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故宫修古建筑队伍解散5年后的转折:从维修到研究性保护

澎湃新闻记者 陈竹沁
2016-12-08 16:50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令一批故宫匠人走到台前,圈粉无数。荧屏背后,受限于“招投标”制度,故宫“八大作”却一度濒临“人去艺亡”。古建筑或将“修一栋坏一栋”,迎接2020年故宫600岁生日的“世纪大修”工程,不得不叫停整整3年……

“8分钟发言,我几乎是在哭诉。”12月6日,在上海第二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之“近现代建筑遗产与当代城市更新发展”论坛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回忆起一年前参加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故宫的事要特事特办。”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批示下,国务院批准了故宫博物院有关工程和人才机制变革的想法,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从此上升为“研究性保护项目”。

“这样才改变了我们的命运。”单霁翔说。

在演讲中,单霁翔还透露,继苏州、景德镇、西安、深圳之后,故宫学院有望在上海成立第5个分院,即故宫上海分院,进一步扩大公众传播及博物馆界交流培训。

“世纪大修”被迫叫停3年

2002年起,故宫开始实施为期18年的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这是自1911年以来的一百余年间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次故宫古建筑修缮,因此也被称为“世纪大修”。

2012年1月,单霁翔调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有次巡查,他看到刚刚修好的太和殿又搭起了脚手架。登上去一看,工人们正在维修清理瓦陇,干了的灰浆装了几十个麻袋往下运。

“过去养心殿320年没修缮都没问题,为什么今天刚刚修好的古建筑还要复修?”单霁翔很快了解到,由于古建筑修缮按照一般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管理,“一刀切”地采用“项目招标”和“政府采购”方式,在市场化竞争下,施工质量、材料供应都无法得到基本保障。

更雪上加霜的是人才流失问题。“老工匠到了年龄要退休,没有干部身份不能返聘。我们‘八大作’(即瓦作、土作、石作、木作、彩画作、油漆作、搭材作、裱糊作)传承人一个一个都走了,他们培养的年轻人都是北京周边地区的,没有北京户口又进不来。”单霁翔坦言,故宫博物院原有的古建筑修缮队伍无法参与本单位招投标,加上人事及户籍制度限制,在2010年不得不宣告解散。

那天,单霁翔沿着脚手架绕到太和殿后,往北一望,中和殿、保和殿即在眼前。他特别担心继续用这种方式修下去,“修一栋会坏一栋”。

“太和、中和、保和宣传的是什么?就是和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内心世界要和谐。今天不和谐,我们就不能往下走。”故宫古建筑修缮工程原计划一年一栋大型建筑,单霁翔果断喊停,一停就是3年。

“非常苦恼,因为这个历史责任我们没办法负。”单霁翔在演讲时感慨。

“没有追兵”的科学研究

去年11月19日,全国政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为题,召开第42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单霁翔出席发言,抛出了上述几大困惑。

据其在演讲中回忆,俞正声当时一边听一边不断插话:“难道你们故宫的队伍解散了吗?”“难道你们也要招投标吗?”“难道你们的老工人也不能留下来吗?”……

这次座谈会之后不久,单霁翔就给俞正声写了一份报告。“俞正声主席批得非常简练,故宫的事要特事特办。”单霁翔说。

此后,国务院组织文化部、住建部、财政部、人社部等有关部门研究,批准了故宫博物院开展古建筑“研究性保护项目”的请求。首批纳入试点的养心殿、乾隆花园、大高玄殿、紫禁城城墙,将作为5年内故宫古建筑修缮的重点。

单霁翔称,过去古建筑修缮,方案设计完交给工程管理处,他们搭起一个围挡,修完才能让研究部门进入,“这是不科学的。”加上项目制主抓“执行率”,一年数度“催着大家赶紧花钱”,一些需要详细斟酌、审慎决策的问题反而被迫搁置,甚至造成永久的遗憾。

单霁翔下定决心要变,“后面没有追兵追着我们执行率,我们开始科学的研究。两年时间,动员社会学术力量,先进行故宫问题研究。”

去年12月,全国政协双周座谈会刚开完,养心殿启动大修,花了半年多时间开展专项课题申报,立项33个。单霁翔介绍,未来将对养心殿的建筑、环境,室内外可移动、不可移动的文物,历史事件等各方面,作出一系列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勘察,找到每个文物的病害,再开始修缮。因为这样的过程,养心殿过去一年半能修完,现在需要四年半时间。

乾隆花园和大高玄殿也都是如此。乾隆花园里的每一件文物都要求用“原工艺、原材料、原技术”进行修缮,并公开出版修缮报告,留给未来两三百年后的工匠使用;大高玄殿第一次引入屋架、梁架、墙面建筑结构考古,用大数据分析历史信息,为科学保护和修缮提供前期研究资料。

“流失海外文物,如孤魂野鬼没有尊严”

去年10月,台湾民进党“立委”何欣纯向北京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故宫画谱》发难,称全套58册中几乎每本都用2至15张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图档,指北京故宫博物院“侵权”。

今年11月2日,履新半年的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林正义对外表示,将尽快到北京法院向北京故宫提起诉讼。

11月8日,澎湃新闻记者曾向单霁翔求证此事,他表示先不回应,以后可能会开发布会。不过,在12月6日的论坛上的一席话,颇能代表他对两岸故宫文物的感情。

单霁翔说,故宫文物修好后,要举办更多展览,最有特色的展览就是“原状陈列”。目前故宫已经完成了10个,包括乾隆皇帝生母甄嬛住了42年的寿康宫等。“这些文物就在原来的位置上,就是为了这个环境制作的,今天还摆放在这里,共同构成情景,共同构成氛围。”

单霁翔随即自曝,曾经有一次到台北故宫做报告时说道,“这些文物其实只有在原地陈列才有尊严,如果流失海外,像孤魂野鬼一样,就没有尊严。”他笑称,“说完底下人都瞪我。”

演讲起始,单霁翔用上世纪30年代故宫文物南迁的故事,讲述了“故宫精神”的传承,末了提到“其中一小部分”因时局变化到了台湾,语气中仍有慨叹,“22%的文物,2972箱到了台湾。一共59756件,使故宫文物今天不得完整。”

“建筑意味着每个人的家园,它不但真实地展现了过去的风采,而且记录了我们每个人灵魂深处我们的记忆我们的故事。我今天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它是皇帝的家,我只是一个看门的,我的责任是看好这个院子。”单霁翔说,今天故宫人的责任不仅是保全它的文物,更重要的责任是使故宫文化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成为人们喜欢的博物馆。

“我们开放了雁翅楼”、“我们开放了慈宁宫花园”、“我们开放了城墙”、“我们开放了端门”……在演讲里,单霁翔对故宫不断扩大的开放区域如数家珍,每每不忘加上一句“这是过去从来没有开放过的”。而他仍然纠结开放区域还不够,展出文物还不到总数的1%,努力向卢浮宫的30%看齐。

无论是拆违建、去商业化、限客流,还是扩大开放、数字化修复和展览,单霁翔念兹在兹的都是“担负历史的责任”。他喜欢把这样一个理想挂在嘴边:“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