续开展核武器研究的不仅是爱德华·泰勒等重要的科学家,还有政客和资助者;

沙利度胺的惨剧主要源于临床试验方案不足和对处方医师的监管不力;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凸显了操作人员的疏忽大意,以及经营者对保障措施和撤离步骤的设计存在漏洞;

大规模污染则要归咎于科学工业及其背后的经济体系。

可能也有批评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20世纪后期的技术创伤部分是源于人类对进步文化的盲目认可,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变革带来的全部影响。

那么,问题就变成了,我们该如何准确地找到造成类似事件的原因,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社会)又该如何去规避它们呢?

(注:以上内容摘自《人人都该懂的科学简史》)

《人人都该懂的科学简史》是享誉全球的科学史学家肖恩·F.约翰斯顿的全新力作。约翰斯顿通过6个章节的内容,为我们描绘了科学的兴起、发展、冲突、兴盛直至黄金时代,揭示出只有读懂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让人类找到通向无限未来的进击之路。

本书不仅是一本人人可读的科学史通识读物,也是一部描绘科学发展动荡历程的电影,更是一部警醒我们树立正确科学观的启示录。

原标题:《人人都该懂的真相:我们是如何被技术进步拖累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