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山留守老人理发难:整个乡无理发店,“志愿者比子女还好”

澎湃新闻记者 陈荣辉
2016-12-18 11:07
来源:澎湃新闻
快看 >
字号

【编者按】

浙江丽水景宁县梅岐乡地处山区,随着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当地乡镇的最后一家理发店因无法盈利,也在五年前歇业。对大山深处的留守老人而言,外出理一次发,仅往返车程就需要三小时。所幸,景宁县的百余名理发师组成了一支“助老美发队”,每个月会下乡两次,给老人们换个“波波头”等时尚发型。

2016年12月10日,浙江丽水景宁县梅岐乡。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陈荣辉 图

景宁隶属浙江省丽水市,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梅岐乡是景宁县五个边远贫困的高山乡之一,位于该县东南方向,距县城37公里。全乡有9个行政村,4500多人口,目前在乡里常住的有700多人。与很多偏远农村相似,梅岐乡的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儿童留守于深山之中。

“我们乡里现在没有一家理发店,坐大巴到县城来回要3个小时,每天两个班次,最远的村子过去来回差不多要4个小时。对于老年人来说,确实很辛苦。”梅岐乡副书记任孟春道出了现实困境:“在乡镇开理发店没有办法盈利,年轻人都往外面走了,镇里最后一家理发店也在2011年关闭了。”

梅岐乡梅岐村,91岁的季正花老人正在梳头。

为了帮助留守老人解决理发的问题,景宁县百余名理发店店主组成了一支“助老美发队”,志愿者每个月平均下乡两次,为老人们免费理发。12月10日,当“城里的理发师到乡里来了”的消息在梅岐传开后,不到20分钟,就有20多位老人聚集在乡镇府门口的广场。

本次下乡,助老美发队去了梅岐乡的留钱村、潘坪村和梅岐村,为80多位老人提供了理发服务。

留钱村:距离县城50多公里,坐中巴车到县城一天一趟,一个半小时的车程。

吴振声,79岁,两个儿子在外地经商。小儿子在景宁县城,经常会回来;大儿子在宁波,一年回来一两次。

石虞梅,77岁,育有三子。大儿子57岁,和孙子在县城;二儿子在丽水种菜;小儿子在温州厂里打工。

吴文松,63岁,无子女。

李素兰,52岁,一个儿子在宁波工作。

潘昌饶,57岁,一子一女。女儿在上海打工,一两个月会回来一次;儿子有智力残疾。

潘春花,64岁,两个儿子均在景宁县城打工。

季正绿,55岁,女儿在上海。

潘坪村:没有直达车,从村里到县城要先走路一小时到梅岐村,从梅岐村坐中巴过去1个半小时车程。

叶传真,59岁,儿子在温州打工,每年回来一次。

季必路,62岁,没有子女。

季详娥,65岁,一个孩子在丽水,一个孩子在青田。平时子女工作忙,基本过年才会返乡。

季必豪,74岁,一儿一女。女儿在景宁县城;儿子在温州打工,一般过年回乡。

季敬唐,68岁,儿子在广州打工,平时很少回来。

梅岐村:梅岐乡政府所在地,距离县城37公里,坐大巴到县城要1个半小时。

朱燕娇,77岁,3个子女都在梅岐。算是少数的“非留守老人”。

潘凤金,73岁,一子一女。儿子在云和,女儿在温州,一般一年回来两次。

季桂兰,70岁,三个孩子分别在北京、温州、杭州打工,过年的时候才回家。

季日长,83岁,孩子在安徽打工,一般一年回来一次。

李章元,87岁,女儿目前在外打工。女儿通常是半年在家、半年出去打工。

季正花,91岁,孩子在山东打工。

吴瑞炎,72岁,没有子女。

“之前剪头发都是我和邻居拿着剪刀互相剪下,我们视力不好,后来干脆不剪了”,72岁的吴瑞炎说,“这些小伙子每年都来几次,人真的很好。”吴瑞炎老人独居多年,每次看到这些志愿者年轻人来到乡里,都喜欢和他们聊聊天。

志愿者在给老人们理发。

“这是今年我们美发协会第13次给老人免费理发了,每次出来我们都是自己开车,大家带上便携的理发工具。”志愿者潘小林说,“一旦出来,我们就希望跑更多的村子,给更多的老人服务。”

志愿者携带的理发用具。

潘小林是景宁理发行业协会的会长,据他介绍,整个协会现在由70多家单位组成,其中约40多家都开始参加免费给留守老人理发的公益活动。这项公益活动从2005年左右开始,至今已延续了10多年。潘小林认为志愿者能坚持这么久非常不容易:“每次做公益我们都是关掉自己的店铺,去景宁最偏僻的乡村。现在每个月会花两天时间做公益。”

潘小林用电推剪给老人理发。

理发师吴道卫的老家是距离县城40多公里的梅岐乡留前村,离县城约1个半小时的车程。吴道卫从大山里走出,每年都会回去四五次:“我每次回家都会给村里的老人免费理发,每次都有10多个老人过来,他们都是看着我长大的,就好像是我的父母一样,很亲切。”几年下来,他给已经村里的老人服务了300多人次。

据吴道卫介绍,给老人理发除了能让他们看起来更精神以外,更多的是为了“实用”:夏日炎炎时,给老人剪一个清爽些的发型,便于他们干农活;冬日天寒,在洗头洗澡并不方便的乡下,头发修剪得短一些,也有利于保持卫生。

王慧丽给石虞梅老人编发。

理发师王慧丽擅长编发,从事理发行业已有19年。这次活动她给78岁的石虞梅老人编了一款时髦的“蜈蚣辫”,石虞梅老人则说这是她这辈子第一次扎头发。王慧丽介绍道,之前她常给要表演节目的小朋友编发,而她下次一定要带着化妆品,帮老人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昨天我帮她盘个头发她都对着镜子照了好多次,好多次。”

刚理过发的季必豪老人(左)笑容满面。

王慧丽回忆起一次印象深刻的经历,有位老人在聊天时说自己生活得很好,却还是难以掩饰自己的孤独:“一开始都是在笑的,但说到儿女一年才回来一次的时候,老奶奶眼泪就掉下来了。”

作为一个母亲,王慧丽对此感受很深:“孩子在外面都发财了,都上班了,其实培养成功了,对父母来说是很开心的事情。但是到后面的时候觉得虽然孩子成功了,但是自己却孤孤单单的在老家。希望孩子可以多回老家几次,多打几个电话也好。”

梅岐村的老人走在乡间道路上。

理发师吴道卫认为,助老美发队的志愿者给老人们带去了时尚的发型,也希望能让他们的心态变得更加年轻。对于参加活动的王慧丽等志愿者而言,在理发店工作获取的是物质方面的富足,而为老人们理发做公益,则能获得精神上的享受。独居于深山的留守老人们,可以通过青年志愿者的到来而获取帮助与心灵的慰藉。然而,这种安慰或许并不能维持很久,也比不上子女的探望。留守老人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志愿者之外的力量介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