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奖学金缩水高校称无力补贴,光明网:说到底还是对人的不珍重

光明网评论员/光明网
2016-12-08 17:54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光明网12月8日发表评论:近日,有媒体报道了某大学研究生质疑学校奖学金连年下降,人均奖学金不及属地许多高校一半的消息,引发舆论对于高校奖学金的关注。

据报道称,该大学奖学金缩水的情况波及多个院系,人文学科尤甚。文学院研究生一等奖和二等奖的额度大幅缩水,仅有5000元和4200元,与校方标准相去甚远,而且在全院总人数今年比去年多36个人的情况下,奖学金总额却少了20万元。社会学院三年来学院获拨的人均奖学金额度连续下降——从2014年的人均6700元,下降到2015年的4075元,2016年更是跌至2897元。据学校宣称,奖学金递减是因为学校正处于政策过渡期,奖学金少则是因为学校在拨款外无能力补贴。

“无能力补贴”的解释,看似学校撇清了自身责任。但大学到底有没有钱,有没有能力补贴,其实不难辨别。看看学校这几年有没有建校区、盖大楼,看看学校各单位是不是到了年终发愁怎么把经费给用出去,就足够形成判断。再放宽一步,即便是真的没有能力补贴,面对拨款标准与国家标准的巨大差额,为什么不去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难道就坐任自己的学生人均奖学金水平不及同地区众多同类高校的一半?

其实在此之前,也有不少高校爆出奖学金问题来。数月之前,就有媒体爆出江苏某高校等“多所高校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缩水”,硕士研究生每人每年6000元助学金,常常被扣压一千元。多家媒体跟进之后,该江苏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校将严格执行《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决定对2015年和2016年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补发国家助学金每人1000元。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为什么研究生们对于奖学金缩水或者不足的怨言那么大。因为这些所谓的“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或者“国家助学金”,并非如同某些专家所认为,完全是奖励学业成绩好坏,而是带有某种普惠性质。其初衷之一,就是对2014年开始研究生全自费的一种政策性补偿。说白了,这笔钱是很多学生本来应得的。学校扣压或者缩水这笔钱,就是扣压学生的学费或者吃饭钱,而这两者,哪一笔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刚需。而真正奖励学业的,是高校里各院系五花八门的各类专项奖学金,这些奖学金竞争强,看的是科研实力,学生们心中自有另外一杆秤。

普惠性的奖学金助学金应该发放多少如何发放,国家是有标准的有拨款的,克扣拨款或降低标准,从制度上来说,是对于法规的漠视,需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从理念上来说,是对于人的漠视和不珍重。

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其实要说中国高校的经费,无论是大楼还是科研,其数量和规模都不输给许多世界一流大学。但是对于教师的正常性收入、对于学生的基本补助和各类奖金多寡,却往往难望一流大学项背。所以说到底,还是理念的问题,重不重视人的因素:重视了,经费就会多花在师生身上;不重视,那就依旧拼命盖楼圈地,把学校弄成大工地,顺便再养肥一批蠹虫。

人,是学校最大的资源;师生感恩,是学校最大的资本。要让师生感恩,学校首先要施恩,要让师生感到学校是倾囊而出资助师生,师生才会尽心竭力地为母校增光添彩。严范孙资助周恩来,蔡元培资助林风眠,历数古今中外杰出教育家,莫不是这个道理的完美注脚和绝佳例证。(原题为《奖学金缩水说到底还是对人的不珍重》)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