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寻根·长城|肃南-苦水口墩扼隘口,红崖子堡撑孤悬

2021-12-06 15: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寻根长城 张明弘寻根长城 收录于话题#长城 139 个内容 #寻根长城 235 个内容 #肃南 3 个内容

考察长城现状

梳理长城文化

挖掘长城艺术

保护长城遗产

跟随我们的脚步

感受不一样的长城之旅

张明弘-寻根·长城

层峦叠嶂的山峰

就像波浪

把我们推进深处的深处

指引我们的烽火台

就像灯塔

把我们带向遥远的遥远

……

苦水口——咽喉之地

“在河西走廊的南(支线)长城防线上,实体长城只在关口处会有实体的墙体,其他地方由于祁连山的天然屏障的作用,而不再需要修筑墙体,只在隘口处设有烽燧,来守护、瞭望、警戒,因此在祁连山北麓,形成一条烽燧线,分布在祁连山山谷的谷里,谷口以及山外的戈壁滩上。”,这是寻根长城团队行走多年的体会。

苦水口2号航拍

前面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身后则变成了海浪似的山峦。在海浪般山梁最后一波和戈壁滩相接的山口上,苦水口(苦水口1号和2号)墩向东依次是柳沟墩(苦水口3号),楼儿山墩,绿泉墩,梧桐泉寺遗址。这些遗址值得我们去一而再再而三地探寻。

苦水口航拍视频

远眺

苦水口是肃南(明代肃州卫)去往张掖(明代甘州卫)最重要的咽喉之地,因此在南北各设两个墩台。现代文物部门的碑记命名苦水口一号、苦水口二号。

来往车辆看到的苦水口2号墩

从高台县的住处往返于肃南地区的长城线,已经有段日子了,计划的此次行程是去红崖子古城,正好途经苦水口二号墩。我们抵达苦水口时正值上午九点多钟,末伏过去两天,秋意已爬上山头,体感渐渐舒爽,但明晃晃的日头下,光线还是灼人。即便如此,寻根长城团队探看的热情不减。

烈日下的记录

苦水口2号,这种叫法是文物部门的一种命名方式。在明代的烽燧志上所有烽燧都有自己的名字。到现代,有些墩台民间也有口口相传的叫法。如今的命名方式,虽然记起来比较困难,却是出于对墩台的保护和管理。

苦水口2号

老师站在墩台前侧为我们讲述墩台情况,身后远处就是苦水口1号,再远的群山就是祁连山。

一汪心湖相伴

苦水口2号墩,已逐渐风化成蘑菇的样子,下面比较细,处于岌岌可危的状况:将手臂尽可能地伸进去,搓进去的部分,最深有两米,最浅也有一米,而整个墩台厚度也就五米。

从苦水口2号遥望苦水口1号

墩台在山头上,周边有壕沟,壕沟的最深处大约两米——因为他位置是中间高两边低。所以从壕沟到我们站的墩台前的脚下有两米多的深沟。

丈量墩台

五个烟墩像刚冒头的“小蘑菇”

张老师说“苦水口2号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烽燧,由祁连山一直奔张掖市(明陕西行都司),另一边直接奔暖泉墩,五个烟墩在我身后”,老师右手指向背后。“而且它还有东西的连接功能(东北方向),希望文物部门将东侧稍微补修一下,不至于很快塌掉”。

苦水口1号

涨知识:仔细观察夯土层的厚度,这个墩台的夯土层比我们原来看到的夯土层要厚,说明每个一烽燧的夯土层厚度也不一样。

“墩台太坚硬了,敲起来像陶罐的声音。”

高台县地处河西走廊的中部,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明代高台县隶属甘州卫。而红崖堡也是当时的重要堡城之一。现代的红崖堡,称红崖子村,是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新坝镇下辖的社区,行政地名为霞光村。红崖乡辖境东至东大村与新坝乡相连,南至祁连山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分界,西至马营河与酒泉市相邻,北至县南公滩,西南至红沙河祥云寺南龙口。

明代/现代 红崖堡地图对比

明·陕西行都司历史地图 来源:网络

现代·甘肃长城地图 来源:《明长城考实》

《秦边纪略》中这样描述“红崖堡,撑突孤悬之地也。虽地平土衍,稌[tú]黍[shǔ]皆宜;野广草丰,便于孳牧[ zī mù ]。而四境皆山,千谿百谷,射雕牧马,实繁有徒,俘虏人畜,特细故耳。其近者若拜浪河、若草打班,五虎环聚,其远者则姑置之。盖山既蜿蜒,路尤散漫,无隘可扼。其七族黄番、五个摆眼、八个家、罗儿黄番,皆安于泰山,而我之各堡,则危于垒卵,何孤危若是也。”

红崖子村航拍图

“诸番俱纳夷人添巴,故相安无事焉。堡有守备,兵一百二十六名。”夷人一般指的是少数民族,添巴是指贡税,因为有纳有贡,所以可以各民族间相安无事。

红崖子村航拍视频

为了更真切地还原岁月磨蚀了的红崖子,我们在红崖村内找到了一位上了八十岁年纪的老人。

张成文老先生(81岁)与张老师合影

他是八十一岁张成文老先生,他家是红崖子堡霞光小学南第二户人家:有东西两院,东院临街,是为孙子结婚盖的新房;西院是老院,保留着红崖子堡最老的民宅——张老先生的父亲于一九五二年建的,西房三间,北房三间,夯土的廊柱结构的平房(窗户在八十年代都换了)。

张成文老先生家老房子

张老先生住在北房里面,进屋发现三间房分里外间:里间是厨房,我们被张大叔的儿媳带进去的时候,张大叔在炒菜,一股胡麻油的香味在整个屋子里弥漫。

张成文老先生 自己做饭自己住

外间是两间,左边是沙发茶几的新式会客厅,右手是一盘大火炕,占了整整一间屋子,炕上干干净净。墙上挂着很多照片,大多是黑白的,有张成文老先生父母在解放前的合影照片,有他年轻时去湘潭,长沙,青岛,北京等地的留影,保留这么多回忆的老人内心细腻,所以也记得红崖子堡的每一个细节。

老照片承载的回忆

于是老人回忆,老师用画笔,最大限度地去还原古城。

红崖子城,分南北城,北城是主城,方形,周一千三百六十步。

红崖堡示意图 张老师手绘

城开南门,设瓮城,向东出瓮城。城南连一小城,与大城等宽,仅有一百余步长,设东西南三门。

红崖子城(新坝乡霞光村)现代示意图

北城东北角设衙署,北墙角台上筑无量楼,角台下奉关帝庙,关帝庙对面有一戏台。

六十年代末修的戏台

后为了方便,清时在北腰台东开一北门,就是今天的村北口处。

村北口进出马路(远远能见到还有北城墙残留)

东北角是校场。城中间有十字穿心楼,上有两层建筑,是鼓楼。

张老师站在鼓楼遗址位置指向南墙遗址

在城西南墙下,有一涝池,至今完整,今天看比一般的民房都高,说明,此城西南高,东北底。

涝池遗迹

在南门上面有火神庙,东南角台上有文昌阁,阁下城内是粮仓,也许是这个地方适合藏粮,一九五八年拆了南城西南角的大佛寺,又在旧粮仓位置建了红崖子乡粮库。出南门瓮城南墙上建观音堂,南城东南是红崖子城的学堂。

西北角遗迹

今天,红崖子古城的东北,西北,东南,三个拐角都还完整,尤其是西北角台现存尚有三丈之余。由西北角向东至北墙腰台,一百六十余步,向南涝池位置有两百余步,两段城墙完整,墙高依然有九米左右,西墙中间段,城墙上面还有四步长,三尺多高的挡敌墙。

西北角遗迹

北墙腰台向东的城墙拆了,建了学校的院墙有六十步。然后有四十多米的路口和水口,过路口后,城墙至东北角台七十多步,墙体完整,东北角台依然有两丈五尺之高。

路口和水口位置

路口和水口向西直到东北角的一段

由东北角台向南,有四十步城墙,之后断掉,继续向南,还有一百一十余步城墙到东南角台,角台高两丈,角台连接处仅有四步南墙。但是沿着南墙位置走到今天的村里南北街道的西侧,一直到下一条南北街,可以看到还有近两米的墙基。

西南角遗迹

一九五七年,拆了南门在此建的红崖公社的办公大院,西(东?)南角处有一户人家,其南院墙就是红崖子城的东南角仅剩的六米墙体,仅有半米厚了。

西南角遗迹(一户人家院墙)

据说红崖堡明代万历三十七年(1609)地震中曾被震毁,压死村民840余人,同时震毁沿山边墩870里。现存的断壁残垣,估计已是当年地震后重修,到现代又以无可逆转之势逐渐消亡。

独余断壁残垣

张明弘寻根长城团队在六只脚App打点定位——红崖堡

红崖子城里,2000年新修的乡村舞台前,夫妇俩正在晾晒胡麻籽,榨油自己吃。据老乡说如果卖的话,一亩地能卖一千多。

乡村舞台前晒胡麻子的老乡夫妇

《秦边纪略》提到“虽地平土衍,稌[tú]黍[shǔ]皆宜(稻谷等粮食);野广草丰,便于孳牧[ zīmù ](繁殖牧养)。”现代的红崖子自1990年后,开始引进种植玉米,也开始耕种胡麻、油菜、油葵、药材、瓜菜、花卉制种等经济作物。

西番莲花圃

胡麻籽盛开了一片金黄

从城里出来,张成文老先生说的附近的墩台很容易就找到了,它在红崖子城南三千米的西河村东面的山顶上,官方碑记称西河村烟墩沟烽燧。北纬39度6分13.70秒,东经99度16分53.29秒,海拔两千五百五十米,残高依然有八米、方形、周二十八步,周边有堡围残迹。此烽燧西面和西坡烽燧链接,东面和水关河口的口子墩相望,是红崖子城的前沿防线的瞭望烽火墩。

西河村烽火台航拍视频

西河村烽火台

墩台山下是田地,我们遇到正在秋种的老乡——一家三口,种着四十亩地,附带养猪,辛苦劳作,一年收入五六万元。

秋种视频

红崖子的居民,在长城下的劳作一代又一代,狼烟烽火早已远逝,唯留一片岁月婆娑。

张明弘寻根长城团队在六只脚App打点定位

张明弘-寻根·长城团队

记 2019年08月24日

所历

END

我们把这段旅程称为【寻根 ·长城】 ,就是想通过对长城的一路考察,走进长城历史,寻找那些遗失的传统长城文化根脉。去弘扬长城文化,重新认识和思考传统长城文化对于今天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您喜欢我们在长城路上的故事,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张明弘-寻根·长城】。

寻根长城

项目发起者

张明弘,1971年生于济南。

艺术家,长城学者。李可染画院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学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水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长城学会专家库专家,北京长城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渤海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章丘国画院院长。

原标题:《寻根·长城|肃南-苦水口墩扼隘口 红崖子堡撑孤悬》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