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诺奖得主莫迪亚诺推出新作《舍夫勒斯》:一首献给童年的安魂曲

2021-12-07 18: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诺奖得主莫迪亚诺推出新作《舍夫勒斯》:一首献给童年的安魂曲 原创 李琦 文学报

每一个“异乡人”,都能从《布鲁克林》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 157件作品入围第六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终评 | ......

///

莫迪亚诺

//

《舍弗勒斯》

Chevreuse

用写作对抗遗忘

2014年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诺贝尔文学奖时,授奖词曾经他的写作特点归纳为三个关键词:身份、记忆、历史,“莫迪亚诺的作品大都与记忆有关,读者可以穿过时间与自己相遇”。

评论界认为,莫迪亚诺写作风格的形成与他的童年经历有关:1945年7月30日,莫迪亚诺出生于巴黎一个富商家庭。父亲是一个身份神秘的犹太人,在二战期间从事走私活动,战后投身金融界;母亲是一名比利时籍演员;弟弟吕迪早逝。

神秘的家庭氛围让莫迪亚诺拥有了孤独寂寞的童年。他10 岁开始写诗,十四五岁就涉足小说创作。1965 年进入巴黎索邦大学学习,一年后辍学,专事文学创作。童年给他留下最强烈印象的是“二战时德国占领期间”,尽管事实上他并未亲历,但其后续阴霾却缠绕着他的心灵。莫迪亚诺确信“占领时期”是他生命中固有时代,他的“记忆先于他的出生”。这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形成了他作品独特的题材和风格。 诺奖颁奖词指出:“他用记忆的艺术,召唤最难把握的人类命运,揭露了占领时期的生活世界。”

在今年十月出版的最新小说《舍弗勒斯》(Chevreuse)中,莫迪亚诺再一次通过写作追忆逝水年华,用写作对抗遗忘。

《舍弗勒斯》法语版书影

在今年十月出版的最新小说《舍弗勒斯》(Chevreuse)中,莫迪亚诺再一次通过写作追忆逝水年华,用写作对抗遗忘。

COMMENT

一首献给童年的安魂曲

李琦/文

《舍夫勒斯》开篇第一句话:“博斯曼斯记起来舍夫勒斯这个词出现在对话中。”博斯曼斯这个名字一定不陌生,他曾经出现在莫迪亚诺2010年出版的小说《地平线》中,《舍夫勒斯》这一次的主人公,还是名叫让·博斯曼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重新回到了自己5岁左右生活过的房子。童年的记忆随之而来,当时他由一位名叫罗丝-玛丽·克拉维勒的女士照看。博斯曼斯想了解她的情况,兜兜转转,从巴黎市区到近郊,又辗转前往尼斯,最终也没能和她再见上一面。是的,几乎可以说莫迪亚诺的每一本小说都在书写寻找。宛若一次又一次的永恒轮回,一次又一次的“寻我之旅”。

不难发现,《舍夫勒斯》里有太多太多《缓刑》的影子。出版于1988年的《缓刑》在莫迪亚诺所有作品中与众不同,作家开诚布公地讲述自己的童年过往:主人公帕托施和弟弟被母亲寄养在巴黎郊区的朋友家,这栋房子里有很多人来来往往,举止神秘。结尾处,警察前来搜查房子,大人们了无踪迹,兄弟俩孤独无助地在花园里等待着。《舍夫勒斯》再次把视角聚焦到童年时期,相似的地点和人物一一登场,可以把它看作是《缓刑》的某种延续。

《缓刑》

《地平线》

不同时空相互交织是莫迪亚诺笔下常见的写作手法。如果早前在《缓刑》或者《地平线》里,主人公在过去和现在两个时空里徘徊,那么近几年,作品往往分童年、刚成人、成人三个阶段。《舍夫勒斯》中让·博斯曼斯在19岁或20岁的时候结识了卡蜜尔·卢卡、玛蒂娜·海沃德等人,回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些片段。30年后,已近中年的博斯曼斯又一次驱车驶向儿时生活过的房子,并且把童年的秘密直接摊开在读者面前。

在这本新书中,“舍夫勒斯”这个词语有多重含义。首先,它指代舍夫勒斯公爵夫人,她因身处17世纪中叶法国的阴谋事件中心而闻名。主人公博斯曼斯爱读的书里有一本雷斯枢机主教撰写的《回忆录》,其中就提到了舍夫勒斯公爵夫人。其次,舍夫勒斯是法国伊夫林省的一个市镇,位于巴黎西南方向,拾级而上登到山顶,可以俯瞰整个小镇的优美风光。在小说里,舍夫勒斯也是博斯曼斯追寻过去绕不开的地名之一。最后,《舍夫勒斯》是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封城期间完成的,其中有一段时间,莫迪亚诺一家就是在舍夫勒斯山谷的圣福尔热小镇度过的。

《舍夫勒斯》的主人公让·博斯曼斯带有鲜明的作家自身的影子,这一点不用多说,莫迪亚诺的作品几乎都摆脱不掉某种自撰色彩。至于其他一个又一个形形色色的神秘人物:《缓刑》的罗歇·樊尚,乔装打扮出现在《这样你就不会迷路》里,现在又如同“鬼魂”一般来到了《舍夫勒斯》,变成了居伊·樊尚。只需要看一看他们在深夜进行的秘密勾当,就能立刻辨明这群人的身影。

地点和人物之外,当然少不了连接着过去和现在的物品,它们作为某种物证,用来确定模糊不清的记忆真实存在过。《缓刑》里,鳄鱼皮香烟盒成了主人公帕托施解开过去谜团的珍贵工具。《这样你就不会迷路》里所描绘的卷宗、照片、电话簿等等也是如此。同样,在《舍夫勒斯》中,无论是一只打火机、一本绿色的皮质日记,还是一个有多个表盘的手表、一本白色外套包装的旧版“七星文库”图书,它们把博斯曼斯拉回到往昔岁月。还有那个不复存在的老式电话号码:奥特伊15.28,也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舍夫勒斯》的扉页引用了一段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诗歌《一个小男孩死亡的安魂曲》。事实上,2020年10月,莫迪亚诺刚为里尔克《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手记》法译本写过序言,里尔克这部自传性作品的关键词可以总结为:童年、城市和死亡,由此可见两位作家的共同之处。莫迪亚诺在很多场合都表达过童年对他产生的影响,是童年构成了他日后创作的胚胎。孩童时期对周遭发生的一切感到难以理解,过去变成了一个个未解之谜,想要揭开谜底的欲望让莫迪亚诺转向写作。所以不妨把《舍夫勒斯》看作是一首作家献给童年的安魂曲。

在《舍夫勒斯》中,让·博斯曼斯还有另一本钟爱的书籍:迪努瓦特神甫的《沉默的艺术》。年幼的博斯曼斯学会了沉默。他知道居伊·樊尚藏匿宝藏的地点,但是他什么也没有说。小说结尾,博斯曼斯回到了童年生活过的房子,登上楼梯来到带天窗的房间,看着面前白色光滑的墙壁。他知道,如今自己是唯一一个知晓这个秘密的人了。莫迪亚诺,自称是“战争的孩子”,执意要凭借零星的碎片,回溯过去,探寻真相。这个特点在其早期的“德占三部曲”——《星形广场》《夜巡》《环城大道》中尤其突出。在写作的过程中,作家自己也把沉默的艺术这项法则熟记于心,他认为小说家就是笔头胜过口头的人,小说家就应该混迹于人群里。

莫迪亚诺用自己独特的写作手法追忆逝水年华,用写作对抗遗忘。模糊的记忆之上是无比精确的名称,这让他的作品真真假假,虚实难辨。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颁奖词称,莫迪亚诺以回忆的艺术,唤醒了最难以捉摸的人类命运。他被称作“我们时代的普鲁斯特”,如果说普鲁斯特寻找的是逝去的时光,那么莫迪亚诺寻找的或许是曾经的自我。

莫迪亚诺设置了一个又一个谜团,编织成一张巨大的蛛网。合上《舍夫勒斯》,我们仿佛做了一场梦。哪怕梦里都是似曾相识的场景、情节、人物、地点,也迟迟不愿从中醒来。

稿件责编:何晶 新媒体编辑:李凌俊

图片来源:pexels、资料图

原标题:《诺奖得主莫迪亚诺推出新作《舍夫勒斯》:一首献给童年的安魂曲》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