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Z博士的脑洞|稳的关键是稳认识  

万喆(特约评论员)
2021-12-13 10:35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商学院 >
字号

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官方连续第11年将“稳中求进”设定为来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但更深入来看,“稳”是突出关键词。

稳字当头

相较于往年的经济工作会议报告,“稳中求进”一直是主基调,但此次着重提出“稳字当头”,则再次强调了当前形势下“稳”的重要性。而“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相对于去年提出的“精准有效实施宏观政策”,从“精准有效”到“稳健有效”,清楚指出了未来经济运行的关键和脉络。

应当如何理解“稳”的内在逻辑和意涵呢?

首先可能是“稳增长”。会议提出“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重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预示稳增长仍是硬要求。

但在此之外,还有四个方面的“稳”可能蕴含着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更深层次的意涵。其也在内涵中充分体现了具体政策和措施将如何领会和践行。

稳信心

稳的基础是稳信心。清楚认识到困难和多变的外部环境仍将持续,有利于我们保持正确的市场预期,保证在清醒、客观的状态下稳定发展信心。

在整体经济形势判断上,会议充分肯定今年成绩,2021年,我国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与此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

这显示,决策层对当前经济现状有清楚、准确的认识,国内防疫得力、产业链韧性提升与全球疫情此起彼伏、供应链遭受冲击并存,国内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与国际上保守主义情绪上升有意打压中国竞争力并存,国内需求收缩、预期转弱与全球政策放水、通货膨胀达到高位并存。但我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市场活力充足、政策空间仍充分,因此,“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认清困难与充满信心并存。

稳认识

稳的关键是稳认识。“认识纠偏”或是此次会议通稿内容一大亮点。通稿用了接近1/4的篇幅提出五个对新发展阶段的一些“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主要针对共同富裕、资本、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风险、双碳等。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向“不平衡、不充分”,这导致了很多政治经济社会中的新旧认识难以厘清根源、甚至存在一些偏差。就此次会议提出的问题,正切中了当下不仅是中国,而且是全球的认识矛盾集中点,那就是,公平与分配、安全与风险及环保与发展三大矛盾。可以见到,这些问题在全球也已经引发了很多争论、矛盾、冲突、甚至骚乱,并且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和解决。因此,取得几项议题的基本共识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等都至关重要。

此次会议提出,关于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首先是“把‘蛋糕’做大做好”,强调“公平”的同时,也需要经济发展“效率”;关于“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首提“红绿灯”,提出“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的同时,也“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关于初级产品的供给保障,“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关于防风险问题,强调“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关于双碳问题,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科学考核”。

稳方向

稳的前提是稳方向。此次新增“把握时度效、先立后破、跨周期和逆周期要有机结合”。

对于“加大跨周期调节”,“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而且要“靠前、超前”,要求“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应指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财政支持力度,延续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并提出“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预计年内会提前下发明年专项债额度,明年地方债也很大可能会前置发力。

货币端,延续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提示货币政策将稳中偏松,在金融支持实体方面,更明确指出“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

会议还新增“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指向财政和货币的组合拳可期。

稳社会

稳的目的是稳社会。会议指出,“明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对于大众关切的房地产问题,依然坚持“房住不炒”,更加注重通过提升公共住房供给、合理释放购房需求来稳定房地产市场,因城施策。

对于政府治理能力和效能问题,则强调,“领导经济工作必须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领导干部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坚持正确政绩观”,“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三严三实’,坚决防止简单化、乱作为,坚决反对不担当、不作为”。

二十大是2022年最重要的宏观环境,“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稳与慎,稳定经济,慎重收缩

要想稳,也要慎。

在12月11日召开的“2021-2022中国经济年会”上,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示,各方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这更进一步表明了当前形势下“稳”与“慎”的统一关系。

稳信心,就需要认清当前宏观形势或处于“收缩”状态,出台“收缩政策”与宏观环境已经不协调。尽管“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但是,政策出台应该是更加开放、包容和宽松的,而不可能再大举进行“有收缩效应的政策”。

稳认识,需要认清当前全球认知方面的新三重矛盾,对新问题新矛盾的解决方式应当是和谐、兼顾、包容,而需要最大程度避免收缩性政策带来的矛盾激化、平衡失调、冲突加剧。因此,取得几项议题的基本共识,对于不平衡不充分中产生的新问题给与包容,给与更多时间,在实践中找出平衡点和充分性,对于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稳定等都至关重要。

稳方向,需要认清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尽管全球通胀高企,但中小企业运营压力加大,政府财政必须在拉动和带动作用上有更大强度,货币政策也可更多释放此前克制政策的空间,当前需要的不是紧缩,而是适度宽松。

稳社会,需要认清社会稳定和治理能力提升是当前社会健康运行的关键,为民生着想,给社会繁荣更多的包容和空间,而非将治理当做管理甚至管制,造成社会活力被遏制的收缩性现象。

后记

回看2021年,世界风云波诡云谲,中国经济在多重不利影响因素下坚持住了自己的韧性。所谓韧性,即需要空间,才能创造空间。而所谓空间,即需要宽松、需要包容。因此,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给政治经济社会更多空间,才能在多重压力下做好自己的事,争取中国发展的空间。

未来的路可能会有更多艰难险阻,不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既要能够打好突击战,也要留出打好持久战的空间,才是“稳”字当头的要义。

(作者万喆为经济学家,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

    责任编辑:蔡军剑
    图片编辑:贝佳媛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